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树和教育》第14章 李岩与红娘子 ...
-
金庸《碧血剑》中,李岩与红娘子的爱情令人嘘唏再三,2003新修版《碧血剑》中,袁承志有感于义兄李岩遗言中的恩与义问题,最终离弃阿九,远赴南洋。
在明末的历史上,李岩是一个重要人物。李自成以饥民造反起家,所过残破,实为流寇,李自成用李岩之策而收拾民心,得以建号大顺,挺进京师;李自成进京后,军纪大坏,不用李岩建言以安抚前明官绅,招致根基难固;一片石大战,大顺军闻得“辫子兵来了”竟然立时大溃;在清兵与吴三桂夹击下,李自成退出京师,途中李自成信牛金星之馋,害了李岩,部众离心,失去河南根据地,李自成复为流寇,最后抢粮时竟被乡民程九伯所毙。呜呼哀哉!!!
李岩,原名李信,河南开封府杞县人,天启丁卯年举人。其父李精白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崇祯初年在魏忠贤逆案中被定以“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的处罚。在明末官场中,这其实算不了什么,因此,李精白在家乡的名声并不坏,虽被削职为民,但李家仍是杞县的数一数二的乡绅财主。
李岩读书很用功,年纪轻轻就中了举,《明季北略》上说他“有文武才”,从他后来所从事的军事实践活动看,却非虚语。这样一个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大概在当时也是很罕见的。他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济穷人;又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他的性格倒像一个江湖侠士,很喜欢结交朋友,他在杞县名声很好,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
他后来成了家,娶了汤氏,汤氏出身于杞县豪门之家,知书达礼,贤良淑德,是一位美丽的大家闺秀。
崇祯年间,大明帝国已经日暮穷途,苛政胜虎,加上天下大旱,百姓无以为活,纷纷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在连续不断的天灾人祸打击下,河南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即便如此,杞县县令宋某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钱粮,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的惨状让天性善良的李岩无法坐视不理,他毅然去见宋某,为杞县百姓请命。但宋县令只需对上负责,保住自己的乌纱,百姓的死活他是不会放在心上的。李岩无奈,回家取出家中存粮三百余石去赈济灾民。李家仅靠收租为生,在那种蝗旱并发的灾年,显然只是杯水车薪,李岩作了一首《劝赈歌》,拿到各家富户去劝勉赈济。歌曰:
“年来蝗旱苦频仍,嚼啮禾苗岁不登。米价升腾增数倍,黎民处处不聊生。草根木叶权充腹,儿女呱呱相向哭。釜甑尘飞炊烟绝,数日难求一餐粥。官府征粮纵虎差,豪家索债如狼豺。可怜残喘存呼吸,魂魄先归泉壤埋。骷髅遍地积如山,业重难过饥饿关。能不教人数行泪,泪洒还成点血斑?奉劝富家同赈济,太仓一粒恩无既。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天地无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长臻。助贫救乏功勋大,德厚流光裕子孙。”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李岩的侠义心肠,但也很有些书生意气。财主们一向都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现在却要反过来,他们又岂肯答应?因此,“劝赈”丝毫没有效果。
赈灾之事发生之后不久,杞县就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奇事,《明史·列传第197》是这样记载的:“会绳伎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
当地有一位人称“红娘子”的“女山贼”爱上了李岩,在一天夜里将他掳去,并强逼他与自己成了亲。这样一件事情,不要说是在当时了,即便是我们今天看来,也一定会感到万分惊奇。因为这与我们从小看惯、听惯的“情节”是完全颠倒的。中国那些传统的戏曲小说、野史逸闻、民间传奇里讲的都是山大王(或者恶衙内)强抢民女、威逼成亲,像这样,一个女山大王抢了一位举人公子去成亲,相信有史以来也是头一回吧。
事件中的女主角红娘子也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性。她的籍贯、身世、真实姓名都已无从查考,只知道她是走江湖卖艺为生的(类似于穆念慈),最拿手的是“绳技”即舞绳(可能是鞭法的一种)。她的年龄、相貌史料上也没有记载,不过既是在江湖上卖艺,想来应该是一个年纪不大、容颜俏丽的女子。大约与李岩赈济饥民同时,她也在河南举义,占山为王,与官兵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