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公彦子 ...
-
天空依旧阴沉沉的,慢慢地开始哗啦啦地下起了小雨。
突然远处父王的寝宫内传出一阵恸哭声,内侍长大声喊道:“大王薨了!”嬴海康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以他疾步向秦王寝居奔了回去。一眼望见,王后以及诸位后宫嫔妃,几位王公重臣,以及一些伺候的丫鬟奴仆跪满了一地。嬴海康噗通一声跪下,大声痛哭起来。
这时候,王后突然站起,强忍悲痛到:“诸位大臣,先王已逝,准备新王登位大典,望诸位竭力辅佐新王兴复我大秦!内侍长,速去准备为大王发丧!”
“是,臣等告退!”众臣应到。
“是,王后!”内侍长回到。
“海康,你过来一下!”
“是!母后!”
“现如今,最重要的是你要赶快登位,一方面让那些有不轨想法的人死了心,另一方面,现今我大秦国力虚弱,民心不稳,亟需新王整顿!海康啊,你的路很长啊!”王后叹息了一声说道。
“是,儿臣知道!可是父王的丧礼。。。”
“我相信你父王在天之灵也一定会让你这么做的!”
“是!”
“嗯,快去吧!他们正在等着你呢!”
“儿臣告退!”
众位大臣早已集结完毕,包括嬴克,他们早已准备好登位大典,只等新王的出现了。嬴海康也知道现在自己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是以匆匆穿戴好王袍和王冠,急忙来到朝堂大殿上。嬴海康一到大殿,众人齐声跪下喊道:“我王万岁!”
“诸位快快请起吧!”嬴海康大声喊道。
“诸位,现如今,我大秦因余野之战而国力虚弱,先王更是因此战而殒命,此仇不报,嬴海康便无颜去见列祖列宗和各位死去的先辈。不知诸位有何良策呢?”看来,余野之战是的秦吴两国的仇恨又加深了。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敢发一言。朝堂之上的官员大部分都是贵族世袭的官位,秦国的兴衰与否本来就和他们没有直接关系,只要能保住官位即可。再说,在这种情况之下,谁若不小心发错一言得罪了某个贵族,那可是平白无故跟人结仇的事,谁也不会干。嬴海康甚至此中微妙关系,但又无可奈何,毕竟自己初登大位,脚跟不稳,得罪这些王公大臣势必与自己地位不利,只能等到自己的势力有所增强再来对他们下手了。
“要我说啊,请大王给我一支骑兵,我一定杀入吴国,趁他们也是元气大伤之际,趁机彻底消灭他们!”确实嬴克这个蛮汉率先发言了。
“胡说,大哥,你这么做不是要知我大秦国于死地吗?吴国离此何止上千里,你怎么能奔袭到吴境,再说,其他国家难免会插手,到那时我大秦离亡国可就不远了,大哥休要再说此等胡话!”嬴海康怒斥道。
嬴克虽然当中被自己的弟弟也是现在的国王痛骂一顿,但心里对嬴海康的话还是很敬佩的,说道:“那你说怎么办?”
嬴海康叹了口气,说道:“丞相,你有什么良策?”
丞相公彦子一直呆在原地没有发言,这时听见大王叫自己,不免有些尴尬。想了想,虽然自己不是贵族出生,但既为丞相就应当为大王分忧才是,想到这不仅有些汗颜。
于是说道:“回大王,老臣以为现如今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发展生产,恢复国力上。此次大战,双方国力都几尽消耗全部,国内空虚,所以发展生产应当是治本之策。”
“嗯,说的甚好!那又如何发展生产呢?”嬴海康饶有兴致地问道。
“回大王,要发展生产,关键在于人!”
“人?”
“没错,余野大战,我国国内青壮年尽皆出动,而最终伤亡者十之有八,国内劳动力大量短缺,许多良田肥地都成了荒野,没人种地致使国内出现了饥荒,流民四处逃窜,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有序。所以,最根本的是增加人口数量,鼓励开垦荒地,鼓励种植粮食,另外还要安抚好百姓。”
“说得好!继续说下去!”
“是,大王。在增加人口数量的同时还要广招国内的有识之士和有才干的能人异士来为国家效力。另外,对于华国,臣以为,此次大战华国亦损失惨重。臣担心华王会迁怒于我大秦,破坏了两国的联盟关系可就不好办了。”
“哼!那又怎样!没他华国,我大秦难不成就要亡了?”嬴克插嘴道。
“大哥,住口!听丞相说下去。”嬴海康呵斥道。虽然嬴克过于莽撞,有勇无谋,但毕竟是自己的大哥,兄弟之情不可不顾。
“是,华国与我大秦同处西部边陲,向来亲如一家,共同对抗其余六国。而且,华国为与我大秦南部,国土辽阔,可以阻挡楚、吴、韩三国的正面进攻,如果于华国关系破裂,那与我大秦乃是大大地不利啊!”
公彦子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哗然。有赞同之声,也有反对之声。赞同的人,一方面是因为公彦子说的确实有道理,另一方面他们巴不得此时有人能够主动站出来替他们挡着,就算到时出了什么事也有人替自己挡着。反对的人也没有提出什么别的意见,他们则只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心了。
公彦子此刻正踌躇满志,听到这些混杂的声音,却对他们打心底生出一股厌恶之情,无论是同意他的还是反对他的。公彦子心想,自己凭着本事得到先王的赏识,如今身居丞相要职,而你们只是一群一天到晚只会叽叽喳喳乱叫的跳梁小丑而已,只会说别人怎样怎样而自己从来没有什么可行的见解。想到这,鄙视之情油然而生。如果新王果真有复兴大秦之大志,那么对于这班人的命运,自己倒是想管上一管,虽然自知阻力重重,风险极大,但是自己已是老朽一块,只希望在这有生之年能为大秦的振兴作出些微薄的贡献。只是想起刚开始自己竟也跟他们一样不发一言,未免有些羞愧。
“那不知丞相有些什么可行之策呢?”嬴海康问道。
“回大王,请大王颁布诏书通告全国,一是告知以先王已逝,新王登位的消息并号召百姓发展生产,开垦荒地,勤耕勤种,另出台一些奖励措施;二是发布“招贤榜”,招徕国内各行各业的能人。”
“嗯,甚好,寡人立刻差人去办!那对于华国呢?”
“和亲!”公彦子掷地有声地说道。
“和亲?”嬴海康隐隐觉察到有些不妥。
“是,自古以来,和亲便是行之有效的联盟手段,请大王将郡主嫁往华国,以此来改善关系。”
“这。。。寡人以为,华国未必会迁怒于我大秦,毕竟华国跟吴国也是有深仇大恨的。还是先摸清华国的情况再议不迟。丞相认为呢?”嬴曦自小和二哥嬴海康关系好,嬴海康也很是疼爱这唯一的妹妹,要将这个天真活泼、纯真可爱的妹妹作为政治工具送往华国,未免太残忍了。
公彦子何尝不明白大王的心思,只得叹一口气说到:“也好,那就请大王向华国派遣使者吧!”
“甚好!不知众位公卿还有何异议呢?”嬴海康笑着问道。
众人又是一片沉寂,见此情形,公彦子忍不住说道:“臣还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哦?老丞相但说无妨!”嬴海康说道。
“回大王,臣以为,要想真正复兴我大秦,必须求本溯源,作出些先辈不曾做过的改变,这样才能进步。尘认为,当今我大秦之管制需要改进,待招得国内能人异士之后希望大王能让他们为官参与国政。”
“什么?这怎么行,自古以来只有我等贵族才能参与国政。”朝堂之上一片嘈杂之声。
“诸位安静,寡人认为丞相说得有理。故有尹伊、姜子牙、百里奚等来自民间的圣人辅佐贤君成就大业的先例,今有我大秦深谋远虑、雄才大略之公彦子,何愁我大秦不强盛!谁有能力用谁!何必定要遵从祖先以贵族为官呢?”嬴海康由衷地笑了,丞相的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有丞相的支持,想必这些贵族们因为不至于太放肆。
“可是,大王这。。。请三思啊!”一名贵族官员说道。
“魏大夫,诸位,请放心,我赢海康不是忘恩负义之人,诸位为我大秦所做的贡献我不敢忘记,诸位只要有心于我大秦之振兴,寡人不会触犯各位的利益。”嬴海康笑着说道。
众人听闻此话心里都松了一口气。公彦子微笑着说道:“我王真是英明之主啊!大秦必定会强盛愈昔!”
“哈哈!。。。”嬴海康大笑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