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山坳里的歌声与星光 ...
-
姚姚在菜畦里拔草时,指尖被马齿苋的刺扎了一下,细小的血珠渗出来,让她忽然想起李家客厅的那盏水晶灯。
那时她刚嫁过去,李伟他妈总在饭桌上说:“要不是为了那八十万彩礼,我儿子能娶你?”话里的刺比现在扎手的草尖还锋利。起初李伟还会替她圆场,说“妈就是随口说”,可后来,这话渐渐成了他动手的由头。第一次动手是在结婚第三个月,姚姚想拿彩礼给弟弟交学费,刚开口,李伟的巴掌就扇了过来,说“你家是填不满的窟窿是吧?这钱是我李家的,轮不到你做主”。
她躲在卧室哭了一夜,第二天肿着眼睛做饭,李伟他妈还在旁边阴阳怪气:“嫁进来就该安分,别总想着贴娘家。”从那以后,拳头成了李家的家常便饭。有时是因为她下班晚了,有时是因为菜里盐放多了,最狠的一次,是她发现李伟偷偷拿彩礼还赌债,争执间,李伟把她按在沙发上,膝盖顶着她的背,说“这钱是我的,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你再管闲事,我打断你的腿”。
那些日子,姚姚总在夜里不敢睡熟。她会把卧室门反锁,再用柜子抵着,可每次听见李伟醉酒的脚步声在门外响,心脏还是会像被攥住一样疼。有次她半夜惊醒,看见李伟站在床边,眼睛通红地盯着她,她吓得缩到床角,直到天快亮才敢合眼。
现在搬到王家坳,她还是改不了这个习惯。每晚睡前,她会反复检查门窗,甚至在门后放了一张矮凳,只要有人推门,凳子就会倒。有天夜里,院外的老树枝被风吹得撞在墙上,“咚”的一声响,她瞬间从床上弹起来,抓起枕边的剪刀,直到确认是风声,才发现手心全是汗。
王婶看出她的不安,有次给她送咸菜时说:“要是怕,就跟我住隔壁,夜里有个照应。”姚姚笑着摇头,可转身回屋,看着墙上自己的影子,还是忍不住想起李伟。她不知道他会不会找来,会不会像以前一样,堵在门口说“你这辈子都是我李家的人”。
那天她去镇上买种子,路过一家小卖部,听见有人喊“李伟”,她吓得手里的种子袋都掉了,回头看见是个陌生男人,才扶着墙慢慢喘气。阳光照在身上,可她还是觉得冷,就像当初在李家,不管窗外多晴,屋里永远是阴沉沉的。
回到小院,她蹲在菜畦前,看着刚种下的生菜苗,忽然想起逃离李家那天,警察把李伟带走时,他盯着她喊“你等着,我不会放过你”。那句话像根刺,扎在她心里,不管过多久,只要一想起,还是会疼。她轻轻摸了摸额角的疤,那里的皮肤已经平整,可心里的疤,还在慢慢愈合。
山坳里的歌声与星光
光棍村的天刚蒙蒙亮,李娟娟就背着半袋玉米面往希望小学走,山路上的碎石子硌得鞋底发疼,她却走得又急又稳。这村子嵌在连绵的青山褶皱里,一代代人靠着几亩薄地过活,青壮年要么出去打工就没回来,要么守着家里混日子,识字的没几个,更别说学手艺,“光棍村”的名号也就越传越远。李娟娟的希望小学是三间漏风的土坯房,是十年前她用自己的积蓄和村民凑的木料盖的,二十来个孩子挤在缺腿的课桌椅旁,课本都是城里学校捐的旧书,页脚卷得像咸菜干。
“李校长!”刘姚姚抱着一把漆皮剥落的吉他从教室跑出来,女孩脸上沾着点粉笔灰,眼里却亮得很,“昨天教孩子们唱《歌唱祖国》,小三子居然能跟着哼下来了!”李娟娟笑着点头,把玉米面放在墙角的灶台边——这是给家里太远、中午没法回家的孩子准备的,煮点糊糊垫肚子。“先上课吧,等下我去趟老王家,他又不让王小丫来上学了。”她皱了皱眉,王小丫是个聪明的姑娘,上次默写生字全对,可老王总说“女孩子读书没用,不如早点在家喂猪”。
课后,李娟娟揣着两个热红薯往老王家走,刚到院门口就听见老王骂骂咧咧:“我说了不去就不去!读那些字能当饭吃?你看村里谁不是种地混日子,照样活!”王小丫蹲在门槛上,手里攥着半支铅笔,眼泪啪嗒啪嗒掉在地上。“王大叔,我跟您说说话。”李娟娟走进院子,把红薯塞给王小丫,“您看隔壁村的张娃,当年跟着我读了几年书,现在在镇上开了农资店,比在家种地强多了。小丫聪明,让她上学,将来说不定能考去城里,给您养老呢!”老王蹲在地上抽旱烟,闷声道:“读书要花钱,我哪有闲钱?再说这村子多少年了,谁不是混日子?懒点咋了,饿不死就行。”
“摆脱贫困不能靠混,得自强不息,好好上学才是出路!”李娟娟的声音提高了些,“现在学校不要学费,课本也是捐的,您就让小丫来,我每天多教她半个时辰,将来她有本事了,您也能跟着享福。”老王沉默了半天,看了看眼巴巴望着他的王小丫,又看了看李娟娟恳切的眼神,终于摆了摆手:“行吧,我就再信你一次,要是没用,我可再也不让她去了。”李娟娟松了口气,拉着王小丫的手往学校走,路上对她说:“丫头,好好学,读书是在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等种子发了芽,才能扬起理想的帆。”
回到学校时,刘姚姚正带着几个孩子在空地上唱歌,吉他的弦有点松,声音走了调,可孩子们唱得格外认真,小脸涨得通红。“校长,您回来啦!”刘姚姚放下吉他,“我发现孩子们对音乐特别感兴趣,刚才唱的时候,连平时最调皮的二柱都坐得住了。”李娟娟看着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心里一动。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内向,因为家里穷、村里名声不好,总是低着头说话,可唱起歌来,眼睛里却有了光彩。“姚姚,你说得对,音乐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东西。”她喃喃道。
可现实的难题很快就来了。土坯房的屋顶漏雨,一到下雨天,教室里就摆满了接水的盆桶;课桌椅越来越不够用,有的孩子只能坐在石头上写字;刘姚姚的吉他早就该换了,好几根弦都是凑合用的,更别说给孩子们准备音乐课本和乐器。李娟娟拿着学校的账本翻来覆去地看,里面的钱连买瓦片都不够。她咬了咬牙,决定去镇上找教育部门申请资助。
从光棍村到镇上要走三个小时山路,李娟娟天不亮就出发,到了镇教育办,主任却皱着眉说:“李校长,不是我不帮你,今年的经费都拨给了乡镇中心小学,你们村这情况,之前也来过几次,实在是没办法。”李娟娟不肯放弃,站在办公室门口等了整整一天,主任被她缠得没办法,说:“要不你想想别的办法?比如联系城里的公益组织,或者看看能不能帮村里卖点土特产,多少能凑点钱。”
李娟娟带着失望回了村,把事情跟刘姚姚说了。刘姚姚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校长,我有个主意!我大学的时候玩过直播,咱们可以直播孩子们唱歌,还有山里的土特产,比如核桃、板栗这些,说不定有人愿意支持咱们。”李娟娟愣了愣,她连智能手机都不太会用,更别说直播了。“可是我不懂这些啊……”“我教您!”刘姚姚兴奋地说,“音乐能打动人,咱们让孩子们唱山里的歌,再说说学校的情况,肯定能引起关注。”
说干就干,刘姚姚把自己的智能手机当成直播设备,又让在城里的同学寄了个二手麦克风。她们给直播间取名“山坳里的歌声”,第一天直播时,镜头对着土坯房里的孩子们,刘姚姚先弹了一段吉他,然后带着孩子们唱《小星星》。刚开始直播间里只有几个观众,都是刘姚姚的同学,可唱到一半,有个叫“城市里的老教师”的观众发了条弹幕:“孩子们唱得真好,这是哪里的学校?”刘姚姚赶紧回复,把光棍村和希望小学的情况说了说,李娟娟也对着镜头补充:“我们想给孩子们修修教室,添点课桌椅,让他们能好好上学。摆脱贫困得靠自己,好好读书才能有希望。”
那天直播结束,虽然没卖出土特产,却收到了几百块的打赏,还有人留言说要给孩子们寄课本和文具。李娟娟和刘姚姚又惊又喜,觉得这条路走得通。之后,她们每天白天上课,晚上就直播,有时候是孩子们唱歌,有时候是李娟娟讲孩子们上学的故事,有时候是刘姚姚带着大家认识山里的土特产。刘姚姚还学着剪辑视频,把孩子们唱歌的片段、李娟娟送孩子回家的山路画面剪成短片,发布到网上,慢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村里的人一开始不理解,说李娟娟和刘姚姚“不务正业”,甚至有人嘲讽:“唱两首歌就能挣钱?别白费力气了,咱们村就这样了。”可当第一批捐赠的课本和文具送到学校时,村民们沉默了。张大爷看着孩子们捧着崭新的课本欢呼,主动找到李娟娟:“李校长,我家有几袋核桃,你拿去卖,钱都给学校。”王大娘也拎来了自己晒的板栗:“我这板栗甜,肯定能卖出去。”渐渐的,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送来土特产,有的还帮着打包、搬运,之前懒懒散散混日子的几个年轻人,也跟着帮忙下山送快递。
直播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次,山里下大雨,网络信号时断时续,直播到一半突然断了,不少观众以为是骗局,在评论区留言质疑。李娟娟和刘姚姚急得团团转,等雨小了些,冒着泥泞跑到山顶找信号,重新开播时,两人浑身都是泥点。刘姚姚拿起吉他,带着孩子们唱了一首她自己写的《山路弯弯》,歌声里满是对大山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李娟娟对着镜头说:“我们在山里,条件是苦,可孩子们想上学,我们想让他们有希望。摆脱贫困不能懒,也不能怕难,得一步步走,种下希望的种子,总有一天能开花。”观众们被打动了,不仅没有再质疑,还纷纷下单买土特产,打赏的钱也多了起来。
还有一次,有个观众说要资助孩子们,却要求李娟娟拍孩子们哭穷的视频给他看。李娟娟拒绝了:“我们想靠自己的努力,靠孩子们的歌声和山里的好东西挣钱,不是靠卖惨。读书是为了自强,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虽然丢了这笔资助,可直播间里的老观众却更支持她们了,有人留言说:“李校长说得对,自强才是根本,我们支持你。”
攒了半年钱,再加上爱心人士的捐赠,李娟娟终于能给学校修屋顶、添课桌椅了。村民们主动过来帮忙,搬砖、和水泥,连之前最懒的二柱爹,也每天早早来工地干活,说:“李校长为了孩子们这么拼,我也不能再混日子了。”刘姚姚则用一部分钱买了新的吉他和几样简单的乐器,还请城里的音乐老师远程指导,教孩子们唱更多的歌,学基本的乐理知识。
新教室修好那天,孩子们穿着干净的衣服,坐在崭新的课桌椅上,刘姚姚带着大家唱了一首《明天会更好》。歌声飞出教室,飘在山坳里,引得村民们都来围观。李娟娟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明亮的眼睛,激动地说:“孩子们,你们看,只要我们自强不息,好好读书,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村子的命运。读书是希望的种子,音乐是照亮前路的光,咱们一起努力,扬起理想的帆,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从那以后,光棍村渐渐变了样。以前懒懒散散的村民,要么跟着李娟娟她们一起做土特产生意,要么学了手艺出去打工;孩子们越来越开朗,不仅学习成绩提高了,歌声也越唱越好,刘姚姚带着他们参加镇上的歌唱比赛,还拿了奖。有个城里的音乐人看到孩子们的直播,专门来村里教他们唱歌,还给学校捐了一架钢琴。
一年后,希望小学又多了两名新老师,都是城里来的志愿者,学生也增加到了四十多个,不少附近村子的孩子都慕名而来。李娟娟和刘姚姚依旧坚持直播,不过现在,她们不仅卖土特产,还帮村民们打开了农产品的销路,村里的收入提高了,盖起了新的民居,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还带回了城里的姑娘,“光棍村”的名号慢慢被人忘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崭新的教学楼顶上,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刘姚姚带着孩子们弹着钢琴唱歌,歌声清脆响亮,飘得很远很远。李娟娟站在操场边,看着这一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希望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里、在村民们心里发了芽,只要大家继续自强不息,一步一步往前走,理想的风帆一定会带着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山坳里的歌声没有停,希望也永远不会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