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光棍村的板栗 ...
-
一场春雨后,村口的土路变成了镜子。推土机的铁履带碾过泥,老槐树下,光棍二槐叼着烟,眯眼看着这从未有过的热闹。
“这路一通,电也就来了。”村长老王拍着他的肩。
当晚,村里第一次亮起了一排排路灯。寡妇桂花站在自家门口,手里那盏旧煤油灯忽然显得多余。
第二天,电力公司的车嗡嗡进村。电工小李爬上电线杆,二槐在下面递工具。小李笑着说:"叔,以后您家也能用上电饭煲,再也不用挑水做饭了。"
日子像被悄悄拧快了。路通了,货车能开到晒场,孩子们上学不再泥一脚水一脚。
电来了,磨面机不再靠人力,村里的小作坊也红火起来。光棍们的背不驼了,寡妇们的肩膀也不再酸痛。
桂花用政府补贴的钱,办起了小养鸡场。二槐学会了用手机看行情,还帮她在网上卖鸡蛋。
一天,村里的微信群响个不停——县里的超市要和他们签长期供货合同。
晚上,二槐提着一袋热乎乎的馒头来到桂花家。屋里,电饭煲“滴”的一声跳成保温。
“尝尝,”二槐有些局促,“新锅蒸的,软。”
桂花笑了:“以后啊,日子都得是软的。” 窗外,路灯下的新柏油路像一条安静的河,延伸向看不见的远方。
我是在一阵冷雨里,被人喊出家门的。
雨把巷子冲得发亮,河水像一条咆哮的黑兽。我赶到时,只看见敏敏那件蓝色的外套,被水流打了个旋,沉了下去。
“他跳下去了。”有人哑着嗓子说。
那一刻,我觉得世界被抽空了,只剩下心脏在胸腔里疯狂地撞墙,每一下都像刀子。
后来,我常想,如果那天没有那么多的算计和争吵,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
我们本来是打算结婚的。两家坐在一起,讨论彩礼和嫁妆。母亲的态度很强硬:"我们养这么大不容易,该有的礼数不能少。"
敏敏低着头,说家里确实拿不出那么多。他的父亲病了多年,积蓄早已耗尽。
我夹在中间,像被两股力量撕扯。
“你要是爱我,就别为难我。”敏敏红着眼说。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这是规矩。”我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坚定。
空气里弥漫着火药味。最后,敏敏站起来,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我再去想办法。”
他转身离开,门在他身后轻轻合上,像一声判决。
那之后的几天,敏敏像人间蒸发了一样。电话不接,消息不回。
直到那个雨夜,他站在我家门口,浑身湿透,眼里布满血丝。
“娟娟,”他说,“我真的尽力了。”
我看着他,心里一紧,想说"算了,我们再想别的办法",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你再去和你妈商量一下,我们这边也再做做工作。"
他苦笑了一下,转身消失在雨幕里。
再后来,就是河边的那一幕。
葬礼那天,他母亲没有看我,只是把那件被河水泡得发白的外套放在灵前。
我跪倒在地上,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我想告诉他,我后悔了,我什么都不要了,我们只要在一起就好。可灵前的蜡烛只跳了两下,就熄灭了。
时间像一条缓慢的河,带着伤痛,日复一日地流。
我开始学着在没有他的世界里活下去。我把房间里他留下的东西一件件收起来,却始终没有勇气打开那个写着我名字的布袋。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打开了它。里面是一枚廉价的戒指,和一张被水浸过的纸条。
娟娟,对不起。我真的尽力了。彩礼我凑不齐,但我对你的心是真的。如果有来生,我们再做夫妻,那时候,我一定把所有的都给你。
我抱着那枚冰凉的戒指,哭到失声。
我后来才明白,真正的彩礼,不是一个数字,不是一张清单,而是两个年轻人愿意为彼此付出的勇气和担当。
我们把它变成了一场交易,最终把爱逼上了绝路。
如果可以重来,我会在那天拉住他,告诉他:我们不要彩礼了,我们只要在一起。可人生没有如果。
失去敏敏后,娟娟用了整整一年才从悲伤中走出。她卖掉了城里的手机店,带着所有积蓄回到了村里。
她没有逃避,而是选择直面过去,用行动去弥补。她把敏敏留下的那枚廉价戒指戴在脖子上,提醒自己,真正的彩礼是两个人的担当。
娟娟首先在村委会做起了志愿者,帮着登记信息、对接电商。她发现村里有很多好东西,却卖不出去。于是,她联系了县里的电商平台,帮大家把土特产挂到了网上。
她还用自己的钱,和东东等人一起,修了村里的文化广场,给孩子们买了书,建了一个小小的图书室。她想让村里的人知道,生活可以不止于眼前的艰难。
在修路和建广场的日子里,她和回来的屈家老二走得很近。他晒黑了,也更沉稳了。他会在她累的时候递上一杯热茶,在她情绪低落时默默陪在身边。
他们一起去城里谈供货,一起在雨夜里把晒场上的稻谷收起来。两颗受过伤的心,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慢慢靠近。
春天,桃花又开了。广场上,孩子们在看书,老人们在晒太阳,牛群在新修的路边悠闲地吃草。
一天傍晚,屈家老二在老槐树下,递给娟娟一个小盒子。里面是一枚新的戒指,和一张纸条:“娟,我没有很多钱,但我愿意用一辈子的担当,做你的彩礼。”
娟娟笑着流泪,点了点头。
他们的婚礼很简单,没有昂贵的彩礼,只有亲友的祝福和孩子们的笑声。娟娟说:“我们不收彩礼,也不办酒席,把钱用来给村里修一条水渠吧。”
婚礼那天,全村人都来帮忙。水渠开工了,水顺着新修的沟渠流进了干渴的田地。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路灯亮了,路修平了,电商平台上“光棍村”的土特产越来越受欢迎。
更多的年轻人回来了,他们带回了新的想法和技术。东东的“东溪牧业”越做越大,桂花的养鸡场也扩了规模。
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分红。曾经让人绝望的“光棍村”,慢慢变成了一个有希望的地方。
有一天,娟娟在河边种下了一棵桃树。她轻声说:“敏敏,谢谢你。我们终于学会了,爱不是交易,而是一起努力把日子过好。”
风从山那头吹来,桃花轻轻落下。她知道,这一次,他们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敏敏离开后,娟娟的世界只剩下两样东西:白天的眼泪,和夜里的噩梦。
她的眼泪无处不在,像一首悲伤的歌,湿透了枕头,也湿透了回忆。
梦里,她总是在寻找。车站、雨巷、学校的走廊,敏敏的身影一闪而过,却总也抓不住。她拼命呼喊,声音却像被厚厚的棉花堵住。
直到一个雷雨夜,她终于追上了敏敏。
“你为什么不回头?”娟娟哭着问。
敏敏却温柔地说:"我一直在这儿,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你看,我给你留了东西。"
她醒来后,立刻冲到书架,找到了那本被忽略的书。书页里夹着一张车票和一封信。
信里,敏敏写下了对她的祝福:“别为我把自己关起来。我会化作你身边的风、清晨的光,陪你继续走下去。答应我,好好吃饭,按时睡觉,不要让眼泪替你过日子。”
那一刻,娟娟明白了,敏敏并没有离开,她只是学会了用新的方式陪伴。
从那以后,她开始按时吃饭,尝试跑步,在阳台上种下花。每当想念来袭,她会对着风说一声:“我很好。”
她终于明白,爱不是把人留住,而是带着对方的希望,好好活下去。
贤娃的丈夫出车祸后,她一个人撑起了家。每天天不亮,她就下地干活,靠几亩薄田养活自己和女儿春芽。
女儿春芽想考城里的中学,渴望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贤娃虽然支持,但面对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常常在夜里偷偷抹泪。
同村的养牛户东东,一直默默关心着她们。当他得知春芽考上了城里的学校,却凑不齐学费时,他没有丝毫犹豫,拿出了自己准备用来扩大牛群的全部积蓄,塞到了贤娃手里。
“牛可以慢慢养,娃的机会不能等。”东东说。
春芽进城后,努力适应新环境。贤娃也在东东的帮助下,种上了高产玉米,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一年后,春芽回家过年,看到妈妈脸上久违的笑容,也看到了院子里新添的两头小牛。
“牛是借你的光回来的。”东东笑着说。
春芽看着眼前的一切,明白了,原来妈妈的坚韧和东东的善良,已经为她铺就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入夏的风带着青草味,东东和弟弟阿海站在坡脚,望着那片荒坡。
“就从这儿开始吧。”东东说,“种上牛草、猪草,把牛群扩起来。”
阿海握紧镰刀:“好,干!”
开荒并不浪漫。
他们先用火烧掉荆棘,再把石头一块块捡走。手上磨出了厚茧,汗水浸湿了衣衫。
休息时,弟弟问:“哥,我们真能把这片荒坡变成草地吗?”
东东看着远处的牛群,坚定地说:“能。只要我们肯学、肯做。”
为了成功,他们请教了村里的老支书,还去镇里参加了农技培训。
他们学会了如何保持水土,如何根据土壤选择合适的草种,还学会了用手机记录和分析养殖数据。
回到家,他们把学到的知识一一应用到实践中,搭起了简易的滴灌系统。
日子一天天过去,荒坡上终于冒出了一片片绿芽。
牛群吃得膘肥体壮,小猪也长得圆润可爱。他们的辛勤付出,开始有了回报。
弟弟笑着说:“哥,我们的牛,真的可以扩群了。”
东东点点头:“这只是开始。”
秋天,他们迎来了丰收。牛犊健壮,猪仔活泼,草垛整齐。
弟弟问:“哥,你说我们的草,会不会香到镇上去?”
东东笑了:“会的,我们会把这片坡,变成大家都知道的好草坡。”
夜色中,兄弟俩规划着未来。
他们想再买几头小牛,再开一小片荒地,再修一条更稳的路。
星光下,他们的笑声回荡在山坡上,那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对汗水的最好回应。
东魁蹲在村口的榆树下,望着空空的猪舍,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把这百十来头母猪的事办成。
这个想法源于他在县农广校的学习,他相信科学养猪能让全家脱贫。但五万元的启动资金,像一座大山横在他面前。
机会来了,村里来了精准扶贫小额信贷的政策。东魁立刻写了申请,还准备了详细的预算和市场分析。
在村民大会上,他的申请引发了激烈讨论。有人质疑风险,也有人担心他经验不足。东魁没有退缩,他用在农广校学到的知识,逐一回答了大家的问题,展示了自己的准备和担当。
他的诚意和准备打动了村支书。
几天后,好消息传来,贷款批了下来。东魁立刻忙了起来,改造猪舍、购买母猪、安装设备,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一批小猪出生的那晚,东魁守在猪舍,听着小猪的叫声,心中充满了喜悦。他知道,自己的好日子,终于有了盼头。
一年后,东魁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只要有想法、肯实干,就一定能改变命运。
光棍村的晒场上,新竖起一块牌子——“魁丰饲料”。开厂的是东魁,一个从城里回来的年轻人。
他的饲料有个响亮的口号:“科学喂养,一月三斤,两月十斤!”村里的老光棍们将信将疑地试了试,没想到,猪仔真的像吹气球一样长了起来。
养猪的人笑了,东魁的生意也火了。他顺势成立了合作社,还在村口挂起了横幅:“科学喂养,发家致富。”
然而,老兽医老何却泼了盆冷水:“长得快,不一定就好。”他提醒东魁,饲料里的成分得讲清楚。
几个月后,第一批猪出栏,称重时大家笑得合不拢嘴。可没过几天,屠宰场传来噩耗:猪肉抗生素超标,全部退货!
这一棒把所有人都打懵了。东魁没有逃避,他立刻停产,召回所有饲料,承担了全部损失。他还请来检测员,查出问题出在一批来路不明的“蛋白浓缩粉”上。
痛定思痛,东魁把“科学喂养”的牌子摘了,换上了“良心喂养”。他重新制定标准:只用可追溯原料,每周公开检测报告,邀请老何全程监督。
虽然猪长得没有以前快了,但肉质紧实,味道更香了。合作社的订单也回来了,还打出了新品牌——“光棍村土猪”。
这一年,村里的光棍们不仅赚到了钱,还吸引了不少外村姑娘的目光。光棍村,渐渐不再“光”了。
而东魁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长得快,不如走得稳;走得稳,才能走得远。
光棍村的夜里,娟娟架起手机,开了第一场直播。她把镜头对准了村民们的特产:老油坊的香油、手工挂面,还有东魁合作社的“豆包土猪”。
“大家好,我是娟娟,来自光棍村。今天不卖惨,只卖好东西。”
没想到,第一个爆单的是东魁的小猪仔。一位广西的大哥直接拍下了二十头。第二天,东魁就带着村民们,把健康活泼的小猪仔打包发走。
娟娟的直播火了,订单越来越多。她没有忘记初心,坚持亲自把关每一样产品的质量,还坚持实地直播,让粉丝们看到最真实的生产过程。
她把直播间变成了一个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窗口,不仅卖掉了产品,也让村里的光棍们重拾了自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光棍村,因为一个女孩的手机镜头,正悄悄地改变着。
一场秋雨,把村口那棵老槐树洗得发亮。娟娟踩着湿漉漉的石板路,看见晒场上铺满了金黄的板栗,像一地小月亮。
光棍村,名字不好听,可这里的板栗又大又甜。只是路远,销路一直是难题。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今年不能再让栗子烂在手里了。”娟娟心想。
她用手机拍了个短视频:阳光下裂开的板栗,露出金黄的果肉,配上清脆的声响。视频火了,订单从屏幕里“叮咚”地跳出来。
可现实很快泼了冷水。要发货,得先收栗子、买包装、租冷库,这都需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