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第二十章 ...

  •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急,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永定三年八月十八顾寒城作于观澜园

      身为盐官领事会的会首,本地最大的地头蛇,袁思瑁带他们兄妹三人在盐官游玩,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
      袁思瑁十分积极,昨日才来拜见叔父并与堂弟妹们见了礼,今日便又上门来,笑言道该出去活动活动筋骨了。

      袁思严便招来管事,吩咐备车马。袁思瑁见状,居然指着他笑了起来。
      袁思严奇道:“堂兄为何发笑?”
      袁思瑁笑道:“古人言,‘北人乘马,南人坐船’,果然不假。到了江南,弟妹们还是入乡随俗吧。”

      袁思恒很快反应过来,兴奋道:“可是门前那条河?”
      袁思懿戏谑道:“你不是嚷嚷着坐船坐够了?”
      袁思恒脸红,硬着脸争辩:“我是坐够了大船,只能在上面干看着。在小河里划小船,这个我可没玩儿过。”
      “小弟,你就别乱想了。”袁思严坏笑着露出八颗牙齿,“等你划船?恐怕天黑了,我们还在门前转悠呢。”
      袁思恒不服气,又不敢顶嘴,只是嘟囔了几句。

      袁思瑁眼见堂弟妹三个都很有趣,乐道:“划船可是门技术,没划过第一次上手的,那绝大多数都是在原地打转儿。恒堂弟要是不信,等到了观澜园,那里可有地方让你试水。”
      袁思恒眼睛发亮,嘴角快要咧到耳朵。袁思严袁思瑁袁思懿三个对视了一眼,一齐想到了待会儿这小子沮丧的一张长脸,相对窃笑。

      袁思瑁现年二十六岁,是袁成榕第三个儿子,也是嫡次子。
      他生性活泛,与人打交道总是嬉笑怒骂,脸皮倒是厚,可做事却总显得不靠谱,不得旁人的信任。袁成榕眼看三子不像个做官的料子,也就随他,在本地给他谋了个领事会的差事,就任由他自己奋斗去了。
      领事会原属太祖设立,他改变了过去的保甲制度设保长的习惯,一百多年过去之后,大元大部分县级之下的众多乡镇,均加设了领事会,由当地一批富有名望的长者士绅和商人领职,总领本乡一干事宜。
      袁思瑁不愧是袁家人,就算不会读书,那也会做人。他以区区秀才功名,在领事会里仗着家世地位和脸皮极厚,几次给众多领事调解其中纠纷做传声筒,对慈长者以晚辈居之,对恶意者软硬兼施。没做两年,这家伙就已经拿到了盐官镇领事的位置,倒是惊了他父亲一跳,直说自己看走了眼。

      袁家在江南地位超然,袁思瑁也不是个不讲理不给面子的,众领事有时还要劳动于他家的关系。老会首辞职之后,为了这个领头的位置,会中领事们你争我抢不下。最后几乎快要撕破脸皮的时候,有人为了不继续伤和气便站出来提议,这样一块你我都不肯让吃了又没多大好处的鸡肋,何不拿去给袁家做人情?
      自然又为这个吵了半月的架。但最后众人眼见谁也不肯让谁,让了谁做旁人都不甘心,继续吵下去确实已经没多大意义,于是逐个同意或者默认了。袁思瑁就这样被他们推上,或者说他自己赚到了盐官镇领事会会首的位置。无他,谁让袁家才是海宁最大的地头蛇?袁思瑁自己不好意思开口抢,但他做这个会首确实最安稳,因为他来头最大,这不难理解。

      所以袁思瑁带着弟妹们并一干下人出门上了小船,旁边划过来的船上就有人在打招呼。
      袁思瑁半点不耐烦也无,挨个点头笑着寒暄几句,有时还使个搞怪的眼色或者说几句俏皮话儿,惹得对方哈哈大笑或失声而笑,纷纷说袁会首总是这样,跟他讲句话就能自觉年轻十几岁。
      有人问起同船者何人,袁思瑁便介绍了自己弟妹,兄妹三人也向对方行礼。不知就里的也就随意见了礼算了,有那消息灵通的,听闻了名字便是一惊。眼见袁思瑁带了宁远侯家三个儿女出门游玩,知道袁家嫡长房大抵是跟京城显贵宁远侯有和好迹象了,不少人在心里飞速地盘算。

      且不说袁思瑁因为宁远侯的名头又被人高看了三分,只说他们出游的事。
      袁家小船顺着河流而下。袁思瑁坐在船头,大声与弟妹们讲古。
      “观澜园是建在钱塘江上的,钱塘水急,小船不好直接上去,怕是有危险。咱们就从北寺下船,说起来,观澜园还是占了他们的地面建的。”
      “北寺?”袁思严不知想到何处,连忙询问,“可是唐时镇国海昌院?”
      “原来严堂弟也知道?”袁思瑁笑道,“看样子,北寺还真是挺出名啊。”
      “哥哥,这里难道有什么讲究?”袁思懿好奇发问。

      “传言宣宗即位之前,曾在镇国海昌院做小沙弥,有法号琼俊。黄檗禅师来镇国海昌院讲学,琼俊问他既不做三求,今何以对佛求之。黄檗禅师居然给了他一巴掌,后道‘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当作如是求。’”袁思严摇头笑,“可传闻陕甘一带还有一座镇国海昌院,到底哪个出了潜龙,谁也说不清楚。”

      “当然是盐官。”袁思瑁不屑道,“黄檗禅师可是在安国寺对潮讲学时一掌击醒了宣宗,甘肃哪里来的潮水?”
      袁思严袁思懿尽皆窃笑。

      袁思恒这时后知后觉大叫道:“可是那位作《黄檗禅师诗》的‘黄檗禅师’?”
      “正是他。”袁思严点头,随即调笑他,“莫非小弟也研习过?”
      袁思恒不好意思地挠头:“哥哥莫要告诉父亲。我读本朝史记,读到太祖称赞《黄檗禅师诗》为当世第一谶言诗,就很是好奇,结果找来一看,完全不懂。”

      袁思严和袁思瑁皆大笑。很显然,这两个家伙少年时也干过类似的事情。

      “天机岂是凡人可揣测?”袁思瑁边笑边说,“如太祖皇帝英明神武,不也只说自己半懂不懂?”
      他越说越离谱,冲袁思严挤挤眼睛:“却是有不少人传言,太祖帝后皆是天上仙人下凡,不然哪里懂得这许多旁人不知的东西?”
      “堂兄,慎言。”袁思严对他摇摇头,“这哪里是你我可以乱想的。”
      “无妨,无妨。”袁思瑁一脸狂生像,“太祖皇帝若听说我认为他是仙人,想必也不会怪罪的。”
      袁思严失笑。

      袁思瑁就势换了话题:“说起来,太祖皇帝对黄檗禅师似是非常向往,连天风海涛碑亭起首,都用的是那句‘不做三求但求如是’,太祖自己的诗也不过排了第二。”
      “‘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当作如是求。’”他似是想起什么,一脸慨叹,“即使是佛祖座下,也不得不畏惧天威之甚啊。”
      “我倒不觉得。”袁思严有不同看法,“黄檗禅师和太祖皇帝也许都是在告诫后世,人心中要敬畏天地,不可任意妄为。”
      “也说得通。”袁思瑁点头,“总之,等你们见到了潮水啊,就知道为什么海宁钱塘潮天下举世无双了。”
      袁思严兄妹看到他那脸上一副“老子治下天下第一”的样子,再度窃笑。

      ===========================

      钱塘潮的确不负其盛名。
      千涛万澜临军阵,聚峰叠雪截江流。
      身处其上,直教人领略轰鸣拍岸的千古岁月,是何等的苍茫博大。

      袁思恒在外近一月,学会了在疯跑的过程中哇哇大叫,整个园子里都听得到他兴奋的叫声。袁思严和袁思瑁站在高台上,眼睛看着江水,嘴里却在聊着别的话题。
      而袁思懿,她对太祖皇帝建的园林更感兴趣。她让身边跟着的小丫头去休息,然后只和雪梨两个去看天风海涛碑亭。

      太祖皇帝初建观澜园时,命当地官员和翰林侍讲搜集钱塘观潮诗词,之后集齐众多闻讯赶来的当代文人墨客,在此地建造了天风海涛碑亭。
      观澜园此时也有不少人在看江潮。但碑亭这里,却是寥寥无几,十分寂静。
      袁思懿在刻着诗文的碑亭长廊中来回徜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名及其作品以狂草书写在碑上,苏轼,米芾,范仲淹,陆游,罗隐,刘禹锡,白居易,辛弃疾,钱缪,潘阆,本朝钱塘仇远,奉化戴表元,浦江方凤,一股传承千年的文墨风骨扑面而来。
      不远处一目十行扫到尾的雪梨忽然惊叫起来:“是赵子昂!这里有他具名!我说这书法忒眼熟,昔日您宫里墙壁上那副《重江叠嶂卷》,就是他的!”

      “小声些。”
      袁思懿哭笑不得。雪梨善烹饪懂药理,工女红解人事,最喜欢的却是书画。袁思懿仔细看了看这些誊写了历朝众多文思的笔墨,果然珠圆玉润之下,藏着老辣厚重之气,虽是石刻,半点不减名家风采。
      “就算是赵孟頫,你喊那么大声作甚?”袁思懿点了点雪梨的脑袋,“你再崇拜人家,声音大也是没有用的。”
      “前朝就是出文人。”雪梨一边闪着星星眼一边评价,“似这般才华出众,做什么皇帝宗室的,专做文人墨客岂不强似灭种亡国?”

      袁思懿失笑,也懒得说她了。这种不谨慎的话,雪梨也只会在脑子发昏不知嘴上把门的时候说起,事后她必定自己就后悔不迭了。
      果然,没过一会,雪梨似是想起什么,捂住嘴跺了跺脚。
      “都怪松雪先生。”她抱怨道,“作甚么弄出这般好字,害我连篇说傻话。”

      ……难道这句不是傻话么……
      袁思懿背过去窃笑。

      她想起《宗妇卷》上,太祖皇后姚晔的警言正告。
      取长补短,莫要用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硬拼,果然是很有道理的。
      前宋徽宗和赵孟頫,都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宋徽宗专擅瘦金体和工笔画,身为皇帝却总想着退位搞书画研究。结果赵家天下半途覆灭,一朝身死于五国城,徒为天下笑。
      而赵孟頫作为前朝宗室,被太祖征召入朝时,很多人劝阻。太祖不顾臣子反对,在复翰林院为文苑之后,任命赵孟頫为翰林学士,下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职,划归礼部门下,专门负责编撰文献史料,记载本朝历史,修整各地地方志和传说记载,搜集前朝孤本旧籍和散佚字画,加以修复,并全部存放在前朝的玉树兰芝楼,如有人想要赏阅,可向翰林院提起申请,审查资格后由翰林官员带领入内。
      赵子昂受此任命,简直如鱼得水。他本就生于宗室之家,自小受善诗文爱收藏的父亲影响,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再加上于文人圈子中声名颇著,做此等事情简直就如吃饭喝水一般简单。

      但他身为前朝宗室,入朝为官之后,总有人说些怪话。未及本人有所反应,任命他为翰林学士的太祖皇帝首先大怒。
      他于朝上将此事公开,并指责道:“前朝皇族宗室岂不为元人乎?前朝覆灭,朕思及赵氏一族皆有才之士,特取之用之,以匡扶天下文风,竟有何不可?然则一朝更替,满室之人为之殉葬,此即正直之士所为?不与此等汲汲小人共语耳!”

      从此赵孟頫身为前朝遗逸,却可在元廷自在为官,而赵氏一族的后人,也不再于民间躲躲藏藏。虽然官方对他们仍然讳忌莫深,但也不再加以多余限制。太祖宽仁之名,自此传遍天下。
      而赵孟頫本人,在翰林为官更是尽心竭力。他将家中早年所藏字画尽皆贡献于太祖,太祖不受,令全部存入玉树兰芝楼,以待众人共赏。太祖得《清明上河图》之后,大为欣喜,挂在玉树兰芝楼命仔细保管不提,还着赵孟頫等翰林官员和对此有兴趣的朝廷众臣前来观看。君臣同乐之下,赵孟頫当场受命,临摹一副元版《清明上河图》,太祖得之悉心收藏,此画如今还挂在乾清宫坐北向南墙壁上,入宫门者无不一眼观之。

      袁思懿微笑。同样文人做派,一个自天上掉进泥地里,一个自乡野中为天下瞩目。
      所以,身为人家上司的,怎么可以不知人善用呢?

      ==========================

      袁思懿不知道,《顾氏家训宗子卷》上,有着和她所思所想有关,意义却完全不同的一段话。
      而此刻,顾西江正对着这段话的后续,仔细研读思索。

      “为什么我们提到唐太宗任用突厥人,都会称一声‘知人善用’?”
      “明明涉及到国家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处理,为什么说是‘知人善用’?”
      “以唐太宗之能,为何敢这么做?难道,仅仅是所谓的‘知人善用’给了他底气?”

      “突厥,这个民族崛起于鲜卑之后,在鲜卑改姓融入中原后,突厥成为了隋唐年间北方边境的大患。”
      “唐太宗灭亡□□,西突厥远走欧罗巴,本来属于亡国灭族的大恨,为何突厥人对唐太宗效忠,以‘天可汗’称之?其谢世时,突厥人按照突厥传统,剃发割面,血流满地,以表示家中尊长去世,极尽哀悼。更有臣子依照突厥君臣礼,要求为唐太宗殉葬。”
      “为何他们互相礼遇至此?”

      “唐太宗意识到,一味攻打北方游牧民族,来解决战乱问题,其实是治标不治本。”
      “游牧民族以草原为家,初始时以家庭为单位居住,随着人口增多,形成了小部落。小部落因人口增长或者部落间联姻并居而形成大部落,最后转变成部落联盟,其本质便是国家的雏形,继而对中原王朝产生了威胁。”
      “说到底,中原王朝和游牧部落的对抗,属于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属于两大群体间生存环境的激烈竞争,与所谓的民族仇恨、不通教化没有任何关系。”

      “游牧部落长期生活在贴近原始的自然环境中,他们对于周围世界的认识全部来自于茫茫草原,而不是人来人往的城镇和一年几熟的农田。所以他们受到草原的影响,更偏向于使用原始的方式解决问题,就像我们茹毛饮血的祖先一样,比如缺衣少食时就去打猎养家。”
      “而攻打中原王朝进行掠夺,本就属于打猎这个范畴。也许儒家教化之下的我们认为他们不识礼仪野蛮粗俗,但游牧民族认为,缺少物资的时候去资源富足的地方狩猎,天经地义。”

      “所以,唐太宗想到了一个天才的解决办法。”
      “打猎的双方对象,必然一个是猎人,一个是猎物。当猎人需要猎物的肉充饥,或者用猎物的皮做衣服时,这种狩猎活动就会开始。”
      “但是,打猎双方的对象,绝对不可能是两个猎人!”

      “唐太宗首先按照草原民族的习俗,将突厥打垮压服。我在前面提到过,草原与中原的礼仪规则不同,他们奉行的是原始规则,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适者生存,或者说,强者生存,弱者理应贡献一切,以使强者活下来,保证种族的延续。”
      “所以,突厥人在灭国之后,并没有像中原人这样,产生极为强烈的仇恨情绪。他们其实习惯于征服和被征服,在原始规则中,为了重新定位双方的利益资源分配,他们时常在部落间进行这种征服游戏,以确立彼此在利益团体中的分配地位。”

      “接下来,唐太宗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把对着自己的刀,调转方向。刀柄能握在手里,那就更好了。”
      “他按照草原的模式,将战败的突厥人纳入自己的宫廷,充为侍卫或者武官。突厥人经常将战败的俘虏作为自己的奴隶,放在自己的帐篷中当做工具使用,奴隶们的生命属于主人,背叛者将会遭到突厥风俗的唾弃,类似于我们的不容于世。”
      “而对于吐谷浑、吐蕃等游牧部落联盟,他将女儿或者宗室女下嫁,这并非是战败和亲的政策,而是同样遵照草原规则,通过母系血统控制游牧政权,也是原始规则的一种。但我并不建议顾氏子孙使用这种方法,因为它现在已经效果甚微。其原因你们自己去考虑。”

      “但这还没完。唐太宗的‘绥之以德’政策,才是最后一步,即加以同化。”
      “这个‘绥之以德’,并不像众多文臣所理解的那样,要用厚赏重用收买他们,让他们感其恩情,和中原王朝站在同一阵线,遂不复攻之。”

      “请问,如果一头猪向你供上了猪肉,求你不要杀它吃肉,你会答应么?”
      “不饿的情况下,看你的心情决定。”
      “但是草原民族由于地域广而贫瘠,人口稀少,集成部落之后常常因为资源短缺而互相发生争执甚至局部战争,这能算得上是‘不饿’么?”
      “所以,前朝所谓的‘岁贡收买’政策,其实纯属引狼入室!譬如一头猪希冀人不要吃猪肉,弱者希望强者不要任意宰割他们,这可能么?”

      “唐太宗的‘绥之以德’,首先是完完全全建立在中原王朝为主,游牧民族为奴的基础上的。所以他可以任意对游牧民族加以揉捏改进,让他们视中原王朝为邻友。”
      “一旦中原王朝在他们眼里,由猎物转化为平等关系的猎人,那么双方的相处模式改变的契机就来了。这种情况下,谁的拳头大,谁就可以对盟约做主。而唐太宗在任用突厥人的同时,并没有停止对朝廷勋贵的提拔任用,他让突厥人看到了唐人的实力,从而使他们心服口服!”
      “这就是唐太宗民族政策成功的秘诀所在。他在给突厥人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让他们视唐朝廷为强力的盟族,而不是可以攻打取用的异类,这完全就是观念转变引发的地位转变,进而成了双方关系转变的典型例子。”

      “我前面提到过,两个猎人之间不会互相视为猎物,这也并非完全正确。当双方对对方都产生了威胁,并且危及生存的时候,即使彼此都是人,也会展开激烈搏杀。”
      “也许你会问,难道就没有不打仗的办法?我的答案是,有,有很多。”

      “什么情况下,人和人之间不会相互竞争,反而共同合作?”
      “当然是有共同的利益的时候。”
      “当你和另一个人身处荒野,都很饥饿的时候,难道你的第一反应就是吃人么?”
      “不。当然是互相扶持,寻找走出荒野的希望,互相蚕食那是没有希望之下所做出的最后一步努力。”
      “现在草原的游牧民族为什么要攻打中原王朝?甚至我们可以引申思索,为什么江南大族对朝廷始终不肯妥协?为什么西南吐蕃遗民始终盘踞一隅不把我们当回事?”
      “这些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其实归根究底,都在于分配利益的艺术。”

      “所谓的知人善用,所谓的互相妥协,所谓的谈判协作。”
      “说到底,不过是奉行‘平等基础上的利益共同化’,我称之为‘双赢’原则。”
      “这才是处理人事的最高境界。”
      “至于你是想办法转变对方的利益观念也好,把对方绑架到自己的战车上也罢,总之,怎样寻找甚至创造合作的基础,怎样灵活运用妥协和威逼的手段,这些都要靠你自己去想去掌握。我提醒了你那永远是我的,你自己想出来,那才属于你自己。”
      ——《顾氏家训宗子卷》第一章:政治的秘密

      顾西江合上书卷。
      他不是第一次看这本书了。
      上一世,他为了解决江南问题,将这本书翻得书脊都要脱线散开。于是他对江南大族又拉又打,强硬地把他们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但现在他明白,这根本就不够。人和人是不一样的,王朝覆灭的时候,这些世家大族甚至新兴的商人集团,都不可能会对这个国家做什么重大努力,除非,即将占领地盘的并非本民族的人。
      太祖皇帝不就是利用了金国境内汉民迫切想要回归汉家土地的愿望,在北蒙攻打前宋的时候,从他们背后迅速壮大,杀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可如果改朝换代的是本民族的人,那他们顾氏又当如何?

      秦始皇妄想秦朝千秋万代,结果先秦二世而亡。
      还有更令人触目心惊的数据摆在那里。东西二周合在一起有近八百年,秦朝忽略,两汉共计四百多年,魏晋南北朝不计,隋朝也不计,唐朝延续了将近三百年,两宋加在一起才三百多年。
      太祖预言说,如果他们不按照他的办法走,那么顾氏大元,国运也不过就是两百五十年,正负三十年修正。

      顾西江闭上眼。
      他在犹豫。
      因为,太祖这个办法,真的,太过惊世骇俗。
      他上一世视之为笑话。
      结果,真正像个笑话的,其实是他自己。

      顾西江想起太祖曾经的一句笑谈,现在听起来,却是那样的苦涩。
      遥远的西方有一位国王。他在世的时候极尽浮华奢靡,死后国家倾颓,子孙绝尽。
      人们用一句非常狂妄的话来形容他:“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这,其实就是历朝历代,所有的皇朝君主,最恰当,最简洁的真实写照。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0章 第二十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