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三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让我们把时间往回调一下,看看城破前的北京城

      尽管局面已经不可为,可是小朱皇帝仍旧每天上朝,招集大臣商量对策,可以说是非常有敬业精神。面对地方官的阳奉阴违,他再次下旨废除“三饷”;还武装了宫里的三四千太监,分配到各个城门去协防;甚至还召见传教士汤若望,询问有关火药的功效。三月初六李闯攻克大同之后,他发出勤王令,虽然只有唐通一个人前来京城,他还是动用内币进行奖赏。他一直在作最后的努力,同时好像也在等待那最后一根压向命运的稻草

      三月十五日,小朱皇帝召见群臣,商量有关居庸关防务的问题,突然接到军报,“帝览之色变,久之,即起入内,谕各官退,始知为昌平失守也”。那根稻草,终于来了

      这时候的大臣一反常态的都支持一个观点,那就是奉太子南下。小朱对这种想法感到很气愤,他很明白他们都是在打什么算盘,无非就是想逃跑,再拥立有功。他怒斥大臣:“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随后崇祯归纳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

      三月十七日,在紫禁城里也已经能听到城外的炮声了。这是小朱皇帝有生以来最后一次上朝,面向群臣商量对策,群臣面面相觑。他下令要御驾亲征,又被劝阻。他摆摆手,结束了这次令人失望的朝会。随后,他写下了又一份罪己诏,在这份没有来得及发布的诏书了,就有那句著名的“文臣个个可杀”

      三月十八日,太监杜勋前来议和。李闯此时开出的条件极为诱人,崇祯也颇为心动,但277年的帝王血统使得他有点拉不下这个脸来。于是他就召见首辅魏藻德:“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 魏藻德根本不敢担这个性命攸关的责任,沉默不语。崇祯再问:“此议何如?”魏藻德仍不答。崇祯气得发抖,回头怒斥杜勋,将其轰出。随后用拳猛击龙椅,吓得魏藻德告罪而逃了

      眼下最重要的就已经不是赌气了,而是真的要把太子送到南京。小朱召见他姐夫驸马都尉巩永固,命令让家丁护送太子南行。巩叩头答道:“亲臣不藏甲,臣安敢有家丁?”没有办法,想走也晚了,二人只有相对流泪而已,别无他法

      也就在同一天,守门太监曹化淳降,北京外城陷。而此时崇祯也已经知道,整个大明王朝就这么丧在了他的手上。当然,他还是有一些事情要必须去作的。他把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送到外戚周奎田弘家,并令成国公朱纯臣总理一切国事,自己在大殿上喝酒。傍晚,入坤宁宫,哭着对周皇后说:“大事去矣,尔宜死”,周皇后说:“臣妾跟从陛下十八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遂自尽。他又让一旁的袁妃自尽,自己去到寿宁宫,一见长公主来迎,叹息道:“胡为生我家?”,左袖掩面,右手举剑欲斩,但手软脱力,仅仅斩下了公主右臂(这就是金庸《碧血剑》里面那个阿九的原型)。后到皇嫂张皇后的寝宫,催她自尽,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自缢身亡

      回到大殿,崇祯与太监王承恩相顾无言,但饮酒。王承恩极力劝说崇祯微服出逃,终于说动了他。于是就退去皇袍金冠,领着约百名武装太监向东华门而去。城上的守军见其形迹可疑,以为是奸细,一时箭矢齐下,守门太监甚至转炮向内轰击,幸好是哑弹,未曾炸响。一行人只好匆匆避开,又取安定门齐化门,却均已紧闭不开。王承恩建议找成国公朱纯臣帮忙,可哪有踪迹?眼见已是五更时分,外面的呐喊嘈杂声清晰可闻,内城陷落在际

      王承恩流着泪劝说道:“皇上应速速离开大内,奴才以死保护皇上出城!”,崇祯此时倒是表现出一个皇帝的气度,他制止了王承恩,已经决定以死赴国难(关于这些,说两句题外话。第一,明朝的皇帝平常虽然什么人都有,但遇到大事则都能把握住大是大非,就像正统帝,土木堡被围后正相南面而座,让瓦刺鞑子暗暗折服;第二,电视剧《江山风雨情》里提到这么一个情节,一群太监和闯进宫的李闯手下打斗,而此时崇祯皇帝已经死了,一个太监高呼:是爷们的,和他们拼了)。天亮后回到奉先殿,敲响了自成祖年间就悬挂的景阳钟,可是不见一个大臣来上朝,崇祯低声自语:“大臣们何在,为什么都不来?已经是上朝时候了。”

      史载:“帝鸣钟召百官,无至者。”这话并不确切,至少有一个人是去了的,那就是大学士范景文,不过当他赶到时内城已陷,因打听不到皇帝的行踪,他在紫禁城午门外道旁写下了遗书,随后投井而亡

      站在北京故宫后面的景山上,向前就能看到皇城里的大多数宫殿。不知道当年崇祯皇帝和王承恩看到这些时作何感想。站在山顶,他望着内城中到处染起的火光,其中顺军士兵的身影清晰可见,凄然道:“苦我民矣”,随即咬破食指,以血书遗诏曰:“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文武可杀,但勿劫掠帝陵,勿伤百姓一人”。而后以腰带悬于寿皇亭前柳树上,自缢而崩!年三十有四,在位十七年,后南明谥毅宗,清谥思宗,葬昌平思陵。民间多称:崇祯皇帝。王承恩亦自缢于旁,后陪葬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个陪葬的太监。三日后,有人发现天子的遗体,李自成随即把他草草的以平民礼葬在昌平他早死的贵妃田氏墓中,直到清军入关,为了收买人心,才以帝礼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安葬在他自己的皇陵:思陵。而此时的天下,已经改姓“爱新觉罗”了

      崇祯皇帝这一生,虽不能说是一个好皇帝,但绝对是一个尽忠尽责的皇帝。继位之初雷厉风行的扫除魏忠贤和客氏,后来多次下令减少“三饷”和赋税,他不好女色,把宫中餐具换成铜制,经常都是他在夜里熬夜看奏章,饿了就随便拿几个小钱让太监出宫买几个烧饼充饥,崇祯二年山陕大旱,他下令赈灾的同时也没建议百姓去喝什么肉粥。明朝之祸,实亡在万历朝,苟延残喘到天启朝而不亡已经是神话了。他的悲剧就在于,不恰当的出现在了本不该由他承担责任的位置。我想,祖上太祖成祖泉下有知,也应该不会为难他们的这个子孙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