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8、春芽 ...

  •   春芽
      赵东东第一次见到李娟娟时,正扛着半扇刚宰好的牛肉往镇上去。深秋的山风卷着松针打在脸上,他敞着的粗布褂子被汗水浸出深浅不一的印子,脚下的石板路被磨得发亮,是山里人祖祖辈辈踩出来的痕迹。镇子口那棵老槐树下围了群人,隐约传来女人的声音,清亮得像山涧的泉水,他本不想凑热闹,可同行的邻居推了他一把:“是希望小学新来的李老师,正挨家挨户劝学呢。”
      赵东东停下脚,顺着人群的缝隙望过去。穿蓝布衬衫的姑娘正蹲在地上,耐心地跟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说话,手里攥着本卷了边的课本,发梢沾着草屑也不在意。阳光透过槐树叶落在她脸上,把她脸颊的绒毛都染成了金色。不知怎的,赵东东忽然觉得肩上的牛肉轻了些,直到邻居喊他“再不走肉该不新鲜了”,他才猛地回过神,脚步却不由自主地慢了半拍。
      那之后赵东东总往学校跑。有时借口给孩子们送新鲜的牛奶,有时说家里的牛棚漏了想找老师帮着写张求助信——他没念过几年书,写字歪歪扭扭的。李娟娟从不嫌他烦,每次都放下手里的教案,一笔一画地教他写名字,“赵”字的走之底要拖得舒展,“东东”两个字要写得匀称。她还会跟他讲山外的事,说城里的学校有明亮的教室,有能弹出声的钢琴,说山里的孩子不该一辈子困在这穷地方。
      赵东东听得认真,心里却在盘算别的事。他从十五岁就跟着爹养牛,爹走后他一个人把牛群从三头扩到了二十头,是山里数一数二的养牛好手。可他知道,光靠养牛赚的钱,撑不起李娟娟说的那些念想。那天送完牛奶,他站在学校破旧的土坯墙外,看着李娟娟在露天的院子里带着孩子们做操,北风把她的声音吹得发飘,突然就下了决心。
      他把牛群托付给亲戚,揣着攒下的两万块钱进了城。第一次见收购商时,他紧张得手心冒汗,对方嫌他的牛肉没有正规检疫证明,一口就拒了。赵东东没气馁,蹲在市场门口啃了三天馒头,终于等到一个愿意带他的老屠夫。他跟着学检疫流程,学冷链运输,学怎么跟餐馆打交道,夜里就睡在屠宰场的角落,把李娟娟写给他的信翻来覆去地看,信末那句“山里的孩子等着我们,你也要好好的”,成了他熬下去的底气。
      半年后赵东东回来时,不仅带回来了正规的屠宰检疫手续,还拉了一车崭新的课桌椅。李娟娟正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看到他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手里还拎着给她买的发卡,眼圈一下子红了。那天晚上,在昏黄的煤油灯下,赵东东把赚来的钱放在桌上:“娟娟,我想把牛场扩大,以后赚了钱,咱们把学校修得结实点。”李娟娟没说话,只是伸手握住了他满是老茧的手,指尖的温度烫得他心尖发颤。
      赵东东的养牛场越做越大。他引进了西门塔尔肉牛品种,建了标准化的牛舍,还请了县畜牧局的专家来指导。山里的年轻人见他赚了钱,都来跟着学养牛,他从不藏私,把自己摸索出的经验倾囊相授。李娟娟则把全部心思扑在教学上,她利用赵东东给的钱翻修了教室,又托人从城里买来图书和教具,原本冷清的希望小学渐渐热闹起来。
      有天李娟娟突然对赵东东说:“东东,我想把学校迁到城里去。”赵东东正在给牛添饲料,手里的草叉顿了顿:“城里?那得花不少钱吧。”李娟娟拿出一沓厚厚的申请材料,眼神亮得惊人:“我找教育局申请了,他们说只要能解决场地和资金,就能批。孩子们不能总待在山里,城里才有更好的教育资源。”赵东东看着她眼里的光,想起第一次见她时的样子,二话没说就点头:“行,你想干就干,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为了凑钱,赵东东把刚扩建的牛场抵押了出去,又找亲戚朋友借了一圈。那段时间他忙得脚不沾地,白天跑工地看校舍进度,晚上还要去牛场盯着接生小牛,累得倒头就睡。李娟娟也没闲着,一边给山里的孩子上课,一边跑教育局对接手续,常常一天只吃两顿饭。有次赵东东半夜起来喝水,看到她还在灯下整理学生档案,眼眶熬得通红,心疼得把她往怀里拉:“别熬坏了身子,钱不够我们再想办法。”李娟娟靠在他怀里,声音带着鼻音:“我想让孩子们早点搬进新学校,再苦都值。”
      历时一年半,希望小学终于在东城区落了成。开学那天,赵东东特意穿了件新衬衫,看着孩子们背着新书包走进明亮的教室,看着李娟娟站在国旗下讲话,嘴角的笑意就没停过。有家长拉着他的手道谢,说没想到山里的娃也能在城里上学,他挠挠头:“都是娟娟的功劳,我就是搭把手。”
      日子一天天过,李娟娟的教学能力越来越受认可。她从希望小学的校长,一步步升到了区里中学的教导主任,后来又被提拔为高中校长。赵东东的养牛场也度过了难关,不仅还清了欠款,还在城郊建了更大的养殖基地,成了市里小有名气的企业家。有人说李娟娟越来越出息,赵东东配不上她了,赵东东听了只是笑:“我媳妇有本事,我跟着沾光。”
      每天早上,赵东东还是习惯早起去牛场转一圈,回来时总会给李娟娟带一份她爱吃的豆浆油条。李娟娟再忙,也会抽出时间给赵东东熨烫好衬衫,晚上等他回来一起吃饭。偶尔两人闲下来,会开车回山里看看,老槐树下的旧校舍还在,只是早已长满了杂草,可他们总记得,就是在那里,他们的人生有了交集。
      三年前,市教育局筹建春芽中学,李娟娟被任命为校长。接到任命那天,她特意做了赵东东最爱吃的红烧肉,举起水杯:“东东,以后我更忙了,家里就拜托你了。”赵东东给她夹了块肉:“跟我还说这个,你放心干你的事,家里有我。”
      春芽中学是市里重点打造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从小学到初中一应俱全。开学前的教职工大会上,李娟娟坐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老师,想起了当年在山里教书的日子。散会后,她叫住了刚入职的刘姚姚:“刘老师,你之前在实验小学的教学经验很丰富,小学部就交给你负责了。”
      刘姚姚愣了一下,随即挺直了腰板:“李校长您放心,我一定把小学部管好!”李娟娟看着她眼里的光,像极了当年的自己,忍不住笑了:“别有压力,孩子们是咱们的希望,咱们一起把他们教好。”
      那天晚上,赵东东去学校接李娟娟下班。路灯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李娟娟挽着他的胳膊,絮絮叨叨地说着重任在肩,说刘姚姚很有干劲,说小学部的孩子们下周就要报到了。赵东东耐心地听着,时不时应一声“好”“你说得对”。走到校门口时,李娟娟突然停下脚,指着“春芽中学”四个鎏金大字:“东东,你看,咱们的希望都在这里呢。”
      赵东东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月光洒在字上,泛着温暖的光。他想起山里的老槐树,想起新建的校舍,想起孩子们的笑脸,又看了看身边的李娟娟,心里满得快要溢出来。他握紧她的手,声音温柔却坚定:“嗯,以后啊,咱们的日子,就像这春芽一样,节节高。”
      远处的养牛场传来几声牛哞,和学校里隐约的钢琴声交织在一起,成了这城市里最温暖的旋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