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7、月亮圆 家圆满1 ...
-
月亮圆 家圆满1
赵东东蹲在月亮湾的土坡上时,指尖的土粒正顺着指缝往下漏,风裹着山雾刮过来,把他额前的碎发吹得贴在皮肤上。这地方是出了名的“光棍村”,二十七个适龄小伙,没一个娶上媳妇的,赵东东今年二十七,家里那间土坯房漏风又漏雨,白天他跟着村里人去镇上打零工,晚上回来就对着坡上的荒草发呆。那天镇上的收购商来收玉米,捏了把玉米粒又扔回去,说“一股子化肥味,城里没人要”,赵东东心里突然窜出个念头——这荒坡要是种上不用化肥的草,养上吃青草的牛,再种点本地的汉江黑米,会不会不一样?第二天他就扛着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往坡上走,土坡硬得像块铁,一锄头下去只留下个白印子,他咬着牙砸,手上很快磨出了血泡,后来血泡破了,布条缠了一层又一层,渗出来的血把布条染成了深褐色。村里人见了都笑,说“东东这娃是想钱想疯了,荒坡能种出金元宝?”只有李娟娟会在傍晚时分提着个布包过来,包里是两个热乎的白面馒头,还有一搪瓷缸凉白开。那时候李娟娟还是邻村中学的老师,周末回月亮湾看外婆,见赵东东在坡上折腾,就停下来跟他说话。“这草种下去,得等大半年才能长起来吧?”李娟娟蹲在他身边,看着他手里的牧草种子,眼神亮闪闪的。赵东东抬头看她,夕阳把她的脸照得暖烘烘的,他突然就红了脸,挠挠头说“嗯,要是长得好,就能养牛了,牛吃青草,肉肯定香”。李娟娟没再多说,只是从那以后,每个周末都会来送馒头,有时候还会帮他拔坡上的野草,她的手很细,拔草时被茅草划破了口子,赵东东赶紧从兜里摸出块创可贴给她贴上,指尖碰到她的手时,两个人都愣了一下。过了大半年,坡上的牧草真的长起来了,绿油油的一片,风一吹就翻起浪。 赵东东用攒下的零工钱买了两头小牛犊,每天天不亮就去坡上割草,中午把牛赶到江边喝水,汉江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石头,牛犊喝着水,尾巴甩来甩去。村里的小伙们开始凑过来看热闹,之前总跟着人打牌的二狗,蹲在牛棚外看了半天,说“东东,我跟你干呗,在家待着也是混日子”。赵东东笑着点头,“行啊,以后咱一起种草养牛,挣了钱,咱月亮湾也能娶上媳妇”。后来又有三个小伙加入进来,五个人一起把旁边的荒坡也开了,牧草种得越来越多,牛也从两头变成了二十头。到了年底,他们把养肥的牛拉到洋州城去卖,城里的餐馆老板尝了一口牛肉,当即就定了长期供货,说“这肉没化肥味,香得很”。那一次,他们每人分了五千块,二狗拿着钱,眼睛都红了,说“长这么大,第一次挣这么多钱”。第二年春天,赵东东在坡上种了几亩汉江黑米,这黑米是本地的老品种,颗粒饱满,煮出来的饭带着清香,就是产量低,没人愿意种。赵东东偏要试,不用化肥,也不用农药,每天背着粪桶去地里浇农家肥,李娟娟周末过来时,会帮他一起薅草,两个人在黑米地里弯着腰,说话的声音被风吹得飘很远。秋天收割时,黑米穗沉甸甸的,赵东东把黑米拿到洋州城的菜市场去卖,一个老太太买了一斤,回去煮了粥,第二天就带着邻居来买,说“这黑米比城里超市的香多了”。看着黑米这么受欢迎,赵东东又动了心思——要是开个公司,专门卖有机汉江黑米,再把牛肉也做成真空包装,会不会能带动更多人?他跟李娟娟商量,李娟娟当时已经考上了洋州城高中的老师,听了他的想法,当即就说“我支持你,我这里还有两万块积蓄,你拿去当本钱”。赵东东没要她的钱,自己找亲戚朋友凑了十万,在洋州城租了个旧厂房,注册了“汉江有机”的牌子,还雇了之前一起干活的十个小伙,让他们去周边的村子收无肥料的稻谷。收粮的时候不容易,很多农户不信“不用化肥的稻谷能卖高价”,赵东东就带着人挨家挨户地说,“只要你们不用化肥农药,我们比市场价高两成收,而且明年还来”。有次去下游的村子收粮,遇上连阴雨,农户家的稻谷堆在院子里,眼看就要发霉,赵东东带着人冒雨抢收,他自己淋得浑身湿透,晚上就发了高烧,农户看着他烧得通红的脸,说“东东,以后俺家的稻谷都给你留着”。慢慢的,愿意给他们供粮的农户越来越多,公司里的人也从十个变成了一百多个,大多是之前月亮湾和周边村子的小伙,很多人在这里挣了钱,都娶了媳妇,盖了新房,“光棍村”的名声渐渐没人提了。那天赵东东在仓库里看着堆得像小山的黑米,又看着旁边的牛肉,突然想到——用汉江水、黑米和没喂过饲料的牛肉,能不能酿出酒来?他说干就干,买了酿酒的设备,每天在厂里琢磨,第一次酿出来的酒又涩又苦,他没放弃,调整黑米的比例,用汉江水反复过滤,还把牛肉骨熬成汤加进去,试了二十多次,终于酿出了醇厚的酒,倒在杯子里,能闻到黑米的香和牛肉的鲜,他给这酒取名“汉黑醇”。“汉黑醇”一上市就卖得火,城里的酒楼和超市都来订货,公司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这时候李娟娟已经成了洋州城高中的校长,白天她要处理学校的事,给学生上课,跟老师谈话,晚上十点,她总会准时打开手机直播,镜头前摆着汉江黑米、汉黑醇和真空包装的牛肉干。刚开始直播时,没多少人看,李娟娟也不慌,坐在镜头前,慢慢讲赵东东在月亮湾开荒的故事,讲农户种稻谷时怎么顶着太阳浇农家肥,讲学校里那些家里穷、却爱读书的孩子。有次一个观众在评论区说“怕是噱头吧,哪有那么多有机食品”,李娟娟没生气,转身去拿了有机检测报告,又连线了种稻谷的张大爷,张大爷对着镜头说“俺种稻子不用化肥,东东给的价钱高,俺们都愿意种”,那天过后,直播间的人数越来越多,订单也跟着涨。赚了钱,赵东东和李娟娟没忘了当初帮过他们的人。月亮湾的王大爷,之前把自家的牛棚借给赵东东用,后来儿子出了车祸,腿不方便,赵东东不仅给王大爷家送了种子和牛犊,还在公司给王大爷的儿子找了个看仓库的活,每个月能挣三千多。之前帮赵东东开荒的李叔,家里盖房缺资金,赵东东主动借了五万,说“啥时候有钱啥时候还”。他们还捐了五十万给希望高中,建了个图书馆,买了两百多本课外书,李娟娟带着学生去图书馆时,孩子们摸着新书,眼睛亮得像星星。有年冬天,月亮湾下了场大雪,山路封了,村里的老人买不到药,赵东东带着公司的人,开着铲车铲雪,还拉了一车米面油和常用药,挨家挨户送,王大爷拉着赵东东的手说“东东,你真是个好孩子,没忘本”。赵东东笑着说“大爷,当初要是没有你们帮我,我也走不到今天”。李娟娟的直播还在继续,有时候晚上十点,她刚处理完学校的事,来不及吃饭就开播,镜头里能看到她眼角的疲惫,但一说起有机食品和希望高中的孩子,她的眼睛就会亮起来。有次一个老客户在直播间说“买你的东西,不光是因为好吃,还因为知道这钱能帮到孩子,值”,李娟娟当场就红了眼,说“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们会一直做有机食品,也会一直帮着孩子们”。那天的订单量比平时多了三倍,赚的钱他们又捐了二十万给希望高中,买了五十台电脑,让孩子们能学电脑课。赵东东的公司越做越大,在洋州城开了三家分店,还把“汉黑醇”卖到了隔壁省,但他还是经常回月亮湾,每次回去都会去看看那片曾经的荒坡,现在那里种满了黑米和牧草,风吹过,能闻到粮食的香气。村里的小伙们大多娶了媳妇,盖了新房,有的还在村里办了养殖场,跟着赵东东一起做有机农业。有次赵东东跟二狗坐在坡上抽烟,二狗说“东东,要是当初你没开荒,俺们现在还不知道在干啥呢,说不定还是光棍呢”,赵东东笑着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这好年华,赶上了好时候,就得好好干”。李娟娟在学校里办了“有机实践课”,每个月都会带学生去月亮湾的田里体验种黑米,让孩子们知道粮食是怎么长出来的,还鼓励学生们以后回农村创业,她说“农村不是穷地方,是有希望的地方,只要肯实干,就能干出一番事业”。有一年,洋州城评“十佳创业者”,赵东东当选了,领奖台上,他手里拿着奖杯,说“我能有今天,靠的是月亮湾的土,汉江水的甜,靠的是我媳妇李娟娟的支持,更靠的是所有种无肥料作物的农户,还有所有相信有机、相信希望的人,这奖杯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的”,台下的李娟娟笑着鼓掌,眼里闪着光。晚上直播时,李娟娟把奖杯拿到镜头前,跟观众分享这份喜悦,那天直播间里满是“恭喜”的评论,订单量又创新高。赵东东和李娟娟的日子过得很忙碌,却很充实。每天早上,赵东东会去公司看看生产情况,然后去乡下的粮田转转;李娟娟早上七点就去学校,晚上十点准时直播,直播结束后,两个人会坐在家里,喝杯“汉黑醇”,聊聊公司的事,聊聊学校的孩子。有天晚上,他们坐在汉江边,看着远处的灯火,江风吹过,带着黑米的香气,李娟娟靠在赵东东的肩膀上,说“还记得你当初在坡上开荒,我给你送馒头的时候吗?那时候我就觉得,你肯定能成”。赵东东握住她的手,她的手上有备课留下的茧子,还有直播时拿手机磨出来的印子,他轻声说“那时候我也没想到能走到今天,有你在,我才有底气”。远处的星星亮得很,像希望高中孩子们的眼睛,也像月亮湾坡上那些绿油油的牧草,充满了生机。赵东东知道,这如金似玉的好年华,还会继续在创业的路上,在帮扶的路上,开出更多更艳的花,而他和李娟娟,会一直走下去,带着月亮湾的希望,带着有机食品的香气,走向更远的地方。
赵东东第一次在笔记本上写下“为人类奉献”这五个字时,笔尖在泛黄的纸页上洇开了一小团墨,像他十五岁那年在县中操场看到的夕阳,浓烈得快要溢出来。那天是周一的升旗仪式,新任校长李娟娟站在司令台上,穿着洗得发白的藏青色西装,麦克风有些电流杂音,却没挡住她的声音钻进每个学生耳朵里:“同学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不是一句歌词,是你们走出校门后,能揣在口袋里的最实在的东西——它可能是帮老人扶一次自行车,是给陌生人指一次路,也可能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敢说一句‘我来试试’。”那时的赵东东正低头抠着校服袖口的线头,心里却忽然亮了一下,他想起老家后山那个只有一位老师的教学点,想起妹妹每天要走两小时山路去上课,想起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知识改变命运”时,粉笔灰落在皲裂的手背上。那天晚上,他在日记本最后一页画了个小小的山,山尖上站着一个人,旁边写着“赵东东,要去能帮到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