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第 12 章 ...
-
白里,是位于本省北部地区,紧靠白水县城的一个有两百来户人家的村子。白水县城因为城边一条不算太小的白水河而得名,白水河绵延几百公里,滋养着沿岸的百姓。白水县位于山区外缘,西面是群山蜿蜒,东面则是一脉平原,物产丰富。往南三百公里,就是省城了。因为地处交通要道,人口有五十多万,是本省排得上号的大县,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白里地处城乡结合部,百姓们的日子自然过得相对滋润些。
王亮家在村子东头,独门独户的一个大院落,大门对着县里通往省城的公路,处在交通要道上。高高的红砖围墙,垒有青石台阶的大门旁边三间门房,是王家用来做农机汽车修理和卖配件的铺子。挨着大门头一间前半部分是个小配件店,卖点汽车配件工具什么的,后半部分小小的屋子是技术员老宋住,小屋子有后门,跟院子通着。另外两间是修理间,三间屋子在里面有相互通着的门。老宋是城里人,家在县城,平时骑自行车上下班,遇到急活加班,晚上回不去家的时候才住一夜。
老宋五十多岁了,以前是县城国营汽配厂的技术人员,修车技术那是顶呱呱的,却不该在当初举报了厂长负责采购的亲戚用劣质零件冒充好产品,老宋于是在第一时间下了岗,在家闲了一年多之后,偶尔的一个机会,遇到一个以前来厂里认识的客户,那客户挺热心,听说老宋没事干,就介绍到了王顺生铺子里来。王顺生的铺子规模虽说不能跟城里的厂子比,可他家这位置是交通要道,还有村里的农机修理什么的生意,一个月下来,老宋领到了以前两倍的工资。一开始王亮爸爸王顺生还不放心,后来发现老宋本分,修车技术又好,就干脆让老宋以技术入了百分之十的股份,老宋高兴,愈加兢兢业业的干活,王家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铺子里老宋主管技术指导之类的细活,偶尔也亲自动手干些累活,还有两三个村里的年轻人打打下手什么的。打下手的年轻人不固定,倒不是王家不想他们留下,而是这些年轻人做不了多久,有了点经验、挣了点钱心就开始野了,就要往省城往广州深圳上海去跑。王顺生原本负责修车,来了老宋之后,就只管跟客人谈价钱,收账等等银钱来往的事情。
进门五间房分三面排列着,院落宽敞整洁,地上铺着青砖。房子是红砖墙,青石地基,房顶平平的,用来晾晒衣物和粮食。进大门对面的两间是爸妈的住房和全家吃饭的饭屋,饭屋也是平时待客用的客厅和卧房。东厢两间都是高大的门窗,镶着明亮的玻璃,室内显得宽敞通透,自然是王亮和妹妹王梅各自的房间了。西厢一间则是堆放杂物的仓房,仓房隔壁还有一间是小小的厕所,也是全家洗澡的地方。爸妈的住房后面和院墙之间,大概有一分地,应季的时候都会种上西红柿、辣椒、白菜、土豆等各色蔬菜,供应一家人一年到头的吃喝。
哥哥王亮大学毕业之后,在省城工作了大半年,就回到了家里,是因为工作上的事情,精神出了问题,这几年都在家里闲着。虽说落了这个毛病,平时却不打不闹,只是静静的不说话,你跟他说话,他偶尔也能对答,没事的时候在铺子里能帮帮忙干些出力的活计。能帮上王顺生生意的还是妹妹王梅。王梅没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就在家帮爸爸打理生意,从跑腿收帐做起,慢慢开始负责采购、谈价、招揽客户等,这两年颇有取代王顺生当老板的势头,王顺生越来越清闲了,欣慰之余,常常自己叹息接班的不是儿子,算是不小的遗憾。不过兄妹俩能守在家里陪着老两口,也算是安居乐业了,铺子一年的收入,足够一家人过充裕自在的生活。
王顺生这天中午正穿了件白色的棉布汗衫蹲在大门口吃午饭,看着公路上陆续过往的车辆和行人。晚秋时节温暖和煦的阳光晒在身上,身上痒痒的怪舒服。午饭是老伴做的烩面,面扯得延延绵绵的长,盘在碗里,用筷子挑起来有两指宽,颜色奶白,薄得透亮,碗里另加着木耳、黄花菜、粉丝、羊肉、葱花、香菜沫,再倒上些陈醋,调两勺油泼辣椒,吃到嘴里是满口的香,老伴几十年的手艺,王顺生百吃不厌。在本省尤其是农村乡下,谁家婆娘不会做烩面,那算是不合格的老婆。王顺生一手托着比脑袋大两圈的海青大碗,一手提着筷子在碗里转圈拨弄碗里的内容,划拉到嘴里时呼噜呼噜的响着,再把碗边的大蒜咬上一口,咯嘣咯嘣的咬着,不一会脸上就出了一层油汗,热得脸膛红彤彤的。老王吃完了,且不起身,把碗放在脚边的青石台阶上,从裤子口袋里摸出一盒烟来,抽出一支点上,深深的抽了一口,再徐徐吐出淡蓝的烟雾来,浑身上下说不出的舒坦。
每天的午饭和晚饭,王顺生都是这样蹲在自家门口吃,顺带看着铺子,除非下雨下雪刮大风的天气。边吃饭边和来往认识的乡亲拉拉家常,是很多农村男人的雷打不动习惯,而老伴和儿女则习惯在屋里的桌子上吃饭,说蹲在门口吃饭不文明,不出来凑热闹。王顺生心想啥球的文明?老一辈都讲究蹲着吃才舒坦,吃得饱饱涨涨的,站起身来,吃食下肚,感觉正好!老宋每天来回跑,基本都是中午一顿在屋里和老伴他们一起吃,早饭和晚饭在自己县城家里吃。打下手的本村人,都是自回自家吃饭,王顺生铺子里不包饭食。
烟抽到一半的时候,就看见老卞头扛着农具往家走,这是刚刚忙了地里的农活回家吃饭的。王顺生家也有地,早就不自己种了,全都包给别人联片耕作,到年底按面积收地租就是了。老卞头家没别的来钱营生,只能一年到头靠种地过活。老伴身体不好,地里的活都靠老卞头维持,女儿卞小英上了大学,学费还是借王顺生家的,大学毕业后卞小英留在了省城,没回来,如今隔三差五的还能寄个三五百来给老卞头过日子,家里的艰难才稍微缓了点劲。
“老王,吃饭啊。”老卞头主动打招呼。
“老卞,下地了。”王顺生应付式的答腔。
老卞头看看老王头,想说什么,却又摇摇头,自顾扛着家伙什儿摇摇摆摆的去了。
看着老卞头远去的身影,老王头的心又从舒畅转为了暗愁,浓浓的吐出一口烟来。
王家和卞家是几世的老交情了,虽不是莫逆八拜之交,也是在一个村子里过了几代人的老乡亲,王亮王梅兄妹和卞小英,年纪都差不多,尤其是小姐妹两个同岁,从小一起和哥哥王亮玩大的。长大上学之后姐妹俩同班,上学放学写作业吃饭睡觉都在一起,连着比她们大两岁的王亮,也把小英当自己妹妹看,经常是三个人去河里山上的一起玩,玩够了逮谁家就在谁家吃饭睡觉。
王亮上了初中之后,懂得了男女有别,王亮和卞小英除了日常交往,不再象小时候那么毫无猜忌了。王梅和小英两个,倒是一直保持着小时候的友谊,卞家条件差,王家条件好,一起到县城上高中的时候,王梅经常把带的吃喝用品分给小英,小英也在学习上帮王梅。奈何王梅不是读书的料,王亮早两年考上了大学走了,两年后小英也考上了大学,王梅却连个中专也没考上。依着小英和王亮的意思,王梅应该复读一年,就算弄个三本也好,也是读了大学的,有个文凭。王梅自己倒想得开,再怎么读也读不好,再说了,读好大学了又怎么样,还不是打工挣钱而已,不像以前还能有机会当国家干部有个铁饭碗。既然都是挣钱,有没有大学文凭也就那么回事吧,高中毕业在家帮爸爸搞维修铺子,足够了。老王头自然赞成王梅的想法,一个女孩儿家,读个高中满够了,将来嫁人生娃娃,知识有个球的用?!
以前老王头和老卞头逢年过节还会彼此请请对方来自家喝酒吃饭,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彼此生分了起来。
那还是王亮快毕业那年,王亮已经二十二了,按照农村的年纪如果不上大学,孩子都应该生了,当爹妈的自然着急,不过跟王亮提过几次之后,王亮不屑一顾的态度让王顺生着实恼火,可这事人家不急,当爹的急也没用。许是王梅跟卞小英说起了这事,卞小英又说给爸妈听了,老卞头口头不说,心里却活动了起来,盘算着如果能把小英嫁给王亮,两家合一家,小英上学借王家的钱或许就能不用还了,这两万元的债可是把老卞头愁得日夜烦忧,等小英大学毕业还有两年,估摸着还得借两万,要是能把亲事成了,王家还能好意思不管?再说两个孩儿从小一起长大的,感情肯定有,即便没感情,一起睡上几年自然就行了,农村人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老卞头越想越觉得兴奋,也没问问姑娘的意思,挑了个好日子,买了几瓶酒和几盒点心,委托了村里的媒人上王家提亲。
王顺生听明白了媒人的来意之后,只是坐在沙发上嘿嘿的笑,老伴儿不知深浅的一个劲说好,还要当场把亲事定下来,被王顺生一句笨婆娘懂个球给吼闭了嘴。媒人讪讪的还在等老王头表态,王顺生抽罢了一支烟,悠悠的对媒人说:“小英是个好孩儿,从小看着长大的,人品没得说,模样也中看。俺家王亮是大学生,小英也是大学生,说起来也是蛮般配,况且两个人是青梅竹马一起玩大的,只要孩子们不反对,我没啥意见,可是有一条必须先做到,得让卞家先把借的债还上,然后再说亲事。”
就连一旁坐着的王梅也插话说:“俺爹说的在理呢,俗话说亲兄弟还明算帐呢。假如说我哥和小英就算能成了亲事,这里面的帐目可得说清楚,该给的彩礼,该还的债,可是两码事,不能到时候一笔糊涂了。何况小英家这个日子过的,要还上账,可也得等小英找了个好工作,有几年积攒。你说是不,爹?”
王顺生笑着点点头,心想不愧是我王顺生的闺女,哪头重哪头轻关键时候拎得一清二楚。
媒人回去照原话说给老卞头听,老卞头如意算盘落空,连羞带气,以后再碰了面,两个人都觉得别扭起来,慢慢来往也就停了,见面打个招呼而已。
后来王亮知道了这事,暗暗埋怨老王头眼里只有钱,其实他心里是很喜欢卞小英的,小英好看性格开朗,从小就象是他的媳妇一样。本来王亮是想等小英毕业再跟家里说这个事情的,没想到提前被王顺生搞得生分了,以后这个口还怎么开?
小英知道了之后,跟爹吵了一顿,她心里本来也没有不喜欢王亮,嫁他也行,可被老卞头这么没轻重的一弄,好像自家没有了尊严了,就是能成的事,也不行了。
后来小英上学的学费,依着小英就不找王家借了,可不上王家借,村里别的人家要么没什么交情,要么没这个财力,一家债借到底吧,还是小英娘上门去借,王梅压住王顺生的话头,硬做主借给了卞家。
而今小英能赚钱了,王亮倒在家成了个废人,老卞头倒庆幸当初没做成这头亲事,省了多少口舌是非,欠的债总有还清的一天,可要是嫁了个精神病,小英这辈子就算毁了。虽说欠着老王头的钱,现今见了王顺生,老卞头腰板倒比以前硬挺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