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8、月亮圆 家圆满2 ...

  •   月亮圆家圆满2
      十年后,赵东东真的站在了滇西北的山尖上,只不过不是画里的样子——他穿着沾满泥点的登山鞋,背着装着课本和感冒药的帆布包,正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核桃村走。村里的教学点在半山腰,原来的老师退休后没人愿意来,村长在网上发了求助信息,赵东东看到时正在读研一,没跟家里商量就打了申请。来之前他回了趟县中,想看看李娟娟校长,却听说她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还在医院休养。他在医院走廊里犹豫了很久,最终只托老师转了一张自己画的山景图,背面写着:“李校长,我要去山里了,像您说的,试试能不能给那里添点爱。”核桃村比他想象中更偏,手机信号只有在山顶的老核桃树下才有,学生们大多是留守儿童,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才六岁,每天背着比自己还沉的背篓来上课。赵东东的第一堂课教的是“爱”字,他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爱”,问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爱吗?扎着羊角辫的小燕说:“爱就是奶奶煮的洋芋。”穿破洞球鞋的阿明说:“爱就是爸爸打电话来,说过年会带糖。”赵东东蹲下来,摸了摸他们的头,说:“爱也是老师每天送你们回家,是你们帮同学捡掉在地上的橡皮,是我们一起把教室的窗户擦干净。”那天放学,他送小燕回家,走在狭窄的山路上,小燕突然说:“老师,你会不会像之前的老师一样,走了就不回来?”赵东东停下脚步,指着远处的雪山说:“你看那雪山,它会一直站在那里,老师也会。”
      其实赵东东也有过动摇的时候。来的第三个月,连续下了半个月的雨,山路塌方,教材和粮食运不进来,他只能带着孩子们挖地里的洋芋当饭吃,晚上在煤油灯下备课。有天夜里他发烧到39度,迷迷糊糊中摸到手机,在核桃树下打通了家里的电话,妈妈在那头哭着说:“东东,回来吧,家里给你找了稳定的工作,你一个人在山里,妈不放心。”他看着远处村里零星的灯火,想起白天阿明把藏在口袋里的半块烤洋芋塞给他,说“老师,你吃,我不饿”,想起小燕用彩纸给他折的“奖杯”,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最好的老师”,他吸了吸鼻子,说:“妈,再等等我,这里的孩子需要我。”挂了电话,他在日记本上又写了一遍“为人类奉献”,这次的字迹比十五岁时更有力,墨团也小了很多,像是心里的坚定终于撑住了那些摇摆的时刻。
      而此时的李娟娟,刚回到学校上班。她没听医生的劝,坚持要回学校看看,说是“放心不下孩子们”。办公室的书架上摆着一摞摞学生的来信,最显眼的是赵东东寄来的那张山景图,她用相框装了起来,每天都会看一眼。学校里正在搞“爱心结对”活动,是她提议的,让城里的学生和山区的孩子结对子,互相寄书信、捐图书。那天她正在给高二年级的学生开班会,讲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我刚当老师的时候,在乡下待过五年,那里的孩子特别懂事,冬天没有暖气,他们就揣着热水袋来上课,手冻得通红还在认真记笔记。有一次我感冒了,班里的孩子凑钱给我买了一包红糖,那包红糖我放了很久,不是舍不得喝,是觉得那里面装着的,是最纯粹的爱。”台下的学生们安安静静地听着,有个女生举手说:“李校长,我想跟核桃村的孩子结对,我想给他们寄我攒的童话书。”李娟娟笑了,眼角的皱纹里满是温柔:“你看,只要有人先迈出一步,爱就会像蒲公英的种子,飞得到处都是。”
      没过多久,李娟娟就收到了赵东东的消息,是村长帮忙发的短信,说核桃村的教学点来了一批图书和过冬的棉衣,孩子们高兴得围着书箱转了好几圈。赵东东在短信里说:“李校长,您说的没错,爱真的会传染,现在村里的大人也会来帮我修教室,有位阿姨还每天给孩子们煮热粥。”李娟娟看着短信,心里暖烘烘的,她想起自己刚当校长时,有人说她“不切实际”,说“学生只要把成绩搞好就行,搞这些爱心活动没用”,但她一直没放弃,她总觉得,教育不只是教知识,更是教孩子们怎么爱人、怎么成为一个温暖的人。她给赵东东回了条短信:“东东,你做得很好,记住,为人类奉献不是要做多大的事,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每一份爱传递下去。”
      冬天的时候,核桃村下了第一场雪,山路更难走了。赵东东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拿着铁锹去铲路上的雪,怕孩子们摔跤。有天早上他铲雪的时候,不小心滑倒了,膝盖磕破了,流了很多血。他咬着牙爬起来,继续铲雪,直到太阳出来,看到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过来,他才笑着迎上去,把膝盖上的伤口藏在裤腿里。那天上课的时候,小燕发现他走路一瘸一拐的,下课的时候偷偷问他:“老师,你是不是受伤了?”赵东东想摇头,却被小燕拉着胳膊,带到了教室后面的角落里,小燕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些晒干的草药,“这是奶奶教我采的,说敷在伤口上会好得快。”赵东东接过布包,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他蹲下来,抱着小燕,说:“谢谢你,小燕,老师没事。”
      春节的时候,赵东东没回家,留在村里陪孩子们过年。村长杀了过年的猪,邀请他去家里吃年夜饭,孩子们也都来了,围着他唱歌、跳舞,小燕还给他唱了李娟娟教过的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赵东东跟着一起唱,歌声在小小的屋子里回荡,窗外的雪还在下,屋里却暖得像春天。他想起自己十五岁时在县中听到的那句话,想起李娟娟校长站在司令台上的样子,想起自己在日记本上写的“为人类奉献”,忽然明白了,所谓的奉献,不是牺牲,而是收获——收获孩子们的笑容,收获村民的信任,收获自己心里的踏实和温暖。
      年后,李娟娟带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代表,坐了两天两夜的车,来到了核桃村。当她出现在教学点门口时,赵东东又惊又喜,他没想到李娟娟会亲自来。李娟娟看着眼前的赵东东,比照片里黑了、瘦了,却更精神了,她笑着说:“东东,我来看看你,也看看这里的孩子们。”孩子们围着李娟娟,好奇地看着她,小燕怯生生地问:“奶奶,你是老师的老师吗?”李娟娟蹲下来,拉着小燕的手,说:“是啊,我也是你们的老师,以后我会经常来看你们的。”那天,李娟娟和老师们给孩子们带来了新的文具和书籍,还跟赵东东一起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课,课上,李娟娟问孩子们:“你们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呀?”阿明站起来,大声说:“我想当像赵老师一样的老师,来山里教孩子!”小燕也站起来,说:“我想当医生,给山里的人看病!”李娟娟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又看了看身边的赵东东,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爱和奉献的种子,已经在这些孩子心里发了芽。
      从核桃村回去后,李娟娟在学校里办了一个“奉献者分享会”,让赵东东通过视频给学生们讲他在山里的故事。赵东东在视频里说:“我以前觉得‘为人类奉献’是个很大的词,大到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但现在我明白了,它其实很小,小到每天给学生讲一道题,小到帮村民修一次水管,小到把自己的知识和爱,分给身边的人。就像李校长说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些小小的爱,就会变成大大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视频那头的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很多人都红了眼睛,有个男生举手说:“赵老师,我暑假想去核桃村当志愿者,我也想为孩子们做点事。”李娟娟看着这一幕,笑了,她知道,这就是爱的传递,是奉献的力量,从她到赵东东,从赵东东到这些学生,从这些学生到更多的人,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所有人的心连在一起,把所有的爱聚在一起。
      赵东东在核桃村待了三年,这三年里,教学点的条件越来越好,有了新的教室、新的桌椅,还有了太阳能发电机,再也不用点煤油灯了。村里的孩子也越来越多,有几个在外地上学的孩子,听说了赵东东的故事,也回来读书了。赵东东的日记本写满了两本,每一页都记着孩子们的小事:“今天小燕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阿明帮同学修好了铅笔盒”“村里的阿姨给孩子们送来了新鲜的蔬菜”……最后一页,他画了一幅完整的画,画里有雪山、有核桃树、有小小的教学点,还有一群孩子和两个大人,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是李娟娟,画的下面写着:“为人类奉献,不是一句口号,是我们一起走过的路,一起爱过的人,一起创造的美好。”
      后来,赵东东考上了博士,研究的是乡村教育,他还是会经常回核桃村看看,有时候带着自己的学生,一起给孩子们上课。李娟娟也退休了,但她没闲着,组织了一个“爱心支教团”,经常去各个乡村学校讲课,还帮赵东东联系了很多公益组织,为乡村教育筹集资金和资源。有人问赵东东,后悔当初去山里吗?他总是笑着说:“不后悔,那里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什么是真正的爱。”有人问李娟娟,这么多年坚持做爱心活动,累吗?她也笑着说:“不累,看着孩子们的笑脸,看着像东东这样的年轻人成长起来,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有一年冬天,核桃村又下了雪,赵东东和李娟娟一起在教学点的门口堆了个雪人,雪人手里拿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孩子们围着雪人唱歌,歌声飘得很远,飘过山,飘过河,飘向更远的地方,像一颗又一颗爱的种子,在广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开出最美的花。而赵东东和李娟娟站在孩子们中间,看着这一切,心里满是幸福——他们知道,自己做的事或许很渺小,但只要坚持下去,只要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些渺小的事,终将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终将让“为人类奉献”的初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永远闪亮。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