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红楼中的宝黛和好,我一直都有一种“正看风月宝鉴”的感觉——有更多、更深的东西藏在底下。这一段,至少也是半真半假。我甚至怀疑根本就是“将真事隐去”了。
看这件事,宝钗指出黛玉不该看杂书,说了一通大道理。黛玉就因为“心虚羞愧、宝钗没有告状、说了大道理”而敬服了。
可是,黛玉说了两句话,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牡丹亭),压根儿就是听戏听来的,和看杂书没啥关系。她至于连这个也心虚么?
第五十一回更明显,宝琴做怀古十首,恰好也把西厢、牡丹给做进去了。宝钗当时就说,“我们不懂得”,撇开关系。黛玉则立刻就回了一句“矫揉造作”。为什么?因为“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看过不成?”(这其实还是为宝钗解围来的,宝钗的即时反应太生硬了。这一撇开关系,那写了那两首诗的宝琴算什么了?)
而黛玉这话连素来和宝钗更亲近的探春李纨也赞同。
(我觉得这压根儿就是对应四十二回的)
而大观园里面的丫鬟们吵嘴,都能蹦出些牡丹、西厢相关来。
就此说来,黛玉因为说了两句词被宝钗揪出来就敬服于宝钗简直是毫无道理的事。宝钗不告状什么的,也完全称不上是什么恩哪!反而宝钗逮着两句话就来教训黛玉是很莫名的事情。
于是……个人感觉宝黛和好应该另有内情。只是就和秦可卿之死一样,被作者遮掩了过去。但作者功力了得,到底不愿意完全掩盖,于是前后都有照应,来暗示——其实这里另有内情的哦!这样。
本文也会把宝黛和好(当然这一段只会出现在黛玉的回忆中),写的更复杂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