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第五章 局篇 第四节 欲驱之 ...

  •   杨重走出门外,深深地吸了口气。
      室外寒意料峭的空气吸入肺中,带来一种刀削般的刺痛,却让杨重精神一振。法公说的那些话还在他的耳边回荡,一个字一个字,都像是雷鼓般在他的心田里击响,让他的身体也几乎忍不住要震颤起来。
      他其实根本就没打算要认真考虑法公的提议,那么回答,只是一种拖延而已。
      法公的意思很明确,不论是谯王李重福还是温王李重茂,都是年幼无知、更加容易控制的傀儡,所谓辅佐,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种比较好听的说法。但是临淄王李隆基却不同,他为人果敢沉毅,是杨重冷眼看去在大唐宗室中最有希望成为中兴之主的人,而且如果相王能够重新登上帝座,李隆基也会是最可能的继承人。不管从哪一方面来看,杨重都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尴尬的婚姻,摇摆不定的态度,甚至还曾在半公开的场合中婉言拒绝临淄王的收揽美意,那些其实都只是伪装。这件事小西不知道,阿晗不知道,杨重身边的所有幕宾属僚都不知道。除了李隆基和杨重自己以外,对他们的真实关系了然于胸的也只有绝对忠于临淄王的几个近身谋士而已。
      法公一定是看出了此中的一些端倪,才会说出这些话的吧。
      成大事者应不拘小节,刚才的这一番对答倒更加坚定了杨重的决心。
      那些冒充韦府黑衣队的岛夷确实是他暗中派出的。其实,就当人人都以为他轻车简从抵达东都的同时,杨重手中暗藏的力量也在一一向洛阳聚集。那一场伏击本该是万无一失的,但杨重还是低估了境术的力量。凭借六甲役丁,法公竟能轻而易举地从南北两面调动了阿布和小西来助阵,在此之前,更靠一个并不完整的结境,独力抵抗了数十个精擅伏击刺杀之术的岛夷的舍命攻击。
      那两个逃回来的岛夷很悲壮地说,伤者俱已自尽以谢,就算对手的精神力再强悍,也休想从死人嘴里得到任何不利于大人的消息。杨重一听便哭笑不得,只能让他们也赶紧去追随那些慷慨赴死的同乡了。真正的韦府黑衣队从来都是明枪明马地为非作歹,哪里会有为怕人追查而集体自尽的道理。这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岛夷,大概因为听人说起过术士的厉害,所以才会自作聪明地出此下策。
      但发生的事都已经发生了,杨重背手望着天边的晚霞,心里正在盘算下一步的对策。明天的事还需要再费手安排一下。柳景通曾派人去请五娘前来共议,四角园那边却迟迟没有答复。她们的船在花魁大选时要泊到洛水中央,这与往年的规程不同,却是杨重计划中至关紧要的一环。除去五娘,还有几个人他也必须赶在今夜见一见。此外就是调屯营兵的事,也还得再跟柳景通去打打口沫官司。
      想要用人之时,杨重才发现阿布和罗元方都不在,院子里倒有几个柳景通拨来的奴仆在扫雪。院中央有两棵梨树,因为季节不对,所以都光秃着树干。几个婢女正在兴高采烈地架着梯子往梨树上缠裹锦缎,又在树梢处挂上了精巧的绢布小灯笼,看起来还颇有些一夜春风梨花开的喜庆气氛。
      也难怪,明天就是上元节了啊。
      一见杨重踱着步子走过来,打扫和张灯的下人们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计,一起躬身行礼道:“大人。”
      杨重站到树下仰面看了一会儿,笑着向仆人们问:“可曾看见罗先生?”
      一个正高高站在梯子上的婢女指着不远处的回廊道:“罗先生在那边。”
      罗元方独自坐在回廊的围栏上,低着头,也不知道在想什么,脸色看上去有些怔忡。直到杨重走到他面前停下,轻轻地咳嗽了一声,他才猛地惊醒过来,急忙站起来向杨重施礼道:“六郎。”
      杨重摆了摆手,道:“元方,你是我的幕宾,并非奴仆,不必每次见面都行礼参见。”
      罗元方应了声“是”,面色却依旧有些茫然。
      杨重摇头轻轻一笑,问道:“阿布在哪里?”
      罗元方指了指回廊的上方,杨重抬头一看,阿布正怀抱大刀坐在屋脊上眺望着远方,一条腿自然地垂了下来,轻轻地摇晃着,口中似乎还在哼着一支不知名的曲调。那种调子很特别,声调音节的高低都与中土音乐大相径庭,应该是阿布家乡的俚曲吧。杨重虽然不曾听过,但也能体会到曲子中溢满的哀伤。
      杨重不禁在心底叹了口气。
      屋子里面打得险象环生,生死几乎就在一线之间,可走出那道门来,却完全是一副升平景象。过节的过节,发呆的发呆,思乡的思乡。其实何止这里,就是宫廷之内,就是草莽之间,又哪里不是这样。除了明争暗斗以外,人们总是要过日子的。百姓不必领会暗潮汹涌的朝局,也无需了解各教各支之间的分歧和纷争。对他们来说,神佛只要灵验就好,不灵验的神佛还不如山鬼,求雨不成时连龙王爷的金身都可以鞭打,他们看的只是眼前看得到的东西,不过是些钱财、子息和来年的收成。
      居上位者争夺的东西,离他们太远,跟他们实在没有多大的关系。
      法公没有看过孤仙人留下的《心经》,那是每一传的嫡系首徒才有资格拜读的典籍。《心经》讲述的并不是道法,至少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道法,如果按照世所共知的标准来看,甚至可以说是异端邪说。概括起来,《心经》总的意思是说:人性本恶,多欲尚私,善用者以欲驱之,则无事不可期。这种说法与作为道教本源的无为、无欲、居下、清虚、自然之道完全背道而驰,也难怪虽然述诸文字却只能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流传。师傅把《心经》传给杨重的时候曾经说过,每一代都是单传,所以务必慎重。至于选择传人的条件嘛,杨重时常会自嘲地想起,恐怕得看这个传人有多么离经叛道吧。
      杨重并不确切地知道孤仙人所谓的“无事不可期”指的是什么,在法公眼中这应该就是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吧,不过杨重觉得孤仙人想的却不止于此。
      每一个人都是有私欲的,谁能保证一个登上了九五之位的道者还能保持其信仰的纯粹?到了那一步,眼里能看到的就只剩下利益了,哪一种教派带来的利益更大就会尊崇哪一种教派,谁还会记得自己出身的本门。开国之君是不会在意攸攸之口的,血流漂杵之后有多少张嘴也都堵上了。
      法公看得不够远,至少不如孤仙人远。
      在孤仙人看来,教义之争,争的不是土地界域,而是思想的本源。如果天下人都能做到无欲清虚,那么任何教义都将失去存在的必要和空间。人正是因为有欲望,所以才常有所求;无所求者,不思进取,只会泯没于众人之间。有欲而求之不得,人才会转而寻求教义的指导和庇护,宗教便于乱世中兴起。所以,要昌盛道统,不仅不该倡导无欲,反而应该鼓励信众努力追求自己的欲望。否则,佛教讲究普渡,而道者讲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泯然众生的眼中实在太过高孤清渺,恐怕永远也无法达到独尊的理想。
      用一种完全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去实现道统独尊的理想,从受传《心经》的那一天起,这种设想本身的疯狂和大胆就一直深深震撼着杨重的内心。光是这么想想,就足以让任何一个心智清醒的人额冒冷汗了,为什么居然还会有人指望他也会疯狂到要把这变为现实?
      杨重一直不明白,孤仙人为什么会把《心经》传给师傅孟先生。师傅是一个真正的道者,睿智,清静,有一双能够洞察世情的眼睛,却从来不会让任何人觉得自卑或难堪。怎么看,法公都要比师傅执着疯狂得多了,杨重甚至觉得,假如自己是孤仙人,当初选择的传人大概会是法公而不是孟先生。
      然而他也渐渐地明白了孤仙人的深意。号称定术已达洞玄之境的孤仙人,应该很清楚自己写下的是些能够毁灭道者理智的东西,把它传给孟先生,所求的并不是要他在文字的基础上做出现实的成就,而是一份宽容大度的理解心。师傅虽然肯定不会赞同孤仙人的这些想法,但在他的眼里,每一种理论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虽己不往,却能让它保存下来,并为它寻找一个合适的传人。
      师傅说自己是《心经》所选的传人,是因为那双慧眼早已看清了自己是个离经叛道之人吗?每念及此,杨重的心头就泛起了无奈和犹豫。
      杨重站着不出声,过了一会儿,见罗元方还默默地陪在自己身边,忽然问了一句:“元方在想什么?”
      罗元方没想到杨重会忽然问起自己,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瞪着眼张口结舌了好一会儿才说:“我在想明天的花魁大选。”
      杨重明知罗元方说的是在花魁大选上设局捕窦的布置,但此刻胸中块垒层结,不泄不快,所以忍不住打趣道:“元方是洛阳土著,又是烟巷柳街的常客,莫非已与哪位娘子约定好了,明天大选时要去捧场?果真如此,明天我便给你一个时辰的假,如何?”
      罗元方的脸微微一红,嚅嚅道:“六郎说笑了。我爱结交豪侠朋友,常去饮酒是实,闲来也会听听曲子,但却没有什么红粉至交。再说,能入花魁大选的那种名花,哪里轮得到我们这种升斗小民去亲近。”
      杨重含笑道:“这说的倒也实在。既如此,今天就给元方一个亲近芳泽的机会。元方知道四角园吗?”
      罗元方怔了怔,道:“当然知道。”
      杨重随口又问:“认得园主五娘吗?”
      罗元方又怔了怔,道:“认得,她来我家的铺子里采买过药材。”
      杨重隐约感觉到罗元方神色中的一丝不自然,心念一动,笑问道:“哦,既是旧识,元方可知道五娘姓什么,是姓窦,还是姓罗?”
      罗元方讶异地道:“五娘好像是姓罗吧,六郎怎么知道?”
      “也没什么,我胡乱猜的。”杨重淡淡地道:“刚才在听法公讲古,正说到昔日夏帝窦建德的女儿永安公主归唐后落户洛阳,如今后人也不知都散落到何方了。我依稀记得窦公主嫁的那一家似是姓罗,不过随口问问。元方也姓罗,你们不会是亲戚吧?”
      罗元方摇头道:“只是凑巧而已。”
      凑巧吗?杨重暗自笑了笑,也许是自己杯弓蛇影吧。如果罗元方跟五娘有什么关联的话,由他去送这件东西可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么想着,杨重从袖中取出一块锦帕,一面递给罗元方一面道:“我这里有样东西,你马上替我送到四角园,亲手交给五娘。”
      罗元方接到手中一看,有些惊讶地问:“这不是窃香诏吗?”
      杨重瞥了他一眼,点头道:“是窃香诏。”
      杨重交给罗元方的窃香诏,不是五娘缴来的那方,而是从京中带来的证物,也就是在针脚痕迹上被杨重看出破绽来的那一种。罗元方对案情所知的内幕不多,他看到的只是表面上能让他看的东西,比如存在着新旧两种窃香诏这种事他还并不知情。杨重似乎很随意地在打量着仍在院中挂花灯的那些婢女,甚至还对适才跟自己说过话的那个站在梯子上的女孩子很温和地笑了笑,但眼角的余光却一直在注意罗元方的神色。如果他和五娘确实没有关系,此刻应该百思不得其解,按照他那种直接得有些老实的脾气,更会毫不客气地开口询问。但罗元方此时的反应却叫杨重觉得耐人寻味。
      罗元方无声地望着手中的锦帕沉默了片刻,脸上几乎没有什么表情,只是将锦帕在袖中收好,然后点了点头道:“元方明白了。六郎还有什么话要带去?”
      “不用了,五娘看了就该明白……”杨重抬头看了看天,突然又道:“如果遇见春艳娘子,她又问起的话,不妨告诉她,明天花魁大选后我们就会动身回京。若是没遇上或是她没有问起的话,那就不必说了。”
      杨重捎去这块锦帕的用意是要让五娘明白,她所报的假案自己已经识破,若不按计行事,那么这个所谓的窦无梁就要着落在四角园身上。京中最初几案中缴来的窃香诏都是前朝故物,再后来出现的窃香诏则都针脚痕迹很新,显然是近期赶制的赝品。所以当杨重看到四角园缴来的窃香诏真迹时,心中的惊异实不下于当初接手这个案子时的那种匪宜所思的感觉。如果不是心中对案情已有明确的定见,杨重几乎要重新考虑窦无梁其人真实存在的可能性。
      就像杨重对法公直言的那样,假如明天的伏击行动不成功,要迅速了结窦案,他的面前其实还有一条道可走,那就是指四角园为窦案的主谋。虽然明知道这恐怕完全是诬指,不过有窃香诏真迹这个无法否认和推翻的证据在手,任何推脱都可以认定为狡辩,五娘其实是自作聪明地走了一条死路。
      人总有失算的时候,五娘也不例外。
      杨重虽然很想亲眼去看看五娘见到这幅锦帕时的脸色,但也只能压下心里的冲动。其实他大可派人传唤五娘,直截了当地把这些利害关系说清楚,但今天早晨被五娘逞口舌之便几乎堵了个哑口无言,那个暗亏吃得他心里一直不太舒服,送这幅锦帕去,多少也有点报复之意。
      而且眼下,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罗元方领命正要告辞而去,门前忽闻下人来报,说柳景通前来造访。罗元方本已提脚欲行,却又停了下来,转身望向杨重。杨重笑笑道:“你只管去吧,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不要辜负了这好时光。”
      罗元方红着脸摇头道:“六郎取笑了,我很快回来。”
      杨重想了想,道:“也好。我若不在,元方不妨与法公再商议一下明天的事,还有燕子居那件案子也不妨向法公请教。对于境术,他老人家比我知之更详。”
      杨重还未及出迎,柳景通已经笑呵呵地走了进来,一面大声道:“杨世兄此番来洛阳,一直忙于公务,恐怕连过节的时间都没有了。我那里已经备好了节下的酒菜果蔬,不知可肯赏光到舍下小酌几杯?柳某这可是专程前来相邀的。”
      杨重迎面拱手为礼道:“怎好再叨扰柳公。”
      柳景通亲切地携起杨重的手转身便走,笑着道:“来到洛阳自然就是柳某的贵客,杨世兄再如此见外,等会儿可要多罚酒一杯了。”看着这股亲热劲,恐怕谁也想不到两人下午的会议几乎是不欢而散的。
      阿布忽然从屋檐上纵身跃下,拦在柳景通的面前,生硬地说了句:“我随六郎一起去。”
      柳景通抬眉看了阿布一眼,转向杨重道:“这位就是刚到的贵属吧,果然生得异相。我已经听城门守军通禀过了,两位贵属可把他们吓得不轻啊。虽说是公差,不过,为朝廷办事总是需存些威仪体面才好。”
      杨重听柳景通不失时机地又打起了官腔,不禁失笑,对阿布摇了摇头道: “不妨,别驾大人府中的酒虽醇,还灌不醉我。你准备一辆马车,一会儿我回来了还要出去办事。”
      阿布没有回答,只是看了柳景通一眼,向后退开两步。
      霞光已经西渐,天色将晚,只是这一夜,似乎还很长。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5章 第五章 局篇 第四节 欲驱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