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2、结局二 几只归雁洛阳边(下) ...

  •   仙人渡渡口。

      萧策扶左腿伤重未愈的沈浣上得小舟,轻轻拍了拍她的肩,“到了武当,好生将养,大夫说了,你若不想一辈子跛着左腿,就得老老实实的养上一年,否则骨头可是好不了。”

      沈浣点了点头,又听萧策道:“颍州军你也不必担忧,你养伤期间,我自会助你料理。”

      “师兄,刘福通这次一去不返,只怕再难回转。”沈浣道,“刘福通不是成大事之人,我也不愿兄弟们在他手上平白折损。这次我离营休养,颍州蘄黄两军合营,过得一年半载两军磨合渐佳,不若便把两军并作一处是了。”

      萧策微微皱眉,“阿浣,此事你再想想。颍州军几十万人,皆尽敬服于你。依我看,不若你在汴梁自立。”

      沈浣却是摇头,“师兄,你知我从军征战,从来便不为千古功业。而如今,这一次颍州军北伐虽未攻下大都,然则元庭重创之下已是一盘散沙名存实亡,亲贵们拥兵自立割据,相互攻伐。否则此次汴梁一战,察汗又如何能坐视答失巴鲁全军为我所灭?如今义军四起,哪里都打着抗元旗号,只是这如今又有几人为得是抗元?无非趁乱争权夺利而已。我便是在汴梁自立又如何?当年元蒙暴政,兄弟们揭竿而起,为的是清平世间安宁故园。而如今元庭无力,群雄割据,逐鹿中原,为得,却又是什么?”

      萧策默然。

      沈浣看得通透,千载以来,改朝换代,又有哪一次战乱不是始于百姓但求一餐之饭一屋之寝?可又有哪一次,不是终于群雄割据逐鹿江山?

      萧策微微苦笑,自古以来,得天下者,从来便不是英雄豪杰。

      “颍州军这些兄弟,可死家国,我却不愿他们折损在野心之下。师兄,这么多年,我依旧是那句话:扬刀跃马,你不如我,运筹帷幄,我不如你。如今局势,两军合营,实比我拥兵自立,对兄弟们更好。而且这本也不是第一次合营,我麾下大将都与你相熟,更难得全营将士几次都从你指挥,甚是敬服与你。”

      萧策一叹:“阿浣,你这是借着伤势,把熬心费力的活计都推给我了。”

      沈浣笑道:“师兄,你我十年之约都过了一年了,如今我不过是去休养些时候,待得伤好,自会归营,何谈推字?”

      “休养些时候?只怕是休养些年月吧!”说着萧策摇了摇手,把沥泉枪塞给沈浣,“腿要好生养着,几十万兄弟我替你料理。等该你回来,利索回来,可莫要让我找武当派要人。”

      沈浣大笑,“好!”

      萧策看着眼前的人,心中忽然一软。征战十五载,她一双手能掌得住千军万马,一双肩能扛得起半壁江山。只是在他心中,却每每想起来的,都是那个当年刚刚上得雁留山,还不及自己腰际的孩子。不自觉的,他一抬手,像她小时候一般揉了揉她的头,“快走吧!汴梁一战后,他走得便不放心,到得如今已经等得太久了。”言罢挑眉遥望江南岸,微微一笑,又看向沈浣。这话一语双关,却不知是指了什么。

      “嗯!”沈浣道,“师兄,我就在武当,有事定来找我!”

      萧策笑着点了点头,看着那一叶小舟推开水面,驶离江岸,渐散渐开的秋雾之中,越去越远。

      阿浣,记得回家。

      --

      白露横江,少洲潜流。

      一叶轻舟逐水而行,秋江澄碧,秋雾浅迷。两岸青山秋草离离,白露细润山间野菊,一山秋意拂动万叶繁枝。忽闻天上秋信清声乍起,却见天边流云拂过青山如画,雁字成行凭趁秋风,声声犹如清笛,引愁心而去,衔爽意而来。

      秋声秋信,正是北雁南归之时。

      沈浣独坐舟头,双目微合,但觉秋水爽意侵润心脾,不由心中一跃,五分期待,五分安然。仿佛那个自己念惦念、期盼了、怀梦了二十余个年年岁岁的故园,已然触手可及。

      来时旧里,自有故人在;别后沧波,莫数路几迷。

      再睁眼,已是江南岸。

      岸上一袭青衫身影,负手独立,正是江畔已等了许久的俞莲舟,此时正定定的看着她,眼角微弯浅笑,不言不语。

      坐在舟头的沈浣见得他目光,心中不由一动,说不清是祈望还是期待,缓缓向他伸去一只手。

      她但觉手上一暖,却是他站在岸边,温热稳厚而楞骨分明的手掌拉住她的手,指掌相接,烫热血脉彷如溶于一处。微一运力,便将她由小舟带上岸来。

      “二哥。”她看着他的眼,不由唤道。

      “嗯。”他声音低沉之中三分柔和,“走吧,同我回家。”

      晴空秋霁,雁卷平冈。匆匆韶华,辗转流光。

      廿载山重水复,归期茫茫;

      终当同逐沧浪,共剪西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