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山之高,月出小(一) ...

  •   总是有了一个地方落脚,春城地势妙绝,西南的穷山恶水独留白一处疏漏,驻进人间春色,四季皆同。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这一方城暂时隔绝了狼烟,也停住了四季,而城中这小小院落偏偏以集雪为名,让人存疑。寄居于此,借的是苏和的交情,也是好意。

      随身的行李原本就不多,一只箱子而已。“十年苦读、十年历练、再加上十足十的运气,才能有一份内心安稳应付得了世事多艰。不过,首先要学的却是另一样,衣素餐简,真正称得上一个好字的那一类女子,从不会炫耀她有的一切,一副世事历练后的豁达从容反而更值得珍视。”

      这是阿伯的嘱咐,是有年纪的那一类忠告,可以深信不疑。而苏和的意思也明白,行走世间,便要活得肆意洒脱。可是,这么些年,时间缓缓流过,他却再见不得女子着白,更见不得银妆刀。这是他的旧伤不愈,越是回避,越是心伤。

      万事周到细致,可见此间主人的用心。早收拾好了朝阳的楼上,推窗可见滇池,一卷雪的潮头,可听涛声。小小一院,庭中玉兰墨竹杂以桃花桃花,也引水成池,疏疏荷叶,下有锦鲤吐喋为戏。

      比不上主人的清雅。看不出年纪的一张脸,远不如苏和五官夺目,只是你会忘掉舒湮的眉目,却永远记得他温和淡定的神态。

      喝的是云南常见的普洱,成色不算顶尖,斟茶的手法有点意思,是潮汕一路的关公巡城。两杯茶,一杯敬客,一杯自饮,茶点更是随心:云腿甘露菊、栗子鲜虾酥,这是粤味,考功夫的是一味干丝,薄薄一片豆腐,切成二十片,再切细丝,入味三鲜,凭的是一手刀工。凑数的一味松子,也馨香。

      苏和曾有一句话评他,说,是厨子,好厨子,还是有意思的好厨子,果然中肯。

      话也简白,只管住下,除却日常饮食,万事自便也要自给,另有两个比主人还主人的伙计,唤作卓苍和浅碧,是一对夫妻,只是四处采买食材,平日里绝不打照面。只是有两条规矩要守,一是守静,二是惜食。

      一啄一饮皆有定数。

      即使微末如一米一豆,都是上天所赐,皆要倍加珍惜,物尽其用,不可亵渎。这是一个厨子的信仰。原来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这个有信仰的厨子是集雪园的主人,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也就成了我的皈依。

      集雪园中,碗有残羹是不可饶恕的罪过,也是舒湮的逆鳞,幸好,我有一副顶顶好的胃口。

      又问,读什么科目。

      不过是三皇五帝尧舜禹,宋元明清帝王休这些。入学时候的风尚是民主和科学,再加上白话风潮,史学实在不算是热门。只是,听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民族,被一个又一个外族奴役,奉外族的风俗为风俗,以外族的衣装为衣装,用外族的语言做语言,没有文字,没有过去,也就再也记不起自己的名字。
      我总想着,没有任何一种腐朽可以永远压抑新生,也没有一种□□可以永远禁锢自由,这片土地深重的灾难总要走到尽头,战争总会结束,强权不会永存,总会有一天,硝烟散去,刀枪入库,换一个清平世界,朗朗乾坤。只是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总要有人守着它的过去,那至为灿烂的文明传承,记着它的骄傲和辉煌,也记着它耻辱和流离,知其来路,才能坚定前途。
      这是一个国家精神上的根脉。也应该是一个国人的固守。
      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这不过是我的微末心事,不必扰谁清梦。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滞留香港,情况危急。而原定要抢运要员名流的飞机上载的却是孔二小姐的床板和洋狗。启运之时除却陈先生之外被赶下飞机的还有中央常委陈济棠上将、廖仲恺先生的夫人何香凝女士,以及蔡元培先生的遗孀。这是后话,发生在香港沦陷前的1941年12月18日。同一天,珍珠港事变爆发。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