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49.桑田 ...

  •   49.桑田
      后来我又拉着赛眉娘谈了几句,她是个很有骨气的女子,到底大家出身,并不愿意将自家私隐随便说与外人知道,也很有点“家丑不外扬”的味道。我当下也不好多问,只是探听明白她的丈夫顾济其实手艺也好,只是因为身体太差,动不得手了。
      这一点她不说我也猜得到,能够迷倒眉娘这样的顶尖艺术人才,那个男人身手肯定不凡。又说到这几日天气炎热,顾济身体虚弱,饶是居住在云栖坞这样的清凉地界,竟然也出现了中暑迹象。眉娘言辞之间,很显得关切担忧。
      我便只能好言对赛眉娘说了几句,又留下几锭银子,只说是以后织品的定金。但是我想就凭那眉娘的聪慧,也知道我是让她赶紧找大夫,抓几副好药,让那顾济好好调养身体。
      又小坐了一会儿就打道回府,谁知道那个傅鼐一击不中,又非要我顺道去他买下的桑田看看。我实在拗不过他,只好跟着他去。
      我初来乍到,并不认得路,只能跟着傅鼐走。不知不觉踏上了泥巴路,猛一抬头才发现眼前已经出现了大片大片的桑园。仔细辨认起来,也能看清楚桑园之间栽种的桑树也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枝条粗大、叶形大,还有一类新梢嫩叶呈紫红色的桑树。具体什么品种我也说不上来,便想着到地方找个桑农问问。
      “傅大爷您来了,快里边儿请!”略带苍老的男人声音让我转移了视线,这才看清楚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正冲着傅鼐作揖。
      傅鼐也不客气,跟他说了几句,就指着我道:“这才是正经东家,你给说说。”
      那大爷忙上来打千儿,我一把扶起他来,笑道:“老人家,这我可受不起,您快快请起。”
      那个老大爷一脸拘束,很明显从来没有被我这种在他眼中视为“贵人”的人如此礼貌对待过。我便又笑道:“老人家不要拘束,您先给我说说,这园子里都种的什么桑哪?”
      这可是桑农的拿手好戏,那老大爷看来也稍微放了心。就指着那种枝条粗大,叶形大的桑树,说这是湖桑,又说那种新梢嫩叶呈紫红色的桑树叫做火桑。这火桑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红皮火桑,一种是白皮火桑。湖桑什么地儿都能长,发芽发的晚,火桑精贵些,但是发芽发的早。这里桑农一般两种桑树都种,也是为了保证蚕不断粮食。
      我们一行人边说就边往里面走,一路上有不少桑农给我们问安,看来这个老大爷还是有一定地位,应该是个领头的。我便笑问道:“老人家贵姓?今年高寿?”
      那老大爷忙回身恭恭敬敬的答道:“小老儿免贵姓王,今年活了六十八了!”说着用手比出个六,又比出个八。
      我忙笑道:“人活七十古来稀,老人家有福气,儿孙一定满堂了罢?”
      那王大爷笑了笑:“三个儿子,七个孙子,三个孙女儿,也算得儿孙满堂。”
      我笑了笑,还是往里面走。古代人可真能生,这一大家子可就有不下三十口人,放在现代那可真是养不活,生活水平太高啊。
      走进王大爷所在的村子,傅鼐又在旁边说这一个村子都是我们包了下来的,专门负责供应养蚕出丝。进了个大场地,不少农村妇女正在就着大簸箕清洗桑叶,还有些坐在自家门口放线。见了我们进来,那些妇女竟有不少脸一红,转身回屋的。我不由哑然失笑,不是说农村女人大胆么,怎么也学着这样几几歪歪了。
      那王大爷把我们直接引进他家大堂。我进去了四周一看,倒也干净整洁,空间也大,看来这老王活的还不错。他的大儿媳上来敬了茶,我抿了一口就道:“我倒是挺想看看如何育蚕。”
      那王大爷忙道个“是”。领着我往后面走。不一会儿走进一个比外室昏暗很多的大房间,一进去就可以听见杂乱的“沙沙”声此起彼伏。看来这就是养蚕的暗室了。
      让眼睛适应了一会,在看时就可以很清楚的看明白这室内有将近一二十摞的蚕座,均是三至五个大簸箕,由下而上按从大到小的规律排整齐,簸箕里面就是正在疯狂进食的蚕了。
      走进去一看,竟然都是已经小拇指粗细的半大蚕,看来离结茧还有一段时间。王大爷也上来道:“这是今年的秋蚕,还要再过一段儿才能收蚁。”
      我点点头,不说话。晕倒,什么叫做收蚁我都不知道,只能猜测大概是结茧的意思,或者是孵化后产子生小蚕?管他呢,反正我又不是这个专业的,没必要搞的那么明白。到时他刚才说这是什么“秋蚕”,那就是还有春蚕和夏蚕?心里有点好奇,就拿出来问了问。
      那王大爷这次却是有点紧张,答道:“春蚕和夏蚕的茧子都已经剥了丝了,已经交上去。”
      傅鼐也道:“已经收了。”
      我点点头不说话,继续在这暗室里面逛来逛去。走到一个暗门前,竟然发现半截楼梯,诧异的回头一看,那王大爷已经走上前来解释:“这乃是存储桑叶的地方,您可以下去看看。”说着就把那暗门拉开,我便施施然下去。
      这楼梯很窄,头顶上不过二寸之地就是天花板,于是乎我只能弯着身体下去。这间储桑室是个不完全的地下室,为贮备桑叶的场所,一进去就感到温度较那间小蚕室低了不少,可能也是因为有一半空间身处地下的缘故。空气相当潮湿,呼吸起来有股怪怪的味道,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光线也很暗,几乎不能视物。我略微逛了一回,就还是上去,回到正堂喝茶。
      安安静静坐了不到一刻钟,忽然一个中年妇女冲了进来,挺慌张的对王大爷道:“出虫了!”老王也是一惊,竟然来不及跟我打招呼,就急急忙忙的跟着那妇女出去。
      我诧异非常,桑叶极易染虫,也极易枯黄,必须勤于理睬。这一点我是知道的。但是如果能让老王这样经验丰富的桑农这样惊慌,恐怕是遇到大虫灾了。今年这里的蚕丝收成,可能够呛。
      把手里的茶杯一放,我叫傅鼐:“走,出去看看。”
      到的田上,果然看到不少人都慌慌忙忙的在伺弄桑树。我走上前去,果然看见密密麻麻的不知名毛毛虫挤在桑叶上,仔细一辨认,竟然是桑尺蠖和桑毛虫。只见不少透明的虫卵集中在枝条顶端嫩叶背面,已经成了块状。又有不少已经孵化出来的幼虫啃食叶肉,咬食幼芽及叶片,吃成缺刻网状,仅剩下叶脉。那些虫子恶心巴啦的在叶背屈曲行走,看来就是典型的尺蠖虫。还有桑毛虫,白天全都潜伏于中下部桑叶背面,一把叶面翻过来,那挤满了虫子的模样能把人吓死。
      我看得一阵发麻,连忙走到一边。很多采桑女正在田埂上来来回回,忙着喷洒药水治虫。王大爷站在一边,脸上神色非常担忧,深深的皱纹全都挤到了一起。
      我心里暗暗叹息一声,交待傅鼐减免这些桑农秋季的蚕丝,一边就不声不响的上路。
      “姑妇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这般令人钦羡的恬静悠闲的田园情致,只存现于唐诗中。这次过来看了真实的采桑场景,哪里有罗敷式的美女。采桑女大多是未及笄的女娃,衣着敝旧;也有面容倦怠的农妇,各提着一个大篮子,细心地选撷着桑叶。这次虫灾,更让我感受到了养蚕人的辛苦。
      宋代诗人张俞所作《蚕妇》里面说到:“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首诗还是小学教材里学的。看看清代的养蚕人,这种意绪似乎已淡漠了。他们默认了贫富的分化。他们不求遍身罗绮,但求布衣少几个补丁。见了我这种所谓的“贵人”,恭敬有加,谁又知道他们心中又有多少说不明白的苦难呢。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7章 49.桑田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