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9、夏日长行 ...

  •   夏日长行
      入伏后的第一个周末,赵东东刚从城郊的养殖基地回到家,就闻到了厨房飘来的绿豆汤香。李娟娟系着米白色的围裙从厨房走出来,手里还拿着汤勺,额角沾着细密的汗珠:“快洗手喝碗汤,刚熬好的,解解暑。”赵东东换鞋的动作顿了顿,看着妻子眼底难得的松弛——作为重点高中的校长,她全年几乎没有真正的空闲,就连寒暑假也要忙着筹备开学事宜、参加培训会议,这样闲适的模样倒是少见。
      他快步洗了手,接过青瓷碗咕咚咕咚喝了大半,冰凉的绿豆沙顺着喉咙滑下去,浑身的燥热瞬间散了大半。“今天怎么有空熬汤?不用去学校吗?”赵东东抹了把嘴,顺势坐在餐桌旁的藤椅上。李娟娟也盛了一碗,在他对面坐下,指尖轻轻敲了敲碗沿:“刚把下学期的师资调配方案敲定,暑假算是真正空下来了。对了,我有个想法,咱们出去走走吧?”
      赵东东愣了愣,以为自己听错了。他和李娟娟结婚十五年,从山里的希望小学到如今的重点高中,她的心思几乎全扑在教育上,他忙着把养牛场从三头牛发展成市里的龙头企业,两人别说全国旅游,就连城郊的景区都没去过几次。“出去走?那学校的事……”“都安排好了,副校长盯着呢,天塌不下来。”李娟娟打断他,眼里闪着期待的光,“这些年你忙着牛场,我忙着学校,总说等有空就歇歇,可哪次不是不了了之?这次我查了攻略,咱们从南到北走几个城市,感受下不同地方的生活,正好也放松放松。”
      赵东东看着她眼里的亮意,心里一软。这些年他不是没察觉,妻子总在深夜批改完教案后,对着手机里别人旅行的照片发呆,只是两人都被各自的事业绊着,始终没能成行。“行,你说去哪就去哪。”他立刻点头,“我明天就把牛场的事交给副总,让他盯着出栏和检疫的事。”李娟娟笑出了酒窝,伸手拍了下他的胳膊:“别急,我还想约上屈先生和王女士,再带上刘姚姚老师。”
      屈先生和王女士是他们的老熟人。屈先生是市文化馆的馆长,当年李娟娟筹建希望小学时,多亏他牵头捐了一大批图书和乐器;王女士是市中心医院的儿科医生,赵东东的牛场员工家孩子生病,总少不了她的帮忙,两家人私下里来往得极近。而刘姚姚是赵东东特意挖来的音乐老师,小姑娘刚从音乐学院毕业,钢琴弹得极好,去年赵东东赞助学校建音乐厅,就是刘姚姚全程跟进的,李娟娟常说这姑娘有灵气,跟年轻时的自己一样有冲劲。
      “带上他们热闹,屈馆长懂历史,能给咱们讲讲各地的典故;王医生心细,万一谁不舒服也有个照应;姚姚年轻,知道哪儿好玩好吃。”李娟娟细细数着,赵东东听得连连点头:“想得周到,我这就给屈馆长打电话说一声。”
      电话那头的屈先生一听这事,当即爽朗地答应了:“早就该出去转转了!我跟老王念叨好几次,说要跟你们聚聚,这下正好。”王女士接过电话,声音温和:“我把家里的常备药收拾一下,再跟科室调个班,随时能走。”刘姚姚接到李娟娟的电话时,正在给学生上暑期兴趣班,挂了电话立刻兴奋地在教室里转了个圈,惹得孩子们纷纷问她是不是要去玩。
      三天后,五人坐上了南下的高铁,第一站是苏州。刚出高铁站,湿润的风就裹着淡淡的桂花香扑面而来,比北方的燥热温柔了许多。屈先生背着他的相机,一进平江路就停不住脚:“你们看这粉墙黛瓦,还有这河上的乌篷船,都是典型的江南风貌,当年唐伯虎就在这一带住过。”王女士则拉着刘姚姚,对着路边的丝绸店啧啧称赞:“这苏绣的针法真细腻,比咱们那儿商场里的精致多了。”
      李娟娟挽着赵东东的胳膊,慢慢走在青石板路上。路过一家评弹馆时,里面传来软糯的琵琶声,她停下脚步往里望了望:“以前在书里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总觉得抽象,现在亲眼见了,才知道什么叫名不虚传。”赵东东笑着给她买了一支桂花糕:“你要是喜欢,咱们明年再来。”他看着妻子小口咬着糕点,眼里满是笑意——这些年他总觉得亏欠她,如今能陪她这样悠闲地散步,心里格外踏实。
      当晚几人住在临河的民宿里,刘姚姚兴奋地跑到阳台,对着河面唱起了《茉莉花》,清亮的歌声顺着河水飘远,引得隔壁民宿的游客也跟着合唱。屈先生举着相机拍个不停,嘴里念叨着“这画面太有感觉了”;王女士则在厨房帮民宿老板摘菜,跟老板学做松鼠鳜鱼;赵东东和李娟娟坐在窗边,看着外面的灯笼在水里晃出细碎的光影,偶尔低声说几句话,空气里满是惬意。
      第二站是厦门。刚下飞机,咸湿的海风就扑面而来。刘姚姚拉着李娟娟直奔鼓浪屿,对着路边的三角梅拍个不停:“李校长你看,这花颜色真艳,比咱们学校种的月季好看多了!”屈先生则在菽庄花园给大家讲钢琴博物馆的典故:“这里藏着一百多架古钢琴,都是爱国华侨捐的,每一架都有故事。”
      赵东东对海边的渔船很感兴趣,拉着当地的渔民聊起了养殖技术。渔民听说他是搞肉牛养殖的,立刻来了兴致,跟他分享起海带养殖的经验:“搞养殖都得靠天吃饭,但只要摸透了规律,就能少走弯路。”赵东东听得认真,还掏出手机记下了渔民的联系方式:“以后有机会请你去我们牛场指导指导。”李娟娟站在不远处看着他,眼里满是骄傲——不管到哪,他总改不了这份务实的性子。
      傍晚几人去了曾厝垵,刘姚姚买了一堆特色小吃,分给大家尝鲜:“这个沙茶面味道好特别,还有这个土笋冻,□□弹弹的。”王女士则细心地给每个人递上纸巾:“慢点吃,别噎着,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少吃点凉的。”屈先生举着相机拍日落,夕阳把海面染成了金红色,李娟娟靠在赵东东肩上,看着远处归航的渔船,轻声说:“要是每天都能这样就好了。”赵东东握紧她的手:“等忙完这阵子,咱们再出来。”
      第三站是重庆。刚出火车站,滚滚的热浪就裹着火锅的香气扑面而来。刘姚姚看着高低错落的楼房,惊叹得张大了嘴:“这里的路也太神奇了吧,明明在一楼,出去就是马路,再往上走还是马路!”屈先生笑着解释:“重庆是山城,依山而建,所以才有‘3D魔幻城市’的说法,当年抗战时期,这里可是陪都。”
      李娟娟最感兴趣的是当地的教育特色,特意约了重庆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见面。两人聊了一上午,从课程设置到师资培养,李娟娟记了满满一本笔记。赵东东则跟着屈先生和王女士去了磁器口,看着路边的手工酸辣粉制作过程,忍不住买了一碗:“这味道够劲,比咱们那儿的好吃。”王女士则在药店买了些祛湿的草药:“重庆湿气重,回去给大家煮点茶喝。”
      晚上几人去吃了正宗的重庆火锅,红油油的锅底咕嘟咕嘟冒着泡,刘姚姚辣得直冒汗,却停不下筷子:“太好吃了!我回去一定要学做火锅。”李娟娟也难得放开了吃,一边擦汗一边说:“这家的毛肚真新鲜,七上八下正好。”赵东东给她夹了块肥牛:“慢点吃,不够再点,别辣着。”屈先生和王女士看着他们俩,相视而笑——这对夫妻,不管在哪都透着股默契。
      第四站是西安。站在兵马俑坑前,几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屈先生拿着相机拍个不停,嘴里不停念叨:“太壮观了!两千多年前的工匠手艺真是绝了,每个兵马俑的表情都不一样。”刘姚姚则拉着李娟娟,小声问:“李校长,这些兵马俑当年是怎么被发现的呀?”李娟娟耐心地给她讲着发现过程,眼里满是对历史的敬畏。
      赵东东对秦始皇陵的布局很感兴趣,跟着导游听得格外认真。路过一家卖蓝田玉的店铺时,他进去挑了半天,给李娟娟买了一支玉镯:“这玉温润,配你正好。”李娟娟接过玉镯戴上,指尖轻轻摩挲着:“太贵了,下次别买这么贵的东西。”赵东东笑着帮她把玉镯捋正:“你喜欢就好。”
      王女士则在回民街给家里的孩子买了些特色点心,一边挑一边说:“这里的甑糕真不错,软糯香甜,孩子肯定喜欢。”刘姚姚跟着她后面,手里也拎了不少零食:“这个肉夹馍太好吃了,我要带点回去给同事尝尝。”当晚几人住在古城墙附近的民宿,夜里赵东东和李娟娟沿着城墙散步,月光洒在城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李娟娟轻声说:“站在这里,好像能摸到历史的温度。”赵东东握紧她的手:“以后咱们带孩子来,让他们也感受感受。”
      最后一站是北京。作为此行的终点,几人都带着满满的期待。刘姚姚最想去天安门看升国旗,特意定了凌晨四点的闹钟。天还没亮,五人就赶到了天安门广场,看着国旗护卫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来,刘姚姚激动得热泪盈眶,跟着大家一起唱国歌。李娟娟也挺直了腰板,眼里满是庄重——她教过无数遍《国旗国旗真美丽》,可亲眼看着国旗升起,还是忍不住心潮澎湃。
      白天几人去了故宫,屈先生当起了临时导游,给大家讲着故宫的典故:“这太和殿的金砖可不是金子做的,是苏州特有的泥土烧制的,敲起来像金属的声音。”王女士则细心地提醒大家:“别靠太近栏杆,人多注意安全。”赵东东牵着李娟娟的手,走在红墙黄瓦之间,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游客,轻声说:“以前总在电视里看故宫,亲眼见了才知道有多气派。”
      下午李娟娟特意去了北京四中,跟那里的音乐老师交流教学经验。刘姚姚跟在她身边,认真地记着笔记,时不时提问,眼里满是求知欲。赵东东则和屈先生、王女士去了颐和园,坐在昆明湖边的长椅上,看着远处的万寿山,屈先生感叹道:“这趟旅行真是值了,不仅看了风景,还长了见识。”王女士笑着点头:“是啊,好久没这么放松过了。”
      临走前的晚上,几人在胡同里的一家小酒馆吃饭。刘姚姚弹起了吉他,唱起了《后来》,温柔的歌声在小酒馆里回荡。屈先生举着酒杯:“这趟旅行太圆满了,下次咱们再去西北,看看沙漠和草原。”王女士笑着附和:“好啊,我提前查查西北的注意事项。”李娟娟靠在赵东东肩上,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眼里满是笑意。赵东东给她夹了块酱牛肉:“累不累?回去好好歇歇。”李娟娟摇摇头,轻声说:“不累,跟你在一起,去哪都不累。”
      回程的高铁上,刘姚姚靠在窗边,看着窗外飞逝的风景,手里翻着一路拍的照片:“李校长,赵大哥,下次旅行咱们什么时候再出发呀?”李娟娟笑着看了眼赵东东,赵东东立刻接话:“等寒假,咱们去哈尔滨看冰雕!”屈先生和王女士相视一笑,车厢里满是欢声笑语。
      李娟娟轻轻靠在赵东东肩上,闭上眼睛。从江南的烟雨到海边的浪花,从山城的火锅到古城的城墙,这趟旅行不仅让她看到了不同城市的风景,更让她感受到了生活的本真。她想起这些年的奔波,想起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想起身边这个始终支持她的男人,嘴角忍不住向上扬起。或许生活就是这样,有事业的坚守,有爱人的陪伴,有朋友的欢笑,才算是真正的圆满。
      高铁平稳地向前行驶,载着满满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奔向那个属于他们的、温暖的家。
      飞机降落在三亚凤凰机场时,湿热的海风裹着椰子香扑面而来,李娟娟摘下墨镜,看着身边正忙着取行李箱的赵东东,忍不住笑:“终于不用再盯着教职工群里的未读消息了。”赵东东把她的粉色行李箱拉到身边,指尖蹭过她被风吹乱的鬓发:“这半个月你的身份只有一个,就是我赵东东的旅游搭子。”
      两人在亚龙湾的沙滩上赤脚散步时,海浪一次次漫过脚踝,李娟娟忽然停下脚步:“以前总觉得管理一所高中就像在拧紧无数个螺丝钉,每个环节都不能松,这次走了杭州、成都再到这儿,倒觉得教育有时候该像这海,给学生多些舒展的空间。”赵东东弯腰捡起一枚贝壳递给她,声音里带着笑意:“你啊,走到哪儿都想着学校,不过你说的对,就像咱们在成都逛宽窄巷子,那些老院子能留住人,靠的不是规整的砖墙,是藏在角落里的竹椅和飘着香的盖碗茶,教育大概也需要这些‘烟火气’。”
      后来在西安的古城墙上,两人租了辆双人自行车,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李娟娟踩着踏板感慨:“看着这城墙就想起学校里那些孩子,有的像青砖一样踏实,有的像城角的铃铛一样活泼,以前总想着把他们都打磨成一个样子,现在才觉得,让他们守住自己的特质,才能拼成更鲜活的图景。”赵东东腾出一只手握住她的腰,轻声接话:“就像咱们这趟旅行,要是只看攻略打卡,哪能尝到巷子里那家地道的肉夹馍,教育不也得抛开那些‘标准答案’,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
      返程的高铁上,李娟娟靠在赵东东肩头翻看手机里的照片,从杭州西湖的荷花到西安兵马俑的阵列,每一张里两人都笑得眉眼弯弯,她指尖划过一张在成都茶馆拍的合照:“回去开学,我想在学校搞个‘旅行故事分享会’,让孩子们也说说自己眼里的世界,说不定比我们讲多少大道理都有用。”赵东东低头在她发顶印下一个轻吻,声音温柔又坚定:“我支持你,不过下次放假,咱们得去更远的地方,让你再多攒点‘教育灵感’。”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