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9、山坳里的新盘算 ...

  •   山坳里的新盘算
      屈二怀把最后一块砖垒在墙头上,抹了把脸上混着水泥灰的汗,望着半天没动静的工地入口,心里泛起一阵空落。这两年建筑活越来越少,从去年冬天到现在,他跟着的工程队就没开过几个整月的工,担砖、提沙这些力气活干得断断续续,手里攒下的钱连给老家的母亲抓药都快不够了。收了工具往工棚走时,他脑子里反复盘算着改行的事,可除了搬砖弄瓦,他实在想不出自己还能干点啥。
      傍晚收工,屈二怀绕路去了光棍村的村口,赵东魁的小型养猪厂就在那儿。几间矮棚里养着二十多头猪,哼哼唧唧的声音隔着老远就能听见。赵东魁正蹲在猪圈边拌饲料,看见他来,直起腰挥了挥手:“二怀?今天咋有空过来?”屈二怀蹲在他旁边,看着猪崽抢食的样子,开门见山道:“东魁,我想跟你商量点事。这建筑活实在没法干了,我想改行,寻思着你这养猪厂能不能扩展扩展?”
      赵东魁愣了愣,手里的拌料棍停在半空:“扩展?我也想过,可资金、场地都不够。”“我手里有几万块积蓄,再找亲戚凑点,场地咱可以往村后的山坡上弄,那儿空地多。”屈二怀眼里亮起来,把心里盘算好的念头一股脑说出来,“咱计划养四五百头,山坡上种草、种玉米,全喂粗粮和青草,养土猪。现在城里人就认这个,土猪肉香还健康,肯定好卖。”赵东魁眼睛也慢慢亮了,搓着手琢磨:“四五百头?这规模可不小,不过你说的对,土猪确实抢手。行,我看这事儿能成!”两人越聊越投机,从场地规划到饲料储备,再到销路对接,一直聊到太阳落山才各自回家。
      接下来几天,屈二怀和赵东魁天天往村后山坡跑,丈量土地、规划猪圈布局,还要联系种子和建材。屈二怀有建筑经验,负责设计猪圈的结构,怎么搭棚更通风、怎么建粪池更方便,他都想得明明白白;赵东魁懂养猪技术,琢磨着怎么分区饲养、怎么调配饲料才能让猪长得好又保持土猪的口感。两人分工明确,干劲十足,山坡上渐渐有了忙碌的身影。
      这天中午,屈二怀从镇上买完建材回来,远远看见赵东魁的哥哥赵东东蹲在养猪厂门口,身边围着自己那三个傻兄弟。屈二怀的三个兄弟从小智力就不太好,跟着他过日子,平时就在村里帮着干点简单的活。只见赵东东手里拿着几个白面馒头和一包咸菜,正一个个分给三个兄弟,嘴里还念叨着:“慢点吃,不够还有,别噎着。”
      三个兄弟接过馒头,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脸上沾着馒头屑也不在意。屈二怀走过去,不好意思地说:“东东哥,又麻烦你了。”赵东东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看你说的,都是乡里乡亲,你和东魁忙着办大事,这三个兄弟我照看照看不算啥。他们跟着你也不容易,吃点东西算什么。”屈二怀心里暖烘烘的,这阵子他和赵东魁天天忙得脚不沾家,确实没怎么顾上三个兄弟,多亏了赵东东时常过来给他们送点吃的。
      自从决定扩展养猪厂,屈二怀就把全部心思都扑在了上面。他拿出所有积蓄,又找亲戚借了些钱,凑够了启动资金。赵东魁则把自己原有的二十多头猪都迁到了山坡上的临时棚里,还托人从外地引进了一批优质土猪种苗。两人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先是开垦荒地种玉米和牧草,地里的石头一块一块捡出去,翻土、播种、浇水,每一样都亲力亲为。中午就在山坡上啃点干粮,下午接着搭猪圈,和水泥、钉木板,屈二怀的建筑手艺派上了大用场,猪圈搭得又结实又合理。
      赵东东知道他们忙,除了照看屈二怀的三个兄弟,有时还会拎着饭菜上山给他们送过去。这天他送来刚蒸好的包子和小米粥,看着山坡上初具规模的猪圈和已经种上的庄稼,笑着说:“你们俩还真能干,这才半个月,就弄出模样了。”屈二怀咬着包子,含糊地说:“多亏了东魁懂技术,不然我一个人也搞不定。”赵东魁接过粥,对赵东东说:“哥,等咱们的猪出栏了,先给你留一头最肥的。”赵东东摆了摆手:“我可不要,你们好好干,把这养猪厂办起来,比啥都强。”
      可创业哪能一帆风顺,没过多久,他们就遇到了麻烦。引进的一批猪崽突然开始拉肚子,赵东魁急得团团转,试了好几种方法都不管用。屈二怀也慌了,要是猪崽出了问题,前期的投入就全打了水漂。两人连夜商量,决定第二天一早就去县里找兽医。天刚亮,他们就揣着钱往县城赶,找了好几个兽医,终于请到一位有经验的老兽医跟着回了山坡。
      老兽医检查后说,是因为猪圈刚搭好太潮湿,加上饲料调配不当才导致猪崽腹泻,开了些药,又教了他们调配饲料和防潮的方法。两人按照兽医说的做,每天轮流守在猪圈里,给猪崽喂药、清理粪便、开窗通风。赵东东知道后,也每天过来帮忙,帮着清理猪圈,还给他们做些热饭补身子。经过几天的照料,猪崽们终于不再拉肚子,又恢复了活泼的样子,屈二怀和赵东魁这才松了口气。
      解决了猪崽的问题,两人更有干劲了。山坡上的玉米和牧草长得郁郁葱葱,正好可以作为猪的饲料。他们每天割草、粉碎玉米,按照比例调配饲料,土猪吃着天然的食物,长得越来越壮实。屈二怀的三个兄弟在赵东东的照看下车祸,也能帮着干点简单的活,比如捡地里的杂草、给猪添点水,虽然干得不熟练,但也能帮上一点忙。
      日子一天天过去,猪圈里的猪越来越壮,眼看就要到出栏的时候了。屈二怀和赵东魁开始联系销路,他们先把猪的照片和喂养情况发到网上,又联系了城里的几家餐馆和农贸市场。没想到消息一放出去,就有不少人感兴趣,好几家餐馆都主动联系他们,定下了供货协议。
      出栏那天,山坡上热闹起来,雇来的村民忙着抓猪、称重、装车。赵东东也过来帮忙,指挥着大家有序干活。屈二怀看着一车车猪被运走,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终于不用再靠担砖提沙过日子了,这山坳里的养猪厂,真的成了他新的希望。赵东魁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你看,咱们当初的决定没错吧!以后咱们再扩大规模,把光棍村的土猪肉做成品牌。”
      晚上,三人坐在山坡上的石头上,看着满天繁星,手里拿着啤酒。屈二怀举起瓶子,对赵东魁和赵东东说:“这多亏了你们俩,东魁,要不是你愿意和我一起干,我也没勇气改行;东东哥,谢谢你一直帮着我们,还照看我那三个兄弟。”赵东魁碰了碰他的瓶子:“咱是兄弟,说这些就见外了。”赵东东也笑着说:“都是应该的,以后日子越来越好,比啥都强。”
      夜风拂过山坡,带来玉米和牧草的清香。屈二怀看着眼前的养猪厂,心里充满了干劲。他知道,虽然现在只是刚开始,但只要他和赵东魁好好干,有赵东东在一旁帮忙,这山坳里的事业一定会越来越红火,他和三个兄弟的日子,也会越来越有盼头。
      窗外的蝉鸣聒噪得让人烦躁,破旧的教室里,木质课桌坑坑洼洼,阳光透过被风掀起一角的窗帘,在黑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讲台上的人拿着粉笔用力写下“知识改变命运”几个字,粉笔灰簌簌落下,落在前排人的肩头。台下的人大多昏昏欲睡,有人偷偷用课本挡着看漫画,有人趴在桌上打盹,只有角落里的一个身影坐得笔直,眼睛紧紧盯着黑板上的字,仿佛要把那些笔画刻进骨子里。他知道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身后是低矮潮湿的小屋,是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是邻居们带着同情又略带轻视的目光,那些目光像针一样扎在心上,提醒着他如果不走出这里,未来只会重复父辈的生活。讲台上的人还在说着什么,大概是些“少小须勤学”的道理,说隔壁村谁靠着读书考上了大学,如今在城里站稳了脚跟,说发家致富从来不是靠投机取巧,而是靠真才实学。那些话落在别人耳朵里或许是老生常谈,但在他心里却像是点燃了一把火,照亮了原本迷茫的前路。
      从那天起,他成了教室里最刻苦的人。天不亮就起床,借着微弱的煤油灯背书,晚上放学后先帮家里干完农活,再在月光下做题。村里的孩子嘲笑他傻,说读书有什么用,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还能帮家里减轻负担。他不反驳,只是把那些嘲讽咽进肚子里,变成更努力的动力。他知道,那些人只看到了眼前的一点利益,却看不到长远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里没有“知识能改变处境”的概念,观念里只有“挣钱要趁早”的短视,这样的思想和观念,注定会让他们困在这片土地上。而他不想这样,他要通过学习积累知识,让自己的思想更开阔,让自己的观念更长远,用这些来指引自己的人生方向。
      初中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这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开始羡慕,也有人依旧不以为然,说高中三年花钱更多,不如早点挣钱娶媳妇。他没有动摇,带着父母东拼西凑的学费,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进了县城的高中。县城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鲜,也让他感到自卑。身边的同学穿着光鲜,谈论着他从未接触过的事物,而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连一台属于自己的复习资料都没有。但他没有被这种差距打垮,反而更加努力。别人在宿舍里聊天玩耍时,他在教室里刷题;别人周末出去逛街时,他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他抓紧一切时间吸收知识,因为他明白,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让自己的思想更有深度,才能形成正确的观念,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
      高中三年,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最终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学了热门的计算机专业。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父母激动得热泪盈眶,村里的人也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纷纷上门道贺,说他有出息,将来肯定能发家致富。走进大学校园,他才发现自己的视野有多狭窄。这里人才济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想法。他没有退缩,而是主动向别人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他知道,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他的思想不断成熟,观念也逐渐清晰,他不再仅仅想着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还想着用自己的知识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大学毕业后,他拒绝了几家待遇优厚的企业的邀请,和几个同学一起创业。创业初期异常艰难,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没有经验,很多时候都面临着失败的风险。身边的人都劝他放弃,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没有。他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市场形势,制定发展策略,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知识储备不断丰富,思想也更加敏锐,观念也更加前沿。他明白,创业不是靠一腔热血,而是靠知识和智慧,靠正确的思想和观念指引。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公司逐渐走上正轨,规模不断扩大,他也实现了发家致富的梦想。
      如今,他已经成为了行业内的知名人士,但他从未忘记当初“少小须勤学”的道理,也始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他经常回到家乡,资助那些和他当年一样渴望读书却家境贫寒的孩子,给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他说,知识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观念,观念导航人生。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思想就会狭隘,观念就会落后,人生就会失去方向;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才能让思想更开阔,观念更正确,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实现自己的价值,过上想要的生活。那些受到他资助的孩子,也把他的话记在心里,像他当年一样刻苦学习,努力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机会和挑战并存,而知识就是把握机会、应对挑战的关键。少小之时,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只有抓住这个机会,努力汲取知识,才能让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人生的航程中找准方向,劈波斩浪,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实现发家致富的目标,拥有有意义的人生。那些忽视学习、沉迷于眼前安逸的人,终究会被时代抛弃,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思想,没有正确的观念指引人生,只能在迷茫中徘徊,无法实现真正的价值。所以,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牢记“少小须勤学”,用知识武装自己,让思想更加深刻,让观念更加先进,让人生之路更加顺畅。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