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第12章 名著问题 ...

  •   是的,金妮爱这种语言之美,爱文学之美,在学校教书,她尽力把文学本身的美传递给学生;现在,她也只好越来越“工具性”了。
      金妮喜欢问她的学生:“你都看过什么课外书?”
      结果她发现,即使属于中考内容,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看完《西游记》《水浒传》原著;遑论《三国演义》与《红楼梦》了。即使课外阅读量相当大的学生,也没有谁把《红楼梦》看下去的。金妮深感遗憾。她自己上初中的时候,同学们以看过什么名著为荣,《红楼梦》即使看不懂也是必须看的。高中的时候,虽然功课繁忙——作为外地人,金妮的中学时代远比北京这里压力重,但是,金妮的有些同学——是那种成绩很好的同学,还是把《红楼梦》品读到相当地步。相当什么地步呢?她们在作文里写到宝黛的爱情,或者大观园的生活,分析得精致、透彻,大观园少女们的烂漫就是她们作文的灵魂。
      现在,学生们只是说:“看不懂啊……又琐碎,不知道都讲些什么。”
      金妮的初中老师曾告诉金妮们:“看《红楼梦》,至少要看三遍。虽然写的主要是少年人的生活,真正看得懂它的却是成年人。越长大,才会体会越深。”
      金妮们不会因看不懂而放弃,哪怕只看宝黛的爱情。当然,她们还看了那些青春年少的女子,曾经无忧无虑地生活,最终却繁华落幕,触目凄凉。工作后,《红楼梦》成了金妮经年的“夜读”,手边的《红楼梦》都被她翻卷了边儿。她并不是有意去品读,只是书中那栩栩如生的人物,一颦一笑,举止呼吸,仿佛就在眼前,让她总也看不厌。
      在学校教书时,金妮借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之机,向学生们大力推荐《红楼梦》。这是教育部规定的高中生必读书,学生们也愿意读,只是苦于读不懂或读不下去。金妮便利用晚上自习课,给学生朗诵书中的精彩章节。她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对情感的体会寄托在朗诵中,遇到和今天差异大的文化或习俗就给学生解释,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一时掀起小小的红楼热潮。
      金妮所在的学校,很多学生来自乡下,所以大多数没有读过《红楼梦》。但是,城区的中学,尤其是重点学校,高中生们却大多看完了《红楼梦》与《三国演义》的。
      现在,金妮却没法和一对一上课的学生这样去朗诵。她只有遗憾。
      北京的学生,至少金妮所带的学生,不少是通过电视剧去了解名著的,他们以为电视剧表现的就是真实。但是,即使电视剧拍得跟原著一模一样,也还有原著的人物刻画与语言表现力无法展示啊。
      金妮想了一些办法,引导学生们自己去看名著。但是,她失败了。学生们说:名著……不好看才成为名著。它当然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是我真心看不下去。
      金妮只能一笑作罢。
      那些名著,毕竟离学生们的生活有些远吧。莫言的小说,却是当代小说,至少没有语言上的距离感。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妮所带的初中生没有一个和金妮提过这个话题,她带的高中学生则很兴奋,因为高中生们的作文少不了要和莫言相关了。
      莫言的作品,该成了名著了吗?
      梅绎如第一时间和金妮“汇报”:“我们老师说,明年高考作文,说不定和莫言有关。我们同学都准备好好看下莫言的书,他的诺贝尔获奖作品是《蛙》,还有哪些书,老师给我介绍下吧。”这是个高三学生,聪明灵秀的水瓶座女孩儿。
      金妮大皱眉头:“看看他的书也应该,毕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应该了解下。他不是靠哪部作品获诺贝尔奖的,是因为什么‘用虚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他较早有名的有《红高粱》……”
      梅绎如插话:“就是那个改编成电影的。”
      “对。他在国内获奖的其他作品有《檀香刑》《丰乳肥臀》等。我不喜欢他的作品,看《檀香刑》挺恶心的,怎么说呢,有种生理上的厌恶感。”
      “这么说,我也不看了。”梅绎如说。
      “可能《蛙》不会这样,你还是看看吧。”
      “我听介绍的,好像也有类似问题。我回头在网上搜下,要不就去图书城买几本翻翻看。”
      “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说实话我挺意外的。中国是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了,可是比莫言更有实力,作品写得也更好的大有人在。比如汪曾祺的《受戒》,阿来的《尘埃落定》,王旭烽的《南方有嘉木》……就不说《红楼梦》了。”金妮耸耸肩膀,接着说,“不过,按照那个获奖理由,倒是,的确是虚幻现实主义,融民间故事、历史与现实为一体。这是写作风格的问题,不是作品本身的价值。”
      莫言的作品,当然自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金妮始终坚持,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不能给人美的享受,那么,即使它再有意义,也不能忝列一流文学作品之中。
      特别是看了网上公布的莫言的获奖感言,金妮更有理由拒绝莫言了。长长的感言《讲故事的人》中,开头用了很长的篇幅讲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充满着浓郁深沉的感恩与怀念,金妮看得疑惑:莫言是要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与怀念之情吗?这与《讲故事的人》有什么关系?看到后面,莫言写到自己的经历,与前面对母亲的情感抒发,截然是两篇文章,却硬生生地组合到一起。难怪网上批判的声音说,这篇感言“不知所云”。
      梅绎如已经习惯了听金妮否定那些知名人士,她静静地听着,不怎么说话,那双清澈的眸子里透出淡淡的思索。莫言小说的形式,未尝不可以成为名著要素吧?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里,“有创新”不就包括形式的创新吗?
      老师似乎看出了她的疑问,解释道:“我并不是否定莫言的创新形式,他得奖以此为理由,我就理解获奖的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了;并且,他的作品也的确有对现实丰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只是他的作品不能给人美感,这不合乎我喜欢的作品的标准。”
      金妮想了想,又笑着自嘲:“我的标准并不是名著的标准。”
      但是,不管是什么标准,一旦不幸成为名著——高中生还好,他们即使不喜欢,也会为了应该或者仅仅为了做到对高中生的要求而去阅读的——就被正值青春叛逆的初中生们视为另类打入冷宫了,悲哉。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