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 4 章 ...
-
四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梅村《圆圆曲》
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小朱皇帝把他的最后一点希望投给了在山海关的吴三桂,诏书上说让他回京勤王,并封为平西伯。小朱皇帝其实很清楚,这道诏书一下,实际上大明的江山就已经完了,没有了山海关的有利地形,满清女真人的骑兵可以一天一夜下京城。这样,整个帝国的北方屏障将完全失去,灭国也就要成定局了
但是,人在无助的情况下,不管手头能抓住的究竟是不是救命稻草都要抓一下。我们的小朱皇帝也是这样,所谓“饮鸩止渴”,大抵如此吧
吴三桂和我不一样,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明王朝的大粉丝。他是前山海关总兵吴襄的儿子,投降了满洲的宁远守将祖大寿的外甥。崇祯十五年,明王朝的最后关外战役松锦之站结束,辽东经略相公洪承畤降、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锦州陷落,山海关成为北方边境的最后战线。也就在这时,年仅三十二岁的吴三桂迎来了人生中的得意时光,成为辽东提督,镇守着大明朝的命脉
有人对吴三桂的多次叛节感到不齿和难以理解,就像我开篇的那首诗一样,也有人归结于他小妾陈园园被刘宗敏掠走。其实只要我们看看吴三桂的成长经历,就不难对他的种种举措得出一个很明确的结论,那就是——吴三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权本位主义者
天启末年,吴三桂年方十七岁,在祖大寿的教导下学习武艺。他的父亲吴襄在一起巡视中被皇太极的部队包围,眼见就要全军覆没,祖大寿出于锦州城的安全考虑硬下心来不去救援。应该说祖大寿的这种考虑是非常正确的,皇太极的目的就是以吴襄这500人为诱饵去诱歼锦州守军。十七岁的吴三桂看事不可为率领20家将出城营救父亲,这20人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冲进四万人的满洲军队,并趁着皇太极发楞的空挡救了吴襄扬长而去。这一仗奠定了吴三桂今后的仕途,在文恬武嬉的大明王朝得到了一生享用不尽的声誉资本,连皇太极都说“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一年后,吴三桂高中武举,并逐渐爬升至宁远总兵和辽东提督。在他爬升的过程中,他比谁都更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目前的一切就是由于十七岁的那次出击得来得,在乱世中,只要拥有了自己的实力自己的地盘,也就拥有了敢向任何对手叫板谈条件的资本
现在,他左手拿着崇祯皇帝的诏书,右手拿着舅舅祖大寿的劝降信,他在权衡。他知道大明王朝已经不可能再逃过一劫了,舅舅那边的条件虽然够高但毕竟是异族,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让他不敢去面对世人的指责。于是他选择了等待,等待明王朝的最后时刻并观望一下那个新兴起的大顺王朝。他三月十八日出山海关,二十日方到丰润,这时候得到消息,李自成攻破北京城
这个时候我们再设想一下吴三桂,他此时的心情应该是一下子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毕竟这个两难的选择一下子不用选了,他需要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回兵山海关,占据了这里,他才有了在两大势力的夹缝中生存下去的能力
和吴三桂几乎同时来到山海关的还有前明居庸总兵唐通,他带来了大顺皇帝李农民的劝降信,信里封吴三桂为侯爵,比小朱皇帝的伯爵要高一级,同时保留前明的所有赏赐,但唯一一点不同就是让吴三桂回京,山海关防务由唐通负责。随着唐通一起来到山海关的大顺官吏一个个显得轻松异常,他们觉得这次会和以前的劝降一样,顺顺利利的交接。但是,他们错了,李自成低估了吴三桂,这是吴三桂,不是唐通,不是姜環,不是王承允,更不是杜勋杜太监。他是袁崇焕的旧部,将门虎子,镇守辽东十多年,十七岁就敢率领20家将去闯皇太极的四万人,什么没有见过?他委婉的向大顺使者表示了不愿离开山海关,甚至表示可以不要封赏只求为“大顺永镇北边,守土保民”,但这一说法被大顺的招降使回绝了。于是吴三桂出人意料的作出一些姿态,并迅速交接完毕后进关前往永平府
此刻的吴三桂心里在想究竟用怎样的一种手段向李自成表示自己对他的这个决定感到很不满意,当然不能明着和李自成翻脸,但也不能太软弱让李自成以为自己是好欺负的。要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局面来让两方都有台阶下想来想去决定用唐通开刀,唐通本来是降将,不是李自成的嫡系部队,就是打疼了也没有关系,何况他自己从未说过投降之类的话,自己还算是前明旧臣,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正好起兵去驱逐这个占据了自己地盘的唐通。在乱世中,只有自己的地盘才是真的,一定要牢牢握在手里,什么高官厚爵之类的诺言都是空的,实力才决定一切。山东总兵刘泽清就曾说过:“天下变,山东不为他人有耳!”吴三桂也是一样,离开了山海关,李自成能像捏蚂蚁一样把自己捏死
倒霉的唐通在山海关椅子还没坐热乎就被吴三桂一顿好打的赶了出来,来到一片石之后,带来的八千人马就剩下不到100人了,吓得他赶紧向李自成报告。而吴三桂则再一次的入主山海关,大顺的劝降使扣住关押,唐通的残部也不想去理会,那篇“讨闯贼李自成檄”既是挑战,也可以理解为最后通牒:“别打我的主意,我跟你一样是王,想吞并我是没门的。”
姿态已经作出,下面就要看京城里的李自成将如何对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