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第15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
金妮微微一笑:“那么我们就从千年之前的唐朝再穿越回来吧,继续我们的故事。虽然你要练的是阅读,我还是想给你梳理一下课文,当然,我不给你讲细节,只梳理一些大的方面。来,我们先从《鼎湖山听泉》说起。看看课文,我问你几个问题。”
“啊,老师,我害怕。”
“哈哈,就是要吓吓你。首先,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初中老师讲课文,更偏重于细节方面,金妮常常感觉到,这些初中孩子们做阅读题的时候,缺少整体感。所以,不管学生是初中高中,她现在是接手学生就先从他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练起。
“那个,就是对鼎湖山泉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对。不过,‘热爱’这个词有点过,作者对鼎湖山泉的感情,还没到热爱的程度,用‘喜爱’这个词更准确一些。你刚才说了作者的情感方面。作者还有没有其他的感受或感悟呢?”
“其他的感受或感悟……”顾盼眯着眼睛在想,“作者感受到鼎湖山的美丽,山泉的可爱,夜里听泉感受到岁月流逝,历史变迁,新陈代谢,好像身心都被洗涤……感悟呢?”
顾盼想不出来作者的感悟有些什么,金妮提示她:“作者感受到历史变迁,悟出了什么?‘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句,作者悟到了什么?”
顾盼还是不清楚什么叫“感悟”。
“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是永不停息的,孕育生机的就是美。这种悟出的道理,就是感悟。”金妮解释。
“哦,明白了。”
“你前面所说的作者的情感,加上我们刚才梳理的作者的感受和感悟,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也就是主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情感,一个是道理或观点态度。”
金妮生怕自己没有说到位,而导致学生以后会为类似名词或问题而困扰,这似乎是老师们的通病。可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金妮担心什么呢?急切什么呢?后来金妮自己反省,她是把自己的担心,迁移到学生身上了吧。就像是那些忧心忡忡的家长,因为自身的际遇,而一味担心孩子的未来,逼着孩子优秀优秀再优秀。金妮看家长和孩子的互动,能够感受到家长把自身忧惧迁移转嫁到孩子身上,无意识地给孩子施加了压力;可是看自己就不那么清楚了。
因为担心学生没掌握到该掌握的知识,而一再强调知识点,如果还可以说得过去;那么,拼命地给学生“填鸭”,却罔顾或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管“填鸭” 的实际效果而只是完成“填鸭”的任务,就大可商榷了。后者只是老师们逃避自身的责任而已——我讲到了,我尽了责任了,至于你接受得怎么样,那是你的问题。
就像有些家长,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不管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情感上的爱与呵护,“我尽到我的责任了”;给孩子报高价补习班,不管孩子出现学习问题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我尽到我的责任了”;替孩子解决问题扫清障碍,不管孩子需要自己学会去为自己负责,“我尽到我的责任了”……“尽责任”是“逃避责任”的绝妙理由,是对自己拒绝面对现实复杂性的心理安慰。
顾盼可不会想到这么复杂的问题,她只是尽力想把老师讲的记下来,如果记不住,她不会想到是老师讲得太多,只会认为是自己笨,或不够努力。
金妮继续提问:“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个不难,顾盼一口答出:“游踪顺序。”
“全文的重心是哪里?”
“第九段,夜里听泉的描述。”
“文章题目叫《鼎湖山听泉》,重心也是这一段听泉的段落,那么,前面写了那么多内容,跟这一段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啊,开头也是写听到了泉声,然后是看到了泉的形态,这些也都是山泉啊。然后……是啊,这后面的森林、寺院、树木,跟听泉有什么关系呢?”
金妮笑了,静等顾盼思考的结果。
顾盼却是在努力回忆当时在学校课堂上老师是怎么讲的:“从庆云寺作用的变化可以窥见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新的问题即环境保护。”
金妮不满意这个答案:“这个历史变迁,环境保护,与听泉的感悟有关吗?”
“貌似没有关系。”
“所以呢,不要拿老师讲的现成答案敷衍我。你自己的答案呢?”
顾盼偏着脑袋想啊想:“这些树木森林,都跟山泉有关,泉水滋养了树木,树木也涵养着泉水,是的,是有关的。”
“不错,这是你自己想出的答案,而且非常有道理。怎么样,高兴吧。”
顾盼“哦也”了一声表示兴奋。
“我们刚才说的内容方面的关系。现在再来看,前面的描写,与后面的重心在结构上的关系呢?”
“是铺垫吗?”顾盼答得还挺快的。
“是的。我们来拓展一下吧——瞧你做出那害怕的小模样,老师可不是想为难你。咱们一般读文章也好,写文章也好,重点内容都要占大部分篇幅,铺垫只占全文的一小部分。这篇课文前面那么多内容作铺垫,后面的重心只有这一段,前面的铺垫是否太长了?”
顾盼扬眉边想边说:“长了……长了……”
金妮换了个问法:“你读的时候感觉舒服吗?”
顾盼说:“没什么感觉。或者记不起来了。”
“我读的时候,有种不舒服的感觉。我看题目是听泉,内容自然是和泉有关。前面还好,听到泉声,看到泉形,还都是和山泉有关;看到树林、寺院的描写,我都懵了,怎么绕到这些内容了,跟听泉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有一种跑题了的感觉。”
顾盼这次可逮到把柄了:“老师,树林和泉水不是有关吗?”
“是的,那是我们自己去给它们分析出来的关系。它们本来是不相关的事物,如果有联系,作为文章,它应该自己在文中,把看似不相干的事物的关系点出来,这样才显得全文是一个整体,而不会给别人跑题的感觉。”
“老师,是这样啊。我知道写作文应该怎么写了。”
“啊,太好了,你能把这里的感悟,运用到写作文上去了,真好。”金妮由衷地高兴,接着说,“我当时读得很不舒服,因为前面的内容作为铺垫,太长了,喧宾夺主,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老师,那就是说,这中间的5-7段压缩为一段就行了。”
金妮欣赏地看着顾盼:“对,你不但悟到了,而且都有了修改的办法。”
顾盼连受表扬,有点不好意思了:“老师,是我自己写作文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写的特别精彩的一段,一看,好像跑题了。虽然很舍不得,可是为了中心,还是狠狠心删除了。这个作者应该是顺着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没舍得删,我就替他压缩一下。”
金妮很高兴:“你压缩得好。我们从这里的讨论中,老师还希望你感受到的一点是,名家的作品不一定完美。希望你在接受到任何事物时,不再像原来那样只是全然接受,而是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决定是否认可他。”金妮的目的,就是要孩子们打消对权威、对名人的迷信,培养他们独立自主思考的品质与能力。
金妮后面还就这篇课文的第9段进行了写作手法的讲解,为了不让顾盼有压力,她明确:“我讲这些,并不是指望你现在就记住或消化吸收,只是希望你先有个印象,以后我们会一步一步慢慢来。”她们最后做课堂总结,顾盼感叹:“其实这节课,就是做了一篇阅读,讲了一篇课文,但是,我觉得,内容很多,很充实!”
金妮含笑看着她,让孩子们想到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让他们以后能够自己去想到这些问题,这不能算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是给孩子们打开这片新的天地,他们就有了“愤”“悱”的机会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