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山路上的星光 ...
-
山路上的星光
李娟娟踩着晨露爬上那道熟悉的山梁时,裤脚已经被草叶上的湿气浸得半湿,手里紧紧攥着的铁皮文具盒里,装着全村二十三个孩子的学籍表和一张皱巴巴的学校扩建申请。光棍村坐落在连绵的青山深处,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还有不少因为家境贫寒险些辍学的娃。她这个希望小学校长兼语文老师,一当就是十五年,校舍从最初的破庙变成现在的两间土坯房,可随着附近几个自然村的孩子陆续来上学,教室早就挤得转不开身,黑板是裂了缝的木板刷的黑漆,课桌椅缺胳膊少腿,孩子们常常两三个人挤在一张椅子上写字。
“李校长,早啊!”刘姚姚抱着一把旧吉他从土坯房里走出来,她是去年来的音乐老师,也是学校里唯一的年轻老师。女孩脸上带着山里清晨特有的红晕,手里还拿着个笔记本,“我昨晚统计了一下,咱们还缺十五套课桌椅,还有东边那间教室的屋顶漏雨,上次下雨把第三排的课本都弄湿了。”李娟娟叹了口气,把铁皮文具盒打开,拿出那张申请:“我今天要去镇上找教育部门,咱们把情况再说说,看看能不能申请点资金。”刘姚姚眼睛亮了亮,又很快黯淡下去:“上个月不是去过一次吗?他们说今年的教育经费紧张,让咱们再等等。”“不等了,再等孩子们就要在露天上课了。”李捐娟把申请折好放进兜里,拍了拍刘姚姚的肩膀,“你今天先盯着上课,我尽量早点回来。”
从光棍村到镇上要走三个小时的山路,再坐一个小时的中巴车。李娟娟赶到镇教育办时,主任正在低头看文件。“王主任,我是光棍村希望小学的李娟娟,再跟您说说学校扩建的事。”她搓了搓手上的泥,小心翼翼地把申请递过去。王主任拿起申请扫了两眼,放下笔叹了口气:“李校长,不是我不帮你,今年县里的经费确实紧张,好几个乡镇的学校都在等着拨款呢。”“王主任,我们学校实在是撑不下去了,二十三个孩子挤两间土坯房,下雨还漏雨,您就通融通融。”李捐娟往前凑了凑,声音里带着恳求。“我知道你们难,但经费真的没有多余的。”王主任顿了顿,像是想起了什么,“不过我听说现在有不少人靠网络直播带货挣钱,你们山里不是有很多土特产吗?或许可以试试。”
李娟娟愣了愣,她连智能手机都不太会用,更别说直播带货了。从教育办出来,她坐在镇上的石阶上,看着来往的行人,心里又酸又涩。回去的路上,她绕到村口的小卖部,给刘姚姚打了个电话,把王主任的话告诉了她。电话那头的刘姚姚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李校长,要不咱们试试吧!我以前在大学里跟同学玩过直播,多少懂点。咱们山里有核桃、板栗、野蜂蜜,还有我妈寄来的菌种种的香菇,都是好东西,肯定能卖出去。”李娟娟心里犯嘀咕,但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在脑海里浮现,还是咬了咬牙:“行,那咱们就试试,为了孩子,啥都得学。”
回到学校时,天已经擦黑了。刘姚姚把孩子们送回家后,就拿着自己的智能手机等着李捐娟。“校长,咱们先注册个账号,名字就叫‘大山里的读书声’吧,既能体现咱们学校,又能让人知道咱们的目的。”刘姚姚一边操作手机,一边给李娟娟讲解,“直播的时候得介绍产品,还要说说咱们学校的情况,让大家知道咱们挣钱是为了扩建学校,这样大家说不定更愿意支持。”李娟娟点点头,看着屏幕上陌生的界面,手心都冒出了汗:“我嘴笨,怕是说不好。”“没事,有我呢!”刘姚姚笑着拍了拍她的胳膊,“咱们今晚先试试拍点视频,看看效果,明天晚上正式直播。”
接下来的几天,李娟娟和刘姚姚每天白天上课,晚上就忙着准备直播的事。她们去村民家里收核桃、板栗和野蜂蜜,村民们知道是为了学校,都按最低价卖给她们,有的甚至还送了一些。刘姚姚负责调试设备、讲解产品,李娟娟就坐在旁边,偶尔插几句话,说说孩子们上课的趣事,说说学校缺的课桌椅和漏雨的屋顶。第一次直播的时候,直播间里只有寥寥几个观众,都是刘姚姚的同学和朋友。刘姚姚拿着一袋核桃,热情地介绍:“大家看,这是我们山里的野生核桃,没有打农药,皮薄肉多,吃起来特别香。我们卖核桃的钱,都是用来给山里的孩子扩建学校的,他们现在还挤在漏雨的土坯房里上课……”李捐娟看着镜头,紧张得话都说不连贯:“求……求大家帮帮忙,让孩子们能有个安稳的教室。”
那天直播了两个小时,只卖出去五斤核桃,收入还不到三十块。李娟娟看着这个数字,心里有点失落。刘姚姚却干劲十足:“校长,别灰心,刚开始都这样,咱们多拍点孩子们上课的视频发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情况。”之后,她们每天都会抽时间拍视频,有时候是孩子们在土坯房里认真写字的样子,有时候是李娟娟在山路上接送孩子的身影,有时候是刘姚姚教孩子们唱《小星星》的画面。慢慢的,直播间里的观众越来越多,有人开始询问产品的价格,有人问学校的具体情况,还有人直接打赏了钱。
有一天晚上,直播间里突然来了一个叫“山里走出的娃”的观众,一下子买了五十斤板栗,还留言说:“我也是大山里出来的,知道上学不容易,支持你们!”李娟娟和刘姚姚又惊又喜,对着镜头连连道谢。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她们,订单渐渐多了起来。她们每天晚上直播到深夜,直播结束后还要打包产品,第二天一早再托镇上的班车寄出去。李娟娟的嗓子哑了,就含着润喉片继续说;刘姚姚的眼睛熬红了,抹点眼药水又接着调试设备。有时候遇到刁钻的客户,质疑产品的质量,李娟娟就耐心地解释,还拍了村民们采摘、晾晒土特产的视频发给对方,用真诚打动了不少人。
村里的老人们看着她们这么辛苦,也主动过来帮忙。张大爷会帮着把土特产搬到学校,王大娘会给她们送刚蒸好的红薯,孩子们也懂事地帮着整理打包用的纸箱。有一次,天降大雨,山路上全是泥,李娟娟和刘姚姚去山下取快递(里面是打包用的泡沫箱),不小心摔了一跤,浑身都是泥,快递箱也湿了。她们爬起来,把泡沫箱抱在怀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上走,回到学校时,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却还是先检查泡沫箱有没有损坏。那天晚上,她们依旧准时直播,镜头里的两人脸上带着泥点,却笑得格外真诚,不少观众看到后,都纷纷留言关心她们,订单也比平时多了一倍。
直播了三个月后,她们攒下了两万多块钱。李娟娟拿着这笔钱,先是买了二十套新的课桌椅,又请了村里的泥水匠修补漏雨的屋顶,还买了新的黑板和课本。当孩子们看到新的课桌椅时,都高兴得蹦了起来,围着李捐娟和刘姚姚喊“谢谢校长”“谢谢老师”。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李娟娟和刘姚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但她们没有停下脚步,因为她们想建一间更大的教室,再盖一间音乐室,让孩子们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
之后,她们又拓展了新的产品,卖起了山里的腊肉、土鸡和手工布鞋。刘姚姚还学会了剪辑视频,把直播的片段和孩子们的日常做成短片,发布到网上后,吸引了更多的关注。有一次,一个城里的企业家看到了她们的视频,联系到她们,不仅订购了大量的土特产,还承诺会资助她们扩建学校。得到资助的那天,李娟娟和刘姚姚抱着对方,激动得哭了。
半年后,光棍村希望小学的新教室破土动工了。村民们都主动过来帮忙,搬砖、和水泥,孩子们也拿着小铲子,在旁边帮忙平整地面。李娟娟每天除了上课、直播,还要去工地盯着进度,刘姚姚则一边上课,一边继续打理直播间,确保资金能及时跟上。工地上的水泥不够了,李娟娟就凌晨起来,背着背篓去镇上买;钢筋运不上山,她就和村民们一起,把钢筋一根根扛上山。
又过了三个月,崭新的教室和音乐室终于建好了。雪白的墙壁,明亮的窗户,崭新的课桌椅,还有刘姚姚梦寐以求的钢琴(是那位企业家捐赠的)。开学那天,孩子们穿着干净的衣服,坐在新教室里,脸上满是兴奋。李娟娟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的孩子们,又看了看身边的刘姚姚,眼眶湿润了。她想起当初去教育部门申请资金时的碰壁,想起第一次直播时的窘迫,想起那些熬夜打包产品的夜晚,想起爬山时摔的那一跤……所有的艰辛,都在这一刻化为了幸福。
那天晚上,她们又开了一场直播,镜头对着崭新的学校,对着孩子们快乐的笑脸。李娟娟拿着话筒,声音哽咽却坚定:“谢谢大家的支持,我们做到了,孩子们终于有了安稳的教室。通向成功的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一步一步地迈进,需要付出力气去攀登。只要心里有光,就一定能走到想去的地方。”直播间里满是祝福的留言,礼物刷个不停。
后来,光棍村希望小学又来了几位新老师,学生也增加到了五十多个。李娟娟和刘姚姚依旧坚持直播带货,不过现在,她们不仅卖山里的土特产,还帮村民们销售农产品,让整个村子都富了起来。曾经的“光棍村”,也因为村里的变化,吸引了不少外面的姑娘嫁进来,渐渐热闹起来。
夕阳下,李娟娟和刘姚姚站在学校的门口,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打闹,听着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和悠扬的钢琴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山风吹过,带着山间的清香,也带着她们对未来的期许。她们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只要她们一起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一定能让更多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贫穷的光棍村第二部分:群山环绕的 “寡妇村”,因多位男性外出打工意外离世得名,村民间既有同情也有传统观念的束缚。
一、主角:姚姚,因长期遭受丈夫李伟家暴,鼓起勇气起诉离婚,最终法院判决解除婚姻关系,并以故意伤害罪将李伟入狱,离婚后姚姚带着简单行李来到寡妇村寻求新生。
关键配角:村长妻子阿莲大婶(热心助人,帮姚姚安顿)、希望小学娟娟老师(发现姚姚文艺特长,邀请其任教)、希望小学学生(姚姚音乐与文艺教学的受众)。
二、姚姚在寡妇村的初步立足
初到困境:姚姚初到寡妇村时,部分老人因不了解情况嘀咕 “年纪轻轻成寡妇”,让她有些自卑。
获得帮助:阿莲大婶主动站出来为姚姚辩解,称其 “勇敢反抗暴力,值得尊重”,并帮姚姚找到临时住处,还手把手教她做豆腐,帮她开启豆腐摊营生。
初步认可:姚姚的豆腐用料实在、口感好,加上她待人温和,豆腐摊逐渐成为村里热门摊位,村民对她的态度从质疑转为接纳。
三、文艺特长的发掘与施展
特长展现:姚姚本身热爱文艺,在经营豆腐摊时,会边磨豆腐边哼歌,路过的孩子常被她的歌声吸引;她还会用彩纸剪出窗花贴在摊位旁,用野花编花环送给来买豆腐的小朋友,这些细节被娟娟老师看在眼里。
受邀任教:娟娟老师了解到姚姚的经历和特长后,主动找到她,邀请她到希望小学担任兼职音乐老师,姚姚起初因担心自己 “没教学经验” 犹豫,在娟娟老师 “用热爱打动孩子就够了” 的鼓励下答应尝试。
第一堂音乐课:姚姚为第一堂课做足准备,用塑料瓶装上沙子做成简易沙锤,把《小星星》改编成带动作的儿歌;课堂上,她没有用复杂术语,而是通过 “拍手打节拍”“模仿小动物叫声” 等游戏,让孩子们快速融入,孩子们的热情让姚姚彻底打消顾虑。
四、文艺力量点亮村庄与成长
姚姚不局限于教现成歌曲,会带孩子们到田野间听风声、虫鸣、稻穗摇晃的声音,教他们把自然声音编成 “自然之歌”。
她把 “遇到欺负要勇敢说不” 的安全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歌,既有趣又实用,这首歌很快在校园里传唱开来。
她还在课堂上教孩子们剪纸、写诗,用 “风把稻穗吹弯了腰”“月亮像妈妈的眼睛” 等简单句子,引导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美。
成立合唱团:在孩子们的期待和娟娟老师的支持下,姚姚成立了 “希望童声小合唱”,利用课后时间排练,她用 “啦、啦、啦” 帮孩子们练声,用耐心纠正每个孩子的音准,合唱团成为希望小学的特色队伍。
改变村庄氛围:姚姚的文艺教学不仅让孩子们变得更开朗自信,还带动了村里的文艺氛围 —— 村民们常能在傍晚听到学校传来的歌声,节日时姚姚会带孩子们到村口表演合唱、展示剪纸作品,原本有些沉闷的寡妇村,逐渐变得充满生机与笑声。
姚姚的自我成长:从最初的自卑犹豫,到通过文艺教学获得孩子们的喜爱、村民的认可,姚姚逐渐找到自我价值,她不再因 “离婚” 的经历自卑,反而能坦然地用自己的故事鼓励孩子 “勇敢面对困难”,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 “姚姚老师”。
五、故事核心与主题
核心主线:姚姚从家暴受害者,到在寡妇村通过努力立足,再凭借文艺特长实现自我价值、点亮他人生活的成长历程。
传递主题:面对困境要勇敢反抗(姚姚起诉家暴丈夫);善意与接纳能温暖人心(阿莲大婶、娟娟老师的帮助);热爱与文艺拥有治愈和点亮生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