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后宫谣言无情真相 ...

  •   隔天午后,日头晒得不行,龙真只觉得整座雪华宫都即将要融化了,她懒懒缩在花架子下吃冰,忽然见绿纱急匆匆走来,而且面色有些不妥,便知道她有话要说,于是先挥退在一旁摇铜扇的宫女。

      绿纱走近俯身,小声道:“公主,奴婢刚才去领月俸,回来路上听到两个小太监躲在假山石后头嚼舌根,说……说太子殿下和沈妃娘娘□□宫闱……”

      “大胆!”龙真直起身子,重重搁下手中冰碗,“是哪个不想活的胡说八道,揪出来给我掌嘴!”

      绿纱心知公主分别与太子、沈妃亲近,但眼下见她如此反应,还是稍稍吓了一跳,回过神后立即好言安抚道:“公主不要生气,奴婢已经让赵明去打听了。”

      这个赵明,就是从前的小明子,龙真喜欢他本分实诚,打发走周双以后,便提了他上位,又让他恢复本姓。

      没过多久,赵明已经回来,龙真忙招他到身前,绿纱皱眉,问说:“怎么一转眼就完了,你可有仔细打听?”

      “根本用不着仔细打听。”赵明放低声音,“原来,这些话在宫里头,早就传得沸沸扬扬了,只是一直避着咱们雪华宫而已。”

      龙真气极,起身一拂袖,桌上冰碗“咚”一下闷声摔落地毯上,融化中的冰块浑然不觉,犹冒着丝丝寒气。

      其实在愤怒之余,龙真心里还很害怕,她害怕,传言是真的……一本《寒水论》,一个寒水先生,难道还不足以将年纪相仿的二人联系起来?

      她不愿意也不忍心暗自猜疑下去,索性动身到延兴宫问个清楚。

      却正好在延兴宫门外遇见三皇子龙宥,其时龙宥面色极差,只是龙真心神不定,所以不曾留意,兄妹两人各怀心事,不约而同地撇下随从们,一同走进院子。

      才走到院中,却听见“喀嚓”一下,原先紧闭的屋门被大力拉开,太子的伴读兼好友,礼部尚书之子郭显山大步走出,紧接着屋内一阵疾风暴雨般物件落地的声响,随即传出太子愤怒的声音,“连你也不信我!”

      龙真吓得心头一颤,大哥虽不似二哥温和,可同样是宽仁守礼,与弟妹们相处时则更显亲厚,她想都没想过,大哥竟也会发出这种可怕的声音。

      此时龙宥也是面有惊惶,兄妹两人心有灵犀,不约而同地躲到了门边一侧。

      而那郭显山,在太子怒喊一声后,竟不害怕,还转回身子,又“嘭”一下重重关上屋门,随即沉着脸,扬长而去,甚至没理会躲在一边的皇子和公主。

      不过皇子和公主也顾不得理他,龙宥继续惊惶着,龙真在心有余悸的同时,想到:大哥所指,可就是宫中风言?

      继而又深深自责:龙真糊涂,怎么能怀疑大哥,这可不是叫大哥心寒吗?随即马上作出决定,什么也不问了,她相信大哥!

      龙真打算回去,见三哥还杵在原地,忙拉他一下,“咱们走吧。”

      龙宥不安地眨了眨眼睛,长长的眼睫微微颤动着,强笑道:“我不走,你先回去吧。”

      “大哥正在生气,你还要进去?”龙真狐疑地打量着龙宥,终于发现他面色不妥,却以为只是被刚才的声音吓坏了,“你还能有什么要紧事?快走吧。”

      “小真!”龙宥忐忑万分,苦苦挣扎过后,终于倾吐而出,带着哭腔道:“是母后害大哥!”

      龙真蹙紧眉头,“你在胡说什么?”

      龙宥什么也顾不上了,只拉着龙真一五一十说出事情始末。

      原来前几天夜里,龙宥一时顽皮,让一个会点子功夫的太监教他用鹰钩,悄悄翻进了长泽宫院子角落,打算跑进屋里吓皇后一跳,谁知走到窗下,正好听皇后和侍女云裳在说话,什么太子太后的,好奇细听之下,竟是皇后设计放出谣言,污蔑太子和沈妃私通,意欲激怒太后,将沈妃废去,打入冷宫再悄悄弄死,直接对外宣称暴病身亡!

      母后不是最温柔善良的人吗,怎么想着要杀人,还要连累大哥!龙宥当下就懵了,呆在原地足足站了好半天,直到屋里灭了灯烛才回过神来,又手忙脚乱地攀着院里的假山翻了出去,可没把侯在墙角下的太监吓坏。

      身为幼子,自幼独得母亲溺爱,龙宥对皇后的感情,在四个儿女当中,绝对至深至纯,然而依恋母亲的同时,他对大哥又何尝不是敬爱至崇拜?经过连续数天的坐立不安和辗转反侧,龙宥决定还是要把听到的告诉大哥,至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全都只看大哥的打算,反正他是无愧了!

      听龙宥说完,龙真震惊得无以复加。母后,为了除掉沈妃,竟连大哥也带上了……

      真的要告诉大哥吗?

      就在兄妹二人皆茫然无措之际,一边的屋门缓缓地打开了,太子龙致惨白着脸,身子僵硬地迈了出来。

      “啊!”龙宥吓了一跳,直接一屁股坐到地上。

      龙致头也不转,只沉声问:“三弟,你说的都是真的?”

      他的声音几乎要压得龙真呼吸不能,她侧过脸,再不忍心看大哥。

      得到龙宥不安却坚决的肯定以后,龙致走上前两步,直接在石阶上坐下,久久不发一言,龙真便和龙宥一道,在一旁静默地陪着他。

      过了许久,龙致终于抬首,声音疲倦道:“这些话,我就当没听过。”

      龙宥松一口气,又小声劝说:“母后只是一时糊涂了,大哥可千万别怨恨。”

      龙真却更关心太子清白,轻声问:“大哥打算如何?”

      “不如何。”龙致强打精神,无力笑了笑,温声道:“清者自清,父皇和皇奶奶会相信我的。”

      待龙真和龙宥离开,龙致独自一人回到寂静厅中坐下,明明是夏天,身子却一阵阵发冷。眸中一痛,他垂首低喃,“母后,难道就丝毫也不顾惜孩儿?”

      皇后自然不会顾惜这个儿子,只要能除掉沈妃,就是把龙致从太子位上拉下来又何妨,换来换去,总归是她的亲生儿子,一个不懂事,推另一个懂事的上去就好。

      她还不知道,这件事情已经在延兴宫悄然响起过,太子伤心,三皇子恐惧,而公主龙真,在回去的路上,忍不住一再想:母后好狠的心肠。

      随后几天,龙真再没去沁芳宫,她不敢,她心中有愧,她害怕自己会忍不住说,“是我母后害你!”

      龙真闭门不出,谣言却依旧在宫中疯传,甚至还传到了宫外。

      这天大朝会上,一位门下官员出列,正色道:“陛下,有些话,微臣不知道当不当说。”没等皇帝回应,他已经自顾自说下去,“所谓天子无家事,若涉及太子,则更为国之要事。近日来,太子与沈妃风言不断,连臣等在宫外亦有所耳闻,想必宫中碎语更是沸扬不堪。涉及皇家颜面,又关系到国之未来,微臣恳请陛下彻查此事,若只是谣传,当将造谣者示众诛杀,还殿下与娘娘清白,若并非空穴来风,则应立即废杀妖妃,以正宫室,同时责令太子闭门思过。”

      堂上哗然,不过有人出了头,自然也就有人陆续跟上。

      “臣反对。”礼部尚书郭寿出列,“太子品性恭良,举止有度,诸位大臣一直有目共睹。如今若只为一些闲言风语便轻易质疑太子,即便最后能够查证清白,终也会损伤太子声望,可谓得不偿失。”

      接着又有几位大臣跳出来,各自发表了意见,算下来,倒是支持太子者居多,不过那些主张要彻查的,态度也颇为坚决。

      皇帝始终神色淡淡地听着众家之言,末了,目光一转,落到殿中一方角落,“太子,你怎么说?”

      此时龙致就站在一边听政学习,方才那些臣子们一个个站出来口沫横飞的时候,他一直默然立在原地,面不改色,直等到皇帝开口,才微微俯身,平静道:“清者自清,悉由父皇决断。”

      那些支持太子的大臣们,纷纷暗赞太子磊落风范,反之,不怀好意者,只觉得他强作镇定,虚伪不堪。世人尽是如此,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想法与态度都大不相同。

      皇帝最终浅浅带过,既没说查,也没说不查。

      大朝散后,几位大臣随皇帝到御书房继续议事,太子也如常同往。

      等商议完军国要事,有老臣子进言道:“陛下,关于太子一事,臣以为查不查都不要紧,只要沈妃……一切风波自然平息。”

      老大臣的意思很明显,找个名头赐死沈妃,拥者心安,疑者生畏,诸口无声,天下太平。纵观以往朝代,这种手段也并非没有,毕竟太子和妃子,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此刻在御书房里的臣子,除去老大臣外,还有中书令午年,户部尚书崔士隐,以及门下侍郎秦素观。其中,秦素观正是不久前第一个跳出来,要求皇帝彻查流言之人,而那崔士隐,恰好是极力反对秦素观的保太子一派,至于午年,一直没有就此事发表意见。

      老大臣提议一出,分别代表了中立,主查,主不查的三位臣子,极其默契地选择了一声不吭,看得出来,大家都同意了老大臣的话。

      皇帝眉头微皱,尚未发话,太子已经抢先上前,恳切道:“父皇,儿臣不同意,儿臣与沈妃本属清白,若只因小人胡言,沈妃便要承受无妄之灾,那即便能保全儿臣名声,儿臣到底也将自责不得心安。”

      龙致话未说完,那秦素观已经在心中冷笑:太子好糊涂,居然在这种时候强装仁义,这不是逼着陛下起疑心吗?

      崔士隐也在私底下暗叫不好,但面上却马上反应过来,帮着太子说话,“陛下,微臣以为太子所言有理,倘若真的因此废除沈妃,那日后要谋害后宫妃嫔,岂不是易如反掌?只消造谣她们同太子有私便是了。如此一来,后宫必将大乱,太子名声必然败坏,于朝廷于陛下都无益处。”

      崔士隐为什么无论如何都要支持太子?因为他曾经得罪过皇后。

      三位皇子当中,二皇子表面谦恭,却隐隐透露深沉,若一朝得势,为讨皇后欢心,难保不取他项上人头前去孝敬。三皇子则过于单纯,与皇后又是母子情深,若有登顶一日,很可能就是一个傀儡皇帝,那他的小命也终是难保。只有大皇子最为正直,不偏不倚,只要他不行差踏错,大皇子必不会因为皇后而刻意为难他,混得好了,说不准还能继续高升,所以,崔士隐说什么也要力保太子!

      皇帝却还是没有给出明确态度,就是在面色上,也难以窥探一二。

      走到朱雀门前,那位老大臣悄悄拉了拉午年衣袖,“中书令。”

      午年停转,微笑道:“大人有何指教?”

      老大臣笑着眨眨眼,灰白色的眉毛也跟着抖动起来,“是我要向中书令请教才对。”

      若是旁人,午年多半会打个哈哈推搪过去,但老大臣是两朝大员,就连皇帝也对之颇为尊敬,想了想,午年拉起他一只手,在其掌心上慢书一个“稳”字。

      午年在朝为官已久,虽无什么显赫建树,然而为人处事一直四平八稳,从未出过什么大的差错,他既不刻意讨好人,也绝不乘势落井下石,所以一路从小小言官高升到三品中书令,沿途上也没遭受过什么打压,甚至可以称得上顺风顺水。

      很多人只羡慕他命好,但那些在官场浸淫多年的老油条却知道,“中庸”二字说来简单,要做好却极难,况且倘若事事持中,很容易会给人留下平庸之感,午年能在其中游刃自如,绝非“命好”二字可以解释。

      眼看着中书令瘦削的身子已经钻进轿子,老大臣仍站在原地捋须,心叹:陛下果然宽仁大度!

      连这点都不能一早看清,那一双双表面上如狼似鹰的眼睛,也不知道是怎么长的,午年在轿中暗笑。且不说当年陛下出于爱才惜才,容忍多年,方下决心除去横行跋扈的夏相,只消看他后来是如何宠信林家父子便知,皇子公主对林铁南以世伯相称,林景疏当年仅二十一岁便获封大将军,陛下,从来就是一位极能识人、信人、用人、容人的明君!

      陛下若真疑心太子,又怎会始终让他跟在身边听政学习?二皇子那边又怎会一直没有动静?所以,龙致的太子地位绝对稳不可撼!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8章 后宫谣言无情真相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