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3、第八回 大败法军 ...
-
第八回大败法军
刘永福在越南打败李威利的消息传到京城。军机大臣李鸿藻接到奏报,一看刘永福把法军大败,并杀死法军将令李威利。李鸿藻马上请翁同龢前来商议。此时翁同龢正在毓庆宫,和光绪皇帝在一起。
王商进去禀奏,说李鸿藻大人请翁大人,有重要军情商议。光绪一听,说道:“重要军情,翁师傅,肯定是云南的军情。走,朕和你一起去”。翁同龢犹豫,“皇上,您今天的功课”。光绪一笑,“今天不念书了。翁师傅,太后闻起来,就说是朕的主意。太后绝对不会追究”。
光绪皇帝一脸兴奋,神采飞扬。翁同龢看着自己面前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心里也有说不出的喜爱。君臣二人来到军机处。李鸿藻没想到皇帝也来了,赶忙跪倒,请万岁爷请安。光绪皇帝说道:“李大人平身。朕平日也不来军机处。今儿个听说有重要军情,就和翁师傅一起来了。说说,和法国人打得怎么样了?”。
李鸿藻把战报呈给光绪。光绪打开一看,激动得不能自已,把军报递给翁同龢,“翁师傅,你看。真是太好了。这个刘永福不负朕与太后的重望,大败了法军,杀了那个叫李威利的法国人。真是扬眉吐气”。
翁同龢看着皇帝在兴头儿上,不敢泼冷水。但是他内心明白,若是败了法军,则是一喜爱。可若是大败,就另当别论。翁同龢不禁忧思满面。
光绪皇帝说道:“李大人,赶紧让军机章京抄写战报。朕要亲自给太后送去,让她老人家高兴高兴”。“呃,万岁”,翁同龢想拦着,“万岁,不如您先去给太后请安。稍后军机章京抄写好了,再给太后送进去”。
光绪皇帝马上说道:“不用,翁师傅。这几天太后一直惦记此事,每每与朕说起来法国人来,就恨不得赶紧打个打胜仗。这样吧,你们先写着,朕先去禀告太后”。光绪说完兴冲冲离开军机处,坐着轿子直奔长春宫。
这时的慈禧太后正在宫中练习书法写大字,听着外面说皇上来了。慈禧太后十分高兴,刚让宫女收拾笔墨,光绪皇帝已经来到面前,跪倒在地,“儿臣给亲爸爸请安,亲爸爸吉祥”。慈禧太后面带笑容,“皇帝,快起来。这是什么时候,你请的哪门子安呢?”。
光绪起身说道:“亲爸爸,儿臣有一件喜事要告诉亲爸爸”。慈禧太后说道:“哦?说说,什么事儿把我们皇上高兴成这样?”。光绪皇帝说道:“亲爸爸,刘永福大败法国人,把那个叫李威利的也给杀了”。
“哦?”,慈禧太后眼睛也放出光亮,“皇上,你的信儿是从哪儿来的?”。正说着,崔玉贵抱着黄匣子进来了,放在慈禧面前。光绪说道:“亲爸爸,一定是战报来了。亲爸爸快看看”。慈禧太后拿出来战报观看。慈禧太后看罢,心花怒放,“真是好消息呀。总算出了一口恶气”。光绪皇帝马上说道:“都是托亲爸爸洪福”。
慈禧太后笑着,“皇帝,咱们这就上朝去”。
在一旁听着的李莲英马上带着宫女太监们跪倒一片,“老佛爷洪福齐天”。“哈哈哈”,慈禧太后笑了,“得了,看赏吧”。说罢慈禧太后起身,驾转养心殿东暖阁。
慈禧太后端坐帘后的御椅之上。光绪皇帝站在慈禧的身旁。众大臣进来都给太后和皇帝贺喜。慈禧太后满面春风。可是她自己一看,恭亲王又没有来。慈禧太后脸色一沉,“怎么不见恭王啊?”。宝鋆出班启奏,“回禀太后,恭亲王请病假没有来”。
慈禧太后满脸的不痛快,“他这个病怎么难治啊。你们替我给恭亲王传个话。人不能太娇贵了。看我,天天就是受苦的命,不是也挺好嘛”。众人不敢吱声。
光绪皇帝说道:“太后,您看军前的事情该怎么安排?”。
慈禧太后点头,“嗯,皇帝问的极是。你们都说说吧,接下里该怎么办?这法国人不能善罢甘休吧”。
李鸿藻出班,“启奏太后,臣以为应该乘胜追击,一举将法军赶出越南”。慈禧太后点头,“那得派得力的人呀。现在谁能去呢?”。
李鸿藻奏道:“太后所言圣明,朝廷必须派得力大员去两广督师,把法国人彻底赶出越南。现在掌握重兵的只有李中堂”。
李鸿藻所说的李中堂便是李鸿章。慈禧太后问道:“李鸿章现在在哪儿呢?”。李鸿藻回道:“启禀太后。李中堂回家为母奔丧,正在丁忧”。慈禧点头,“是,本该准他三年,可我只给了他百日的假期。他回来了吗?”。
李鸿藻回道:“李中堂正在往回来的路上,现在正在上海”。
“哦”,慈禧太后点头,“那你们赶紧拟旨吧。让李鸿章从上海直接去两广督战,不用回直隶了。两广和福建的兵都归他节制”。
忠臣告退。军机大臣退回军机处。翁同龢和李鸿藻说道:“李大人,你说李少荃能去两广吗?”。李鸿藻不解其意,“翁大人,你的意思是?”。翁同龢轻轻摇摇头。李鸿藻问道:“翁大人,那这懿旨”。翁同龢说道:“懿旨当然要拟。可是凭这么多年和李少荃的接触来看。他是不会轻易把自己的老本儿赔进去的”。
李鸿藻听罢,不以为然,“诶,翁大人,有朝廷的旨意,李中堂纵然心有不愿,可还能抗旨不尊吗?”。翁同龢一笑,不再言语了。
军机处拟旨,上谕发到上海。可是过去几天了,还是没有收到李鸿章的回奏。李鸿章在上海做什么呢?李鸿章正如翁同龢所说的那样,他压根儿就觉着这个仗不能打。李鸿章虽然人在家乡为母服丧,但心系着朝廷大事,密切关注着越南法军的动向。刘永福大败法军的消息,他比皇上和太后得到的还要早一点。
在此之前,刘永福刚刚归顺朝廷,名正言顺帮着越南人抗法之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就大呼不可。李鸿章曾就此事给总理衙门上过一封公函,从士气、战术、装备、训练等方方面面分析了法军优越于清军的状况,要总理各国事务衙大臣奕訢或避战求和,或下令前线避开阵地战,展开丛林战和游击战,方能取胜。这封公函表达了长久以来李鸿章一直主和的缘由。这也就是为何在举朝一致要求增兵抗法的情况下,奕訢总是称病不朝。慈禧太后召见问话,奕訢也表示不能打的缘由。
这时的朝堂上针对战与和分成明显的两派。主战派以醇亲王奕、军机大臣李鸿藻以及湘系官僚左宗棠、刘坤一等为代表。他们强调抗法的必要性:中越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法国侵越,“非徒并越,而特欲以越为根脚耳。粤边之煤矿,滇中之金矿,无不垂涎”,所以中国断无坐视之理。
主和派则是恭亲王奕訢和淮西官僚李鸿章为代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是断断不可能去两广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