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4、第三十四章 ...

  •   楚为说这是意外,完全是安慰人的话,或者更直接一点,是在敷衍。他当时头脑很乱,想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冷静一下,他甚至想,如果当时说了散了吧结果那牢头还喋喋不休,他会一掌把那牢头打晕了事。
      因为楚为知道,这根本不算是意外。只能算是失职。
      他一个人的失职。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并没有小看那个叫小安的孩子,也没有忽视展昭的言语,可是为什么到头来变成了这样?

      一天不到的时间。两条意外的人命。柳大的母亲已经死去,家中再也无人会给他哭灵;胡姓大夫的家人忙着去讨要尸身下葬,已经忘掉了应该先去哭泣。没有哭声的死亡无端的叫人觉得不安,就如同一场戏本,悄无声息的谢幕,不见开始,也不见结束。

      楚为一整夜昏昏沉沉,他想着或许去展昭那里找到小安,一切的真相就大白天下了。可是有些事,当时没有抓住,事后就再也没有办法开口。

      怎么问呢?那个时候在场只有他们三个人,他和展昭没有情分可言,说严重点,若是真的直接问了,展昭定会偏袒不说,逼急了只怕会反咬一口说他诬陷朝廷官员… …楚为愤怒之余只觉得头大。

      因为心事加上怒气,楚为一晚上都辗转反侧,好容易有了一点模糊的睡意却也只来得及在天明之前打了个盹儿。简单洗漱后楚为便就去找李延寿,扑空。有知情的衙役说李捕头一早便去了贤善堂去调查柳氏的真正死因。仵作忙着查究毒物的来源,连师爷也不见了踪影。
      整个江宁府为了这个突然的案子忙碌一片,只剩下他一个状似无所事事。

      这件事情发生在江宁府的地头上,其实只是一件寻常不过的命案,若是这样也需借助外人,未免也太过于丢脸。所以没有知会楚为与展昭。展昭也没有来,连遣人问候一声都不曾。楚为想起昨日展昭说过两日辞行,想必今日在忙着整顿行装,过来也该是明日的事情。只是这一句收拾在楚为想来,颇有些作案逃匿的样子。

      该不该去问个清楚?若再拖延,他们就要走了… …可是若是真的是小安所为,他会怎么样?将小安依法逮捕?然后展昭也会落得个纵仆行凶的罪名… …再然后若是有好事者将这事情闹大… ….展昭将前途尽毁。

      可是这又与他有什么关系?他是执法之人,所要做的就是将作奸犯科的人绳之以法。要怪便要怪他自己——展昭分明与他毫无情分,自己又何必诸多顾忌?

      可是心念至此,楚为心头却生出一种恍然的恐惧来,夹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怒意。

      楚为想了半日终究无果,于是决定前往展昭所在的客栈一趟。刚刚走出南衙,便看到江宁府的马知府打书房走了出来,于是迎上去唤了句:“马大人。”

      马知府冲他笑笑:“这么热的天楚捕头也要出去?可是有什么要紧事?”

      楚为垂着手站着,道:“回大人的话,并无什么事,只是左右闲得发慌出去走走。”

      马知府点点头,想着你若是说无事那我可就真的当你无事了。于是摆出了正经要闲谈的架势来,笑道:“既然无事,想必街上也不会有比衙里的听蛙阁更凉快的地方了,正好前杭大人派人捎来了一些好酒,楚捕头何不赏个脸与本府一同品尝?”

      您是堂堂知府,却叫我一个捕头赏脸给你,这不是打我脸么… …楚为想着便道:“大人不嫌弃下官卑微,是下官的荣幸。”

      听蛙阁建于听蛙池边,本是一处人工开凿的鱼池,当初开凿的时候工匠突发奇想,以水渠将活水引入园内,又建一座一人多高的水车于水流处,将一半的水倾泻于楼阁的顶端,又加盖了挡雨的雨廊,便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避暑凉屋。

      马知府到任后见此大加赞赏,又命人在池塘中养了一群青蛙,犬听取蛙声一片’之意,连原本的凉屋都被命名为听蛙阁。

      马知府说要在这个地方请他喝酒,对于楚为来说,只想到不怀好意、话里有话之类的感觉不是那么好的四字成语。

      马知府并不了解楚为的所思所想,只知道他是肯了,马知府微微一笑,吩咐准备酒菜鲜果。

      楚为只得缓步跟上。
      听蛙阁水声潺潺蛙声阵阵,所谓夏有凉风冬有雪乃是人间美事,那么如果加上美酒与佳肴,美事也多了些享受的滋味。楚为粗粗一看,桌上的各色菜肴皆是自己喜欢的,心中更是暗叫不好,石凳上铺着软垫也无法减轻他掩饰不住的不安与诚恐。

      马知府压下心中轻叹,取过一旁的酒壶亲自为其斟满,道:“这是杭州城的青梅酿,听说楚捕头前些日子到杭州时还特意去寻过。想必楚捕头喜欢。”

      上官为其倒酒,作为下属自然要起身谢礼,楚为起身捧杯以示诚恐,回答马知府的话:“下官是个粗人,哪里懂得什么好酒,不过是仗着有几分酒量饮驴罢了。这酒给下官是在是糟蹋。”

      马知府笑笑:“依照你我的交情,楚捕头并不需要如此多礼,何况若是论及本份,楚捕头还是马某的救命恩人。”

      马知府说的是三年前的旧事,三年多前马知府任沧州太守,沧州地方偏僻人烟稀少,是犯军发配之地,常有暴乱。而正在一次暴乱中,反抗的乱民挟持当时的马太守,而救下马太守并且平息动乱的,正好就是在河间任差的楚为。

      之后马太守变成了马知府,河间县的楚捕头也跟着甘平调到双浦镇。只是捕头还是捕头。马知府欣赏其人,多次有意提携,却一次一次被楚为推说无能而婉拒。为着这事,马知府与杭州知府多次惋惜愤慨:倘若楚为这般都算无能,那么他们府里的岂不都是酒囊饭袋?

      马知府见楚为一直低着头不言,连面前的酒盏都一动不动,又道:“你既然都答应陪我喝酒,倘若一直都是这样,那我怎么喝得下去呢?”话一出口,楚为果然端起酒杯,慢慢喝了下去。

      马知府出生书香门第,是大户人家养出来的少爷,十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还只是少年,便被御笔钦点为榜眼。他少年得志,自傲轻狂,眼中很是瞧不起武夫。在他眼里,那些纯粹只会蛮力的武夫百无一用。一身蛮力一身热血未曾效力沙场已胸无大志,若再去欺男霸女,那么便是大路不平众人踩,人人欲唾之。
      这个想法一直未变,十七岁如此,如今已经为官二十载,他依旧如此——士子清高说的一点不错。

      马知府一个上午都在处理事务,如今正饿得厉害,于是叫人盛了两碗温和的米汤来,几口将自己的那份喝下温了胃肠,道:“楚捕头却要一直跟随那甘平?”

      果然转到正题,楚为心中一跳,开口之时却是淡淡道:“下官胸无大志,只愿庸碌一生,不饿到家人便心满意足。”

      马知府看他片刻,轻轻笑起:“你我心明眼亮不会看不出——甘平确实是无能之辈。”

      楚为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在想,马知府说的固然不错,却还是以偏概全了。甘平并非无能,只是如今意气消沉。你若知他当年风采,必不会有此一说。话至心头,楚为竟然觉得有些委屈。然而却也不打算反驳什么。

      楚为又听到马知府说:“孙子兵法有云: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你当年于动乱之中将我救出尚能全身而退,又以一人之力平定暴乱,我便知你不是泛泛之辈。因此我便极为想不通。”

      楚为听马知府说到这里,便已经猜到了后面要说什么,果然又听他道:“我原本以为是那甘平与你有知遇之恩或者什么救命之情,结果并没有,反而你才是那甘县令的救命恩人… …”

      马知府看来此次下足文章,将他与甘平之事调查的一清二楚,楚为无可反驳,只剩下苦笑。

      马知府也是痛快之人,言及至此,直接问道:“你可愿跟我?”

      这句话不光马知府说过,杭州知府也说过,就连其他但凡与他有过交集的大人都或多或少说过,可是像马知府这般不厌其烦的却是少见。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脱连楚为都觉得有些过意不去。

      正思虑着如何回答,却听见马知府又言道:“当朝丞相王延龄是我恩师。几日前传来书信,言道如今大理寺少卿冯谦身亡,少卿之位空缺,接替人选已属意于我。”

      楚为起身,深鞠下去:“再次先行恭喜大人。”

      “你若愿意,我也可以恭喜于你。”

      见楚为愣住,马知府先示意楚为免礼,才继续道:“我若身居高位,必然惶恐不安,而且肯定难免树敌。此时我定然需要一个得力的左膀右臂来协助于我。”

      楚为道:“李捕头尽责尽能。”

      马知府反问:“你觉得李捕头的能力可以胜任大理寺之职?”

      李延寿确实能力不足,可贵的只是他本性善良为人清廉,爱民如子做的很好,可是也绝对达不到见微知著的地步。

      马知府看出楚为的尴尬,笑道:“你我皆是共同心愿:百姓居有屋、耕有田,五十可以衣锦,七十可以食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你我为官,朝廷俸禄皆出于民,为官者看似为朝廷所养,实则为民之子也,若是还不为百姓办事,那岂不是枉读圣贤之书?”

      楚为依旧不答。

      马知府取过酒壶,将自己和楚为的酒杯各自斟满,持杯说道:“此事请楚捕头不必急于回绝于我。虽然我之前也曾经多次想要提拔楚捕头,可是我承认那是爱才之心。而如今,我却是求贤若渴。”他见楚为神情略有松动,又补充道,“我想我日后的境地,会比甘平甘大人更加需要楚捕头的协助。”

      马知府言语真切神情诚恳,在场随侍的皆是马知府的亲信,听到这里也不由动容到双眼泛红。然而楚为躬身谢礼,再抬眼之后,眼中只有一片淡然的笑意,他道:“既然大人说不必急于回复,那么今日且算是庆贺大人即将高升——恭贺之言想必他人已经说的足够多。下官这一杯别的不用祝,长命百岁皆可。”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