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小感慨,解释或者说废话:之前已经说过,个人认为黛玉有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她还应该是贾家唯一一个有可能目光能放得长远、放得广阔的姑娘(至少本文取了这种想法)。
一个六岁就能看完《四书》的女孩子(估摸着这回答还是打了折扣的)应该是极度稀少的吧?而且一般的女孩子会拿这些书当幼儿时的教材么?考虑到林如海将之当做男儿教养的举动和林如海本身的身份,可以说黛玉的阅读贵于“专”、“精”,贵于“有目的”。
相比之下,另外几个相似聪慧的女孩子,贾家姐妹没有这个教育条件。
而宝钗幼年则可以说“失于教育”。看得出来,她幼年时期看书是散漫的、随性的。而且这样的天性并没有如黛玉般被纵容,而是在被发现以后,被人往“贞静淑女”的方向硬生生的扭过去了。
这就使得宝钗的读书博杂,几乎什么都能说上来一点,但是专精不起来,她也放弃了去专精。
一个人的天赋固然重要,但是教育同样是重要的。你不可能让一个没学过写字的人去谈世界局势啊!
在教育上的欠缺就会导致大局观的缺乏。
比如说直到很后面宝钗还能写出“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壮语来,壮是壮了,可是她并没有看到贾史王薛已经陷入了不可挽回的衰落之中。她并不是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去改变什么——她除了讨好几位长辈之外也确实没做什么,没法做什么,因为她是个女孩子——而是觉得那个局势还有她这种闺秀的发挥余地。可是在那个时代,内宅的存在依附于外面男人的地位啊!
而探春则是可以在大观园的改革上可见一斑。想到改革方案,可以说这姑娘才干有了,脑袋也不错,但是缺乏大局观啊!
从古到今,所有的改革的本质都在于利益的重新分配,可以说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或者相反。这是件容易的事情么?不是。能够看到问题,想到改革方案的人可能千百人里就有一个。有这个能力去成功推行改革的,却是千万人里也不见得会有那么一个!
推行改革需要有弥合矛盾的手腕,处理激烈冲突的决断,随时完善改革方案的敏锐和睿智……远不是一个“聪明的大脑”就能解决的问题。
有识之士看到这一点,往往看到了问题也不敢动手去改革,尤其不敢大刀阔斧的去改。
探春改革大观园,损害的是贾家无权无势的小姐们的利益和更加无权无势的丫鬟们的利益,满足的则是大批有权势的婆子的利益。小姐们在文中没有站出来反对,但在改革后大观园内屡次围绕着改革方案爆发的丫鬟和婆子们冲突就能看见历史上很多失败的改革的恶果(最后吃亏的几乎都是丫鬟们)。
——好的改革方案下,改革者的目的却没有达到,反而是矛盾却先一步被激化了。由此造成的恶果是连续性的。
在这个时候,探春退缩了。她没有出来解决问题,也许是不想,也许是不敢——这也是我说她势利的原因之一,毕竟在贾家,那些婆子们的权力大多了。探春达到了显示才干的目的,可她即使本来确实是想为贾家做点什么,后面的无作为也会让这个初衷变得很无力。(所以大观园改革并非是探春的“赞歌”,仅仅是她的“正传”,不过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点呢。)
偏题了,咳,不好意思。
其实我只是想说一下一个人受到的教育是很重要的远目……晴雯和黛玉,袭人和宝钗之间的本质差别也就在于她们受到的教育完全不同啊!这使得她们的眼光不同、手段不同、处世方法不同……
说起来……红楼里面有一个有机会兼宝黛之长的女孩子。
宝琴。
她没有黛玉的出身,但有游历各地的见识。商人出身让她世故圆滑,又得了宝钗的处世之长。可惜她没有机会成长起来的样子……前八十回的宝琴就比早期的宝钗还稚嫩。而且,同样是因为商人出身,教育问题,所以她又不可能有黛玉的风骨,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则使得她没有宝钗的志气和稳重……
说到底还是完全不同的女孩子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