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8、第六章 践篇 第二节 临淄王 ...

  •   阿布有些疑惑地望着杨重。
      杨重来到马车前,扶着车辕站了片刻,突然掉头就走,什么也没说。
      阿布不知道杨重在想什么,但他能看得出,六郎脸上的神色虽然不变,身上却隐隐地透出一种急躁来。这是很少会在杨重身上看到的情绪,所以阿布虽然也没有出声,却皱起了眉头。
      杨重又何尝不知道自己有些急躁了,他甚至为这种急躁的情绪感到讶异。自己这是急着要到哪里去?伍风劬口中描述的那个独孤林让他想到了一个人,一个眼下不该会出现在洛州的人,然后他就冲动着想要去责问他。
      但是,杨重也很快地醒悟过来。当此非常之时,他非但不能就这么任性地离开洛阳城,就连脚下这个留守府,也是多走一步都需要慎重考虑的。杨重一直以为自己不是一个会顾小而失大的人,冲冠一怒根本是种他完全不熟悉的情绪。变数总是无可避免的,就像小西会失踪,就像法公会毫发无损地出现,就像阿晗会突然提出隐居白马寺。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将领都知道,战场之上瞬息万变,一切预定的战术战略一到两兵相接之时就不再能够左右战事,可持的是应变能力和韧长的忍耐,所以杨重一直坚守的都是以不变应万变。没有一个人可以预见到所有的变数,就是神仙也不能。处变不惊才是他应该有的气度,而刚才那一会儿,这种气度已经几乎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
      讶异之余,杨重还对自己有些生气。自己已经不是热血少年了,一举一动都可能牵动很多人的身家性命,丝毫的莽撞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他定了定神,奋起精神强迫自己把呼吸放缓,步子减慢。
      就在汪洋般宁静深邃的定术重新拥裹起他的心神之时,杨重忽然心血来潮地捕捉到一种感觉。这种熟悉的感知像秋天草地上的长脚鸣虫一样,轻轻地在他的心田跳过,留下了一道不确实的痕迹。
      他转过身,看了一眼。曾驻足过的那棵梅树下站着一个人,正在对他微笑。
      虽然仅凭那一瞬间的熟悉感,杨重早已猜到来人是谁,可等到真切地看到那副笑容时,他还是吃了一惊。但他没有犹豫,自然而然地往那人的方向走了几步,那人也从梅树下走了过来,两人在相距丈余的地方同时停下脚步,互相审视着,然后相对笑了起来。
      杨重似是难以相信地摇着头,叹了口气道:“思孝,果然是你。”
      秦思孝回应似地点了点头道:“是我。你怎么猜到的?”
      杨重笑了笑,道:“如果我记得不错,令堂的名讳中有个温字。为尊者讳,把温字的音发成‘微’,这不是你们兄弟的招牌吗?你此刻不在成皋,跑来这里干什么?”
      秦思孝也笑了笑,道:“在成皋的不是我,我可是连紫坛庄的门都没有进就赶到你这儿来了。不过,小杜的那个手下一动身,我就知道他是来找你的。”
      小杜身边看来也早有伏下的棋子啊,杨重在心里飞快地感叹了一回。这是任何帝王都必须修炼的御人之术,杨重更清楚地知道,就是自己的身边,又何尝没有这样的人哪。就连阿晗,都可以说是相王布下的棋子。不过眼下却不是想这些的时候。
      杨重的脸上挂起一个久别重逢的亲切微笑,若无其事地踱到秦思孝的身边,传音问道:“你们两兄弟都是殿下的心腹近侍,怎么会同时在洛州出现?克孝易容假扮独孤林还可说是为白马寺助攻,你来做什么?”秦克孝和那不知是真是假的两百羽林军本不在原定的计划之内,至少不在杨重所知道的计划之内,就像秦思孝一样,都是突然从天而降的变数,可是杨重却没问什么,只是轻轻地带过了。
      秦思孝会意地和他并肩走了两步,也传音道:“殿下来了,我自然要跟来。”
      杨重闻言一震,转脸向秦思孝望去,面上露出惊异之色。
      秦思孝点了点头,领先举步向后园深处走去。
      转过小径,杨重远远地就看见了李隆基。临淄王李隆基比小西还要年轻,这一年才刚二十三岁,身材虽然不如小西壮硕,却也一样高大英挺。自幼所受的严格教育让他即便是独自闲立时,腰背也还是挺得笔直。他站在一座临池的小亭子里,身上穿的是普通仕人常穿的一种平缎锦袍,腰里扎了一条玉带,除此以外,没有任何辉煌的修饰,却依然显得卓而不群,风度翩翩。这是一种王者与生俱来的高贵仪态,是再简单的衣饰也掩饰不了的。
      杨重和秦思孝走近时,李隆基那张年轻俊秀的脸庞上透出一股果敢的英气,正在低头看着池水。听到脚步声,他很快向他们这边抬起头,从容地笑了起来。杨重的视线在李隆基抬头的一刻低垂了下来,出于臣下应守的礼节和谨慎,小心翼翼地不在任何时候出现与临淄王对视的局面。但李隆基傲然卓立的样子早已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那种鲜明的形象竟隐隐地搅起了杨重内心深处的一丝自卑。临淄王的样貌实在是太出众了,正是相者眼中的所谓王者之相。其实秦思孝也相当英俊,而且因为自幼习武,所以身材匀称,精气内敛,站在那里颇有似渊如岳的大将之风,不过一走到李隆基的身边,就立刻被他的光芒完全遮掩,显得平淡无奇起来。单就外貌这一点而言,杨重深有自知之明,不要说比不上李隆基,就连秦思孝也是拍马都赶不上的。
      无论在哪里,相貌出众的人总会占点便宜。杨重心里一动,猛地又想起了小西,忍不住暗自拿他和李隆基比了一比,然后赶紧把自己这些不该有的胡思乱想全都掐灭在脑海的烟波里。
      李隆基不等杨重趋前欲跪,伸出手来一把挽住,一面附在杨重耳边轻声道:“浮休免礼吧。孤此来除卿与思孝外,别无人知,你就全当孤是一个京城故友,让孤也过两天普通人的悠闲日子吧。”
      普通人的悠闲日子?杨重差点为之失笑。这个处处以曾祖太宗为楷模,一心想着中兴大唐开创盛世的年轻王爷,此时正处在人生中最壮怀激烈的阶段,却偏要口口声声地宣称自己憧憬田园野趣。那种言不由衷,杨重不用耳朵听,大概只用鼻子闻也能闻得出来了。
      不过身为人臣,有些话却是不能不说的,有些做作也不得不为,所以杨重马上相当地配合地侧身避过正面的李隆基,向秦思孝瞪了一眼,低声责怪道:“思孝怎么能让殿下微服出来,千金之躯,岂能轻易涉险?”
      秦思孝面无表情地站在一旁,目光低垂,既不回望,也不答话,只是沉默。在场的三人心里都清楚,杨重这句话,说的是秦思孝,真正责怪的其实是李隆基。以这位临淄王果断英明的脾气,一旦他决定了的事,秦思孝就算再劝也是劝不回来的。杨重这么说,要表达的是一种委婉的劝谏,也可以说是臣子对主公的深切关心。
      李隆基果然轻轻一笑道:“浮休不要责怪思孝了,这是孤自己的意思。孤对函谷守将还是放心不下,所以想亲自过来看看。既然都已经到了函谷关,也就顺便到洛阳走走。上元佳节,洛阳一向是很热闹的。”
      函谷守将是听从了李隆基的谋主张说的劝说才投靠过来的,本身并非相王府或临淄王的嫡系亲信。函谷关位处西京与东都之间,向来都是战略要冲,也是武卫军征讨东都叛乱的必经之地,也难怪李隆基会特别重视。不过在杨重看来,西京夺宫之战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在函谷关对武卫军的伏击,可以说,一个是战略性的,而另一个只是局部的战术问题。所以他心中对李隆基在这个时候突然离京赶来洛阳的意图不免存有疑虑,只是不便也不能就这么直接问出口。
      杨重先应了声“是”,然后看似随口问道:“殿下既然取道函谷,张道济怎么没有随殿下一同前来?”
      李隆基摇头道:“张说是文臣,这里用不到他,随来也没用。”
      杨重听李隆基说得轻描淡写,先正色躬身行了一礼,然后反驳道:“殿下此言差矣。张道济是谋臣,非止文臣。若说文臣,臣岂非也是文臣。”
      李隆基不以为忤地笑了起来,指着杨重道:“卿怎相同。卿是孤的留侯子房,文武皆能,有刺秦之勇,英雄气概岂是张说可比。”
      杨重的目光闪了闪,瞥了身旁的秦思孝一眼。秦思孝依然垂目看地,脸上木无表情,好像根本没有听到杨重和李隆基的对话一样。不过杨重看到他的鼻翼一动,知道他在肚子里笑了一笑。
      杨重心知肚明秦思孝暗笑的原因。张说可不是寻常人,弱冠应举,廷试对策得乙等,即授太子校书,无论从资历还是学养来说,都堪称杨重的前辈。在李隆基身边,一个张说,一个刘幽求,其实就是临淄王谋臣的班底。而且当年张易之、张宗昌兄弟把持朝政时,为了要构陷御史大夫魏元忠,曾引张说到则天皇帝御前,要他证明魏元忠确有谋反之事,惟张说胆气干云,大声答曰:“元忠实不反,此是易之构陷耳。”魏元忠由此才能免死,张说自己却因忤旨罪配流钦州。只凭这一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杨重就自愧不如。当然,倒也不是杨重自认没有勇气,而是明知事不可为的时候,杨重深知以自己的为人,多半会改行迂回之策,又或者干脆就退一步海阔天空了。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虽然李隆基说得相当恳切,但是杨重哪敢真的以为自己堪比张良,这时候就算是谦虚几句都有沾沾自喜之嫌,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地说了一句:“殿下谬赞,臣实不如张道济。”然后就默默地低头站着,等着李隆基开口。
      李隆基笑着离开临池的小亭,沿着池畔的碎石路走了两步,转头向杨重道:“卿也不请孤到行馆去坐坐?就算没有酒,茶也总该奉上一杯吧。”
      杨重皱眉道:“洛州大小司监官员,至少有一半都识得殿下。臣以为,当此之时,殿下实在不宜在洛阳城里露面。”
      李隆基不以为然地摇头笑问:“为什么?卿是担心有刺客吗?有思孝在孤的身边,何须惧怕什么刺客。况且,就连孤的姑母都猜不到孤会真的到洛阳来,孤在这里其实安全得很。”
      “殿下知道太平公主的凤驾现在洛阳?”
      杨重话未出口,已经明白李隆基来洛阳的原因了。
      昨夜之谈后,杨重一直都在思索太平公主说的那些话。
      说实话,他自觉并没有留下那么明显的蛛丝马迹,足以让一个完全不知情的人能够一眼就看破整个计划的真相。纵然睿智敏锐如太平公主,这也应该是不可能的。如果说有什么着迹的地方,那就是调屯营兵助防的事,但屯营兵也不是非调不可,柳景通如果一意拒绝,杨重也不会刻意强求。说起来,这不过是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再多加一份助力而已。这么想来,唯一的解释就只能是事机不秘,法传二耳。李隆基的身边肯定有太平公主的人,杨重曾在心中默数过有资格可以得闻此事的有限的那几个人,但哪个都不像是太平公主潜伏的内线。其实,反过来说,太平公主的身边又何尝没有李隆基的人哪,那个人会是谁,杨重就更加猜度不到了。当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彼此发现已经暴露了底线的时候,或许就应该摊牌了。
      对于西京的夺宫之战而言,太平公主绝对是一个可以左右情势发展的力量。她不仅通过她的儿子卫尉卿薛崇暕掌握着禁宫的守卫,而且本身也是朝望极高的人物。秦末诸雄逐鹿,蒯通说韩信时尝言:“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两利而俱存之,则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太平公主此时的势力也有韩信当年的这种份量,倒向哪一边,哪一边就会有压倒性的优势。与此同时,她也是两强相争时最惧怕看到的第三方,就像鹬蚌之惧怕渔夫一样。李隆基是不会甘心做鹬蚌的,太平公主就算本来有心做渔夫,现在也不可能了。
      李隆基有些幽幽地叹了口气,但马上就又高兴了起来,笑笑道:“此战仅为诛韦。能成此功,救社稷于即倾,卿翊赞之力已足堪嘉赏,就是真把留县赐与卿,亦未尝不可。”
      杨重心里一动,知道李隆基这是在婉转地告诉自己,夺宫以后的复辟将以相王登基告终,这恐怕就是他和太平公主摊牌时的筹码吧。虽然不能够马上登上帝位,但李隆基还是以爵赏许诺,得封留县,就是食实封二百户,至少混个男爵是不在话下的。
      不过,杨重的心思却根本不在爵赏上。他思量了一下眼前的形势,突然抬头道:“既然如此,殿下何不干脆收缰回马,且做壁上观。”
      李隆基看了杨重一眼,沉思了片刻方道:“卿还记得当初献策时所说的上中下等之功?”
      杨重当然记得,这是他当日说服李隆基逐步实行眼前这个计划时,曾为李隆基剖析的得失。所谓上中下等之功,是指在杨重的预见之内,因成功程度的不同而能够达到的不同功效。
      所谓上功,当然是全盘计划都能顺利实行的最好打算。白马寺挟王,然后占左右屯营,进而占据洛阳以为根据。从东都以温王的名义行檄天下讨韦,引韦温的武卫军东来,在函谷关设伏击之,同时也在西京举兵夺宫,实行复辟。当年让当今圣人登上帝位的那场“神龙”革命是一场几乎没有流血的政变,如果这一次的“景龙”革命能够成功,也将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胜利的壮举。
      然而,事与愿违本来就是世间常有之事,所以杨重也为李隆基剖析过计划只能实行一半的所谓中功。中功只能做到挟温王于洛阳,促使谯王来会。如果出于某种原因,韦温选择按兵不出,则不妨弃二王而走,任其随宁嘉勖之辈自生自灭。从圣人送温王到白马寺一事可以看出,帝后之间并非如时人所认为的那样,依旧相濡以沫、恩爱如初,而是裂缝早已生成,且正在不断扩大之中。二王倘若死于刀兵,帝后必然反目。顺天皇后是个睚眦必报的人,肯定会有相当激烈的举措,公然弑帝的后果只能是仓促称制,以效则天故事。但韦后既无则天皇帝当年的朝望,更没有则天皇帝的手段,四镇之兵未必听其调遣,李唐宗室的反对者也会乘机而起。所虑者,天下纷乱,群雄并起,难保不会变得像隋末时那样成为乱世。
      所谓下功者,是挟温王而不得左右营。按照杨重的计划,也可以挟王出奔均州,借以迫反谯王,一样是意在激增帝后之间的矛盾。温王和谯王都不是韦后所出,常视之贱若尘土。韦后势大,却再无所出,二王如果一齐泯于兵灾,当今圣人这一支就算是断绝了子嗣。不过杨重当初论及于此时,李隆基只是笑笑说,孤所求者,复兴唐室而已,二王都是孤的堂弟,也是太宗血脉,能保存则当保存之。言下之意,显然是认为谯王浅薄,温王年幼,根本对自己形成不了什么威胁,大可不必赶尽杀绝,后世评说起来也不好听。
      杨重当时还谈到了一个下下之功,是指如果连挟王都不成功的话,杜鸿渐的百人小队仍可以回头诛杀宁嘉勖和诸羽林,摇身一变成为诛逆的功臣,而其他隐藏未动的力量则继续隐藏下来,以待有为。李隆基也是一笑摇头说,杜将军是名门之后,攻必克,战必胜,孤相信一定用不到这种阴谋反复之策。其实从秦克孝突然带领二百余人加入白马寺之行来看,李隆基心中对杜鸿渐根本就没有口头上所表达的那种信心。不过这也是李隆基最大的本事,他能让身边的谋臣将领觉得自己的提议总是能够被接纳采用,而且深受李隆基的信任和看重。人以国士相待,自当以国士报之。即便那些策略后来都会被李隆基修正到适合他自己内心深处的设想,但他却总能做得那么不露声色。
      对这一点,杨重看得很透彻,而且他和张说、刘幽求毕竟不同,不是李隆基的亲信谋主,所以除了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些策略建议以外,始终都对具体的行动安排从不轻易置喙和过问。
      李隆基在此时说起上中下等之功,当然不是需要重温一下这些可能的结果,而是在向杨重表示,无论如何他都打算要试一下。因为反正对他本身而言,此战的胜负都不会带来什么负面的影响。
      杨重沉默了好一会儿,终于点了点头道:“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殿下既已决定,臣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李隆基笑道:“不说这些了,说些情趣风流之事吧。卿不带孤去逛逛花魁大选吗?孤听说洛阳群芳不仅艳美无比,而且个个都是歌舞能手,还有擅于诗词书画的才女哪。”
      杨重望着李隆基脸上流露出来的真切向往之色微微一怔,摇头道:“臣还是认为殿下不宜在洛阳公开露面。何况那花魁大选更是鱼龙混杂之所,就算思孝已得秦家锏法真传,马步皆能,但在那种地方也还是一样防不胜防。臣的座船恐有刺客来袭,更加危险。所以,为殿下的安全计,实在不该涉足其间。”
      李隆基的脸色微微一沉,想了一想,忽然从怀中拿出一个金银交杂的面具来戴在脸上,冲杨重眨了眨眼睛道:“孤穿着便装,再戴上面具,包管没有人认得出来,这样总行了吧。”
      杨重指了指秦思孝,道:“认识思孝的人也不少。看见他,再看到殿下,不用多聪明的人也能猜出殿下的身份了。”
      一直没有出声的秦思孝此时插进来笑道:“不必担心我,我原就一直戴着人皮面具,只是来找你时才脱下了。”
      杨重转头看了他一眼,秦思孝那张英俊修长的脸果然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脸色发黑,额头布满皱纹,看起来一下子至少老了十几岁,而且一副沧桑不得志的模样。杨重知道,制作得如此精美的人皮面具,九成九是李隆基的秘府私藏,不过他自己却不愿意戴。不知道是因为怕气闷,还是王者自有一种不屑于以假面目示人的觉悟。
      李隆基好像是为了不让杨重再有反对的机会,举步率先沿着园中曲折的小路向杨重暂居的西院走去。秦思孝马上亦步亦趋地跟上,杨重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最后。
      秦思孝落后两步,忽然传音道:“留侯与高帝始终君臣相得,是什么缘故?”
      杨重一愣,不假思索地传音答道:“那是因为张子房能够想高帝所想,顺势应时,所以才能让高帝对他言听计从。”
      秦思孝颔首道:“浮休平素行事颇有留侯之风,今天怎么了,老是拗着殿下的意思说话?”
      杨重苦笑一声,道:“我也不知道,或许有些心绪不宁吧。”
      秦思孝回头看了他一眼,那张被面具遮掩的脸上看不到多余的表情,但目光中还是透露出一丝忧虑。
      杨重挤出一点略微明快的笑容,不知道是在宽解自己,还是在宽解秦思孝,换了个话题道:“我是求为功狗而不可得,小杜倒是处心积虑地想做功人。他有对克孝不利的意思,你是不是想个办法知会克孝一声?”
      秦思孝领情地点了点头,却毫不动容地淡淡道:“小杜不过是匹夫之勇,似勇实怯,不足为大将,不用替克孝白担那个心。”
      杨重本想告诉他小西说不定也在城东某处,可终于还是没有说,忽又想起一件事来,向秦思孝道:“你还记得当初我们年少时,曾经仿照汉时长安游侠少年的刺杀组织,也弄了些猜丸刺血的事吗?我听说后来有不少人约定以十字为记,都在肩膀上刺了个十字诀。”
      秦思孝没有说什么,但是点了点头,示意确有此事,然后向杨重投来一个讯问的眼色。
      杨重略一犹豫,依旧传音道:“我在查一件积年旧案,涉案之犯肩头刺有十字诀。当年我没过多久就入山学道去了,后来的事情皆不甚了了,思孝能帮我查一下肩头刺诀之人都是谁吗?”
      秦思孝又点了点头,突然敏感地停下了脚步,因为一直走在他前面的李隆基已经站定,正在目光灼灼地看着什么。
      西院已经在望。那辆马车还在停在门前,阿布倚在马车的车辕上,一面和整夜未归的罗元方说着话。罗元方的身侧还站着一个身披宽大斗篷的人,似乎对阿布和罗元方的对话不感兴趣,正有些百无聊赖地四处张望着。看见杨重,她的眼睛一亮,脸上忽然绽出了艳若春花般的甜美笑容,快步跑了过来,一把拉住杨重的胳膊,甜腻腻地叫了声:“姐夫。”
      杨重不自觉地退了半步,轻轻隔开宛娘的纤手,淡淡地问:“是宛娘啊,你怎么来了?”让他退开这半步的,不仅有宛娘那种叫他暗自皱眉的亲热劲,更是因为身侧射来的那道灼热的目光。
      宛娘不依不饶地依旧缠了上来,笑颜如花般道:“我是来请姐夫屈驾,在花魁大选上为我弹奏一曲乐府古调的。”
      “杨某琴技粗陋,难登大雅之堂。”杨重摇了摇头,想起了秦思孝的话,侧身看了李隆基一眼,又对宛娘笑道:“不过你来得倒巧。这位是京城来的李公子,精通音律,雅擅诗词。宛娘要请琴师傅,不如请教他好了。”
      李隆基向宛娘微笑道:“不知小姐要弹的是哪一支乐府古调?”
      宛娘的目光在他的面具上游走片刻,先是轻轻一蹙眉,旋即便露出了迷人的笑脸,裣福行礼道:“宛娘见过李公子。连姐夫都对公子的琴艺如此推崇,想来必是名师之后。宛娘何幸,能够聆此佳音,真是有劳公子了。”
      刚才的话一出口,杨重便不由觉得有些恶心,此刻见宛娘对李隆基笑脸相迎,巧言细语,又不禁感到一丝气恼,一时间忘记了这不过是娼门惯常的款客之语,心里竟有些迷茫起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