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第11章 教研 ...
-
当然,金妮现在学会了“反其道而行之”。
那就是,钱固然要花得值,但是,偶尔浪费一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时间固然不能浪费,但是,偶尔用宝贵的时间来聊聊天空想空想也是很必要的;教学应该认真,但是,偶尔状态不佳不能带给学生更多收获也是正常的;做人应该保持形象,但是,偶尔出乖露丑闹笑话也是避免不了的。
人,谁没有浪费、失去、失败甚至跌入深谷的时候呢。
金妮觉得郁闷的时候,就会去想想“反其道而行之”,想,这样有什么不可?这样也是可以的,不是吗?于是心情就平静了。
她们每周有一次教研,老师们大多不喜去,因为次数多了,说来说去无非是那些考点,题型,做法,没什么新意。有时候教研会是外出活动,也有人不愿去,因为反正与科目无关,更不用去了。但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研还是顽强地进行着。
最近,以前的语文主管晋升,新主管冯玉强革新了下教研,要求老师们自备讲义,把自己的教学心得呈现给大家,彼此交流探讨。仍然是响应者寥寥。金妮便是这被动的大多数之一。她的脑子倒是不停转,暗忖:这就是研究人员说的,一个单位里,总是有少数人主动,多数人被鞭策着走,极少数人捣乱——起反作用。不过,目前金妮还没看到什么起反作用的人,她和大家都把眼光盯在那少数的主动者身上。
杨美第一次就先站在了讲台上。她身材健美,脸庞莹润,金妮喜欢欣赏她精致的五官与细致的皮肤。至于杨美所讲的内容,金妮就无视了。她只有无视,因为那里面并没有新东西。闲着无聊的时候,金妮猜测杨美是什么星座,她猜她是天蝎。事实证明,金妮猜对了。
教研沉闷地结束了,冯玉强苦笑着自我检讨,如何如何准备不足。金妮理会得他用心良苦,决定自己也主动一回吧。
被动惯了的牛儿,主动的姿态,竟然是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
请缨上阵,金妮为讲什么内容大费踌躇。要有新意,要人无我有,那是什么?只有自己的教学心得了。金妮费了老大功夫来做PPT,因为她的技术太烂了。
她的讲义题目是“读懂现代文”。
站在讲台上,金妮仿佛回到了以前在学校教书的讲台,她神采奕奕,活力四射:“老师们,不,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讨论现代文问题。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的丢分大项,除了做题技巧欠缺外,有些学生丢分,是因为对文章缺乏整体的理解与把握。”
金妮最初当老师,是教高一新生。那时候,教材还是人教版的大纲教材,课文讲解是先“整体把握”再“局部赏析”。但是,高一很长时间内,“整体把握”成了被强调的重点,因为学生们在初中,老师们都是对课文段落精研细讲,最后才总结中心思想;现在一上来就要求学生们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感情,学生们非常不习惯。而这种整体把握,却还只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
金妮一边回想过去,一边继续开讲:“我们今天就重点讲讲怎样把握好一篇文章。我先请问,一篇文章为什么而存在?或者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文章?”
老师们纷纷作答:“心里话想说出去呗”,或“想文艺一下,抒抒情呗”,或“表达一下观点态度”等等。金妮总结:“不错,文章的存在,就是作者想要抒发自己的情感,或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说,文章是因为中心思想而存在的。既然如此,读一篇文章,就首先要把握它的中心思想,如果光欣赏它文字的美,修辞的巧妙,材料的新颖,那就是买椟还珠了。不幸,我们很多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就是直接扑向了文字、技巧之类的‘主题’。”
老师们会心地微笑起来。
“这不能怪他们,谁叫那些题天天考察的就是这些呢。我们分题型,总结技巧,不也是围着语言、形象、技巧打转吗?习惯成自然,结果,反而把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做题的前提基础给丢了。今天我们就是要重新找回它。”
老师们静等金妮下文。
“我们来解剖下一篇文章,它存在的理由是中心思想,那么,它依托什么而存在?是,文字,或者说语言,这是文章存在的基本要素。文字组成材料,文字和材料又运用技巧,文章的构成要素,就是语言、材料和技巧。所有出的题,都围绕这三者以及中心思想,再千变万化也离不开这四点。而,”金妮顿了一下,“一篇文章,就是由中心统帅,指挥运用文字、材料和技巧为表达中心而服务。”
有些老师若有会心,有些则有些困惑。
金妮强调:“一篇文章,文字、材料、技巧,都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也就是说,答题的时候,如果忽略了中心思想,或者偏离了中心思想,那么,对文字、材料、技巧的分析,肯定就会遗漏重点内容,或者分析不精准,不到位。”
老师们有的点头,有的在思索。
“那么,怎样把握好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呢?中心思想借助于语言、材料和技巧表现出来,作为读者,是要跟作者反其道而行之,从语言、材料和技巧反过来去探求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最常用来去探究中心的,是材料,其次是技巧,语言也不能忽略。”
说到这里,金妮发问:“材料都包括什么呢?”
“人,事,物,景……”
“对。通过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爱憎,作者的情怀;通过作者所叙的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领悟到他想表达的道理;通过……”金妮滔滔不绝分类说明,然后又明确技巧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技巧去把握主题。
有老师提出了困惑:“语言能帮助把握主题吗?”
金妮微笑:“基本上材料和技巧就可以把握好主题了,语言在这方面用得较少,不过有些时候,语言也是可以帮助把握主题的。诗歌鉴赏中的语言题,大家可以找到很多例子。我这里想另外举两个例子。”
金妮先举了《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描述: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金妮笑着说:“大家品一品这句,‘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这话锋里,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大家笑了起来:“这语言是嘲讽的,否定的,表明作者对王熙凤的表现是嘲讽的,否定的。”
金妮又放出了下面的PPT: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片段。这段文字,语言安详沉静,而其中蕴涵的对母亲的追忆、对母爱的感悟,有多么沉痛,就有多么深地包蕴着儿子对母亲融入生命的爱。就像是大海,平静的外表下,波涛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