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第18章 三记一说 ...
-
初三的孩子,用功的话,对文言文掌握得是比较好的,字词句的翻译不会丢分,他们怕的就是理解性阅读。所以金妮就结合他们的复习进度,考试范围,给他们梳理几篇重点的文言文。
陆齐格对语文虽然一向心存抗拒,但是学习态度还是认真的,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都会完成。所以,文言文他不只是背了课文,还背了译文,课下注释以及文学常识也都背了。这天他来上语文辅导,一瞥之间看见了一个似曾熟悉的身影。
他连忙问金妮:“那个学生是叫海若愚吗?”
金妮一看,可不是嘛,海若愚大概是刚上完英语辅导,正在离开。海若愚没有注意这里,陆齐格却盯了他良久,方才盘桓着坐下。
金妮问:“你们认识?”
“嗯,我们住在一个小区里的,小学一年级同班,后来不在一个班了,但还在一个学校。初中我们上的不同学校,好长时间没见了。”
师生俩先闲聊了几句,金妮开始给齐格梳理《岳阳楼记》。这是初中语文课本里她最喜欢的一篇文言文,作者范仲淹也是她很尊重的一位作者。看一些资料时,“范文正公”的字眼她会觉得熟悉并敬佩,《渔家傲》有着吟咏不尽的苍茫,而清丽深情的《苏幕遮》更是一直传唱到今天。“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谁,能够想像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家,也会有如斯情怀?
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金妮仍然是先问:“《岳阳楼记》的主旨是什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齐格答得很快。
“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个主旨的?”
这个问题一下了把齐格问住了。
金妮于是把它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她从头问起:“作者写洞庭湖晴天的景,引发的感情是什么?”
这个好回答,齐格说:“其喜洋洋者矣。”
“阴天呢?”
“感极而悲者矣。”
“后文有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感情和前面的悲喜是一回事吗?”
齐格翻着书比较着,思考着:“不是一回事。前面的悲喜是‘以物喜,以己悲’。”
“这两种情怀,分别是什么人的呢?”
齐格从来没有想过这种问题,平常他只是把课文、译文和注释给背了,谁会分析这么多呢?他再次认真翻对课文,找到了答案:“‘以物喜,以己悲’是迁客骚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古仁人的。”
金妮说:“答得好。前面的悲喜,与后面的悲喜情怀之间有什么关系?”
齐格恍然有悟:“我明白了,两者形成对比,前面是为后面作铺垫。”
金妮赞许地点点头:“你悟到了。那么,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是怎样延伸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主题的呢?”
齐格思索着:“老师,我不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
“那你比较下,它们的境界谁更高。”
“貌似是后者。”
看齐格有点恍惚,金妮便点明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处世态度,当然也是境界很高的,不过只是局限于自身修养。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超出自我局限,心怀天下苍生,是一种政治抱负。”
齐格豁然开朗,却又追问:“从前者怎么得出后者的呢?”
嗬,他倒先来问金妮了。金妮微笑回答:“有了这种超然的处世态度,也就会不计较利益得失,而专注于为社稷民生做出奉献。因此,就有可能‘心怀天下,情系苍生’了。”
齐格这次彻底弄清楚了,金妮却并不罢休:“你现在知道了,作者是怎样得出主题的,是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那,前面的写景铺垫是不是太长了呢?”
齐格一想,是啊,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但是,也不觉得它长到影响主题了啊。
金妮微微一笑:“你从题目和文章第一段的内容来想——它们和二三段的大篇幅写景有什么关系。”
“知道了,我们老师说过,作者是为了完成朋友的嘱托才写这篇文章的,文章既然是写岳阳楼的,当然要写景才能符合题目。我们老师还说过,作者是借完成朋友的嘱托,抒发自己的情怀抱负来劝勉朋友。所以作者从前面的写景转到后面的抒情议论。真是够神的,作者竟然能够把这两种写作目的结合得这么好,简直是天衣无缝。”
谁说不是呢?金妮又想起了四句话:“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斯人斯事,令人追慕不已。
金妮要把《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放在一起梳理。她问:“《醉翁亭记》里的‘乐’,与‘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有什么异同?”
“《醉翁亭记》里‘乐’很多,《岳阳楼记》里‘乐’很少。但是,《醉翁亭记》里的‘乐’,没有《岳阳楼记》里的‘乐’境界高。”
他的话把金妮逗乐了,她说:“那么,‘太守之乐其乐’呢?”
齐格顿时理解了:“太守以游客们的快乐为快乐,正是‘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是已经达成所愿,把治所管理得很好,虽然只是在一个地区;范仲淹却是在抒发还没有达成的抱负。”
“你悟得越来越快了,我真高兴。你动了这么半天脑筋,累不累?要不要歇一会儿?”
于是齐格去玩了会电游,金妮也起身四处溜达了一圈,舒展一下筋骨。老师们都正在上课,班主任们或在办公室整理资料,或在校区逡巡;家长们安静地在前厅里等待,有的在用无线上网,有的在小憩。金妮回到座位上,一叫齐格,齐格立刻关了游戏回来坐下了。金妮挺喜欢他这一点,所以从来不禁止他玩游戏。
“下面咱们快速梳理一下《捕蛇者说》和《桃花源记》,然后有时间再练一篇阅读,怎样?”
“好的。”
这回答不知怎么忽然让金妮意识到,辅导课上,她的主动性太强了,她觉得自己是个控制欲挺强的人,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固然,她的安排都有她的道理。以后,她应该让齐格自己多安排些内容的。
“《捕蛇者说》的主旨是什么?”这真是金妮的金不换问题啊。
齐格倒不会想那么多:“苛政猛于虎也。”
“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是通过对比。捕蛇很毒,但是正常种田纳税更毒,因此,作者得出这个结论,苛政猛于虎。”齐格答得很熟悉。
“很好,这种手法叫衬托,是衬托里面的正衬。梅花很白,雪花比梅花还白,这就是正衬。再比如,小A已经很坏了,小B比小A还要坏。这也是正面衬托。”金妮解释。
前面的例子还好,后面的例子,齐格愣了一下,反面事例,却叫正面衬托,他想了一下,明白倒是明白了,只是一时还不习惯。
金妮等他品味了一会儿,才接着问起《桃花源记》的主旨。齐格回答:“对世外桃源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他为什么要追求向往一个虚幻的理想境界呢?这和现实有什么关系?”
“啊,因为……现实不美好,所以才虚拟了一个理想的桃花源。”
“所以呢,作者表面上看是在追求世个桃源的生活,实际上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什么态度?”
“哦,作者是在借桃花源批判现实。”
“你再比较一下《桃花源记》和《捕蛇者说》的主题。”
“……老师,原来它们说的是一回事啊,都是批判现实的。”
“对。不过一个委婉含蓄,一个直接强烈。《捕蛇者说》里作者用蛇之毒来正面衬托苛政之毒,《桃花源记》里的手法跟它有什么不同?”
“《桃花源记》用理想来对比现实,啊,老师,这就叫反面衬托吧。原来这两篇文章是要这样放在一起比较的。”
金妮说:“你明白了。”
齐格回思了一下,感叹道:“怪不得‘三记一说’要放在一起说呢。”原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这些文章,却都可以找到有关之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