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固然痛快,但红娘子毕竟是一个年轻女子,她内心中最渴望的恐怕还是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一个心心相印的夫君。这种心态是与一般年轻姑娘丝毫无异的,甚至是要更加强烈些的。李岩的出现,让她压抑心中多年的感情再也无法克制,终于不顾一切采取了行动。
无疑,红娘子对李岩的种种事迹是早有耳闻的,这肯定也是她对李岩最初动心的原因。她从朴素的阶级观念出发,以为李岩帮助饥民,必是与她志同道合的人,所以内心中感觉亲近也是很自然的事。另外,若稍加猜测,她一定曾经见过李岩。因为在这之前,她在江湖上漂泊多年,后来又率众起事,可说既有见识又有才干,不大可能仅凭一些传闻就爱上一个素不相识的男子。以红娘子这样阅历丰富之人见了李岩之后也终致颠倒不能自持,想来李岩不但心地善良正直,而且风度仪表也必定不凡。
回过头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红娘子是极爱李岩的。唯其爱得真、爱得痴,所以才会被爱情冲昏头脑,做出了这样不理智的事情。当然,从她的立场上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她爱李岩,可是在正常的情况下,李岩是不会爱她。她是一个“贼寇”,李岩却是一个豪门公子,双方的身份犹如天壤之别。即便李岩同情她,不计较彼此的身份,可是他已成了亲,不可能抛下妻子来爱她。更何况,和她在一起,即是要造反。李岩虽然有“好施尚义”的性格,但他并不愿造反,这也是显然的。因此,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是红娘子的一厢情愿,而李岩则从被逼成婚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想着逃跑。
终于有一天,李岩找到了一个机会,逃了回来。他得脱红娘子的“魔掌”,心里一定很高兴。他万万不会想到,已经有一场更大的灾难在等着他。
宋县令和众豪家欲报复李岩,一直苦无机会,这下可真是天赐良机,即刻向巡抚密报李岩“私通贼寇”,将他逮捕下狱。
这场牢狱之灾,对李岩而言可真是莫大的讽刺。他千辛万苦逃回来,为的就是不愿当“流寇”,要证明自己的清白,可是到头来却仍然被官府当成“流寇”问罪。面对这样的结局,李岩想了些什么现在我们已经无从知道,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已经不再对朝廷抱有任何的幻想。他出狱后的表现即可证明这一点。平日的耳闻目睹再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处处都在说明着一个事实:明朝的腐朽,已经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崇祯御宇已经十三年了,天天都说在励精图治,而征比勒索仍然加在小民身上,竟有那样糊涂的县令,那样糊涂的巡抚,把一位认真在“公忠体国”的好人都逼成了“贼寇”。这虽说只是整个明末社会的一个局部反映,但已足够说明崇祯“励精图治”的结果了。
按理说,在狱中的时候,李岩应该会想到红娘子。完全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武艺高强的巾帼英雄,那种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一定会让身为文人的李岩留下深刻的印象。虽说李岩这次身陷囹圄起因在她,但李岩是不会怪责她的。因为他明白县令和众豪家蓄意报复自己,即便完全没有红娘子这回事,他们迟早也会找到其他借口的。再想到红娘子对自己深情一片,虽然逼婚这种手段不免蛮横了些,但也是太过痴心所致。要说李岩完全不为所动,恐怕也非实情。
李岩固然对红娘子难以忘怀,而红娘子对李岩就更是念念不忘了。她一得到李岩被人陷害入狱的消息,就立刻率兵来救;这时候,县城中的百姓感念李岩的恩德,起来响应,里应外合,一举攻破了县城,救出了李岩。宋县令于事变中被杀,“重犯具释,仓库一空”。李岩见状,对众人说:“大家冒险起来救我,足见深情厚意。但现在事情已经闹大,罪在不赦。不如大家一起去投靠李闯王,可免祸而得富贵。”众人纷纷答应。李岩遂派遣其弟李牟率领家眷先行,自己一把火烧了房子后才离去。待众人去后,杞县城中“止余衙役数十人及居民二三百而已”。
合城百姓几乎都随李岩而去,这固然是因为百姓实在已经被逼得活不下去,只能起来造反,但是很明显也反映了百姓对李岩的信任和爱戴。《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在当阳为曹操所败,逃奔江夏时,有数十万百姓誓死相随。这本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但杞县百姓皆愿追随李岩,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第15章 《树和教育》第15章 李岩与红娘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