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春芽1 ...
-
春芽1
连绵的青山像一道沉默的屏障,把春芽的家乡圈在贫瘠的褶皱里。这里的泥土路在雨天黏腻难行,晴天则尘土飞扬,几间破旧的土坯房散落山间,便是全村人的居所。春芽打记事起就没见过爸爸,妈妈张贤娃总是攥着她的小手,用布满老茧的手掌摩挲着她的头顶,语气坚定:“芽儿,你爸走得早,咱娘俩靠自己。记住,读书是咱山里娃唯一的出路,将来一定要走出这大山。”那时春芽才刚上小学,似懂非懂地点头,却牢牢记住了“读书”两个字。她知道妈妈每天天不亮就背着布包出门,直到星月爬上树梢才回来,身上总带着挥之不去的牛粪味和汗水的咸涩——妈妈在临村赵东东开的养牛场打工,喂牛、清粪、拌饲料,干的全是重体力活,一个月挣的钱刚够娘俩的口粮和她的学费。
赵东东的养牛场在山坳里,十几头牛圈在简陋的木棚里,夏天闷热得像蒸笼,牛屎的臭味飘出半里地,冬天寒风顺着棚缝往里灌,连牛都冻得缩成一团。春芽放了学常去那儿等妈妈,每次都看见张贤娃挽着裤腿,蹲在牛粪堆里清扫,手上的裂口渗着血丝,却依旧麻利地把粪便装进竹筐。赵东东叼着烟在一旁转悠,看见春芽,总会扔过来一个白面馒头,粗声粗气地说:“丫头,别傻站着,拿着吃,好好读书,别让你妈白受累。”春芽接过馒头,看着妈妈额头上滚落的汗珠砸在泥土里,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她把馒头掰成两半塞给妈妈,自己嚼着剩下的,暗暗发誓一定要考出好成绩。
村里的学校只有三间土坯房,黑板斑驳得看不清字迹,课桌椅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孩子们大多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有的还光着脚。但春芽总是坐得最直的那个,她把妈妈给的铅笔用到握不住,就用细线缠在笔杆上继续写;作业本正反两面都写满字,密密麻麻的像小蚂蚁排队。有同学打趣她:“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早晚要嫁人,不如早点回家帮你妈喂牛。”春芽抬起头,眼神亮得惊人:“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我要让我妈过上好日子。”每天放学回家,她先帮着妈妈喂猪、做饭,等收拾妥当,就借着煤油灯的光背书、写作业,常常熬到眼睛发涩才睡。张贤娃看着女儿疲惫的模样,总会偷偷抹眼泪,第二天又咬着牙去养牛场多揽些活。
小学毕业,春芽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镇上的初中。拿到通知书时,她既欢喜又发愁,镇上的学费和住宿费比村里贵太多。张贤娃却笑着拍她的肩:“芽儿别怕,妈有办法。”为了凑学费,张贤娃把家里的老槐树卖了,还在养牛场申请多值夜班,帮着照看待产的母牛。镇上的初中离村很远,春芽每周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去都直奔养牛场帮忙。赵东东看她勤快懂事,偶尔会多给几块零花钱,春芽都小心翼翼地存起来买参考书。有一次,春芽因为营养不良晕倒在教室,老师给张贤娃打了电话。张贤娃放下手里的活就往镇上跑,路上摔了一跤,膝盖擦得血肉模糊也顾不上疼。看着病床上的女儿,她抱着春芽哭:“是妈没用,没让你吃好。”从那以后,赵东东特意跟张贤娃说,每天可以从牛场拿两个鸡蛋回去,不用给钱,就当给春芽补身体。张贤娃不肯白受恩惠,干活越发卖力,把牛场的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初中三年,春芽的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列。中考时,她不负众望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这消息传回村里,乡亲们都来祝贺,说她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县重点的孩子。张贤娃激动得杀了家里仅有的老母鸡,还请了赵东东来吃饭。饭桌上,赵东东举杯对春芽说:“丫头,好好干,将来考个北京的大学,给咱山里人长脸。”春芽点点头:“赵叔,我要考北京师范大学,将来当老师。”县重点高中里人才济济,城里的同学穿着时髦,说着她听不懂的新鲜词汇,春芽穿着妈妈做的布鞋,背着旧书包,难免有些自卑。但她很快把落差变成动力,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埋在书堆里不肯松懈。寒暑假时,她就去县城的餐馆端盘子、洗碗,挣来的钱除了自己的生活费,全都寄回家里。张贤娃看着女儿寄来的钱,心里又暖又疼,赵东东见状,主动给她涨了工钱,还允许她把家里种的青菜拿到牛场换钱。
高考前三个月,春芽进入了冲刺阶段,每天连轴转地复习。张贤娃特意从村里赶到县城,在学校附近租了间小房子,每天给她做营养餐。赵东东也给张贤娃放了假,让她安心照顾春芽,工钱照给。高考那几天,张贤娃每天都在考场外等着,手里攥着水和面包,生怕女儿渴着饿着。考试结束后,春芽没敢休息,立刻跟着妈妈回村,每天去养牛场帮着干活,一边等待成绩。那段时间,张贤娃总是心神不宁,赵东东就安慰她:“放心,春芽那么聪明,肯定能考上。”
当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村里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乡亲们涌到春芽家,围着通知书不停夸赞。张贤娃拿着通知书,手控制不住地发抖,眼泪流了又擦,反复摩挲着上面的字。赵东东也赶来了,塞给春芽一个红包:“丫头,这是叔的心意,去北京别亏待自己。”为了凑够学费和路费,张贤娃把田地租了出去,赵东东还主动借了一笔钱给她,说不急着还。出发那天,张贤娃和赵东东送她到镇上的车站,火车开动时,春芽从窗户探出头,看见妈妈的白发在风里飘着,眼泪瞬间落了下来。
到了北京,春芽才真切感受到大山与城市的差距。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马路上车水马龙,同学们的谈吐举止都让她觉得陌生。但她没有退缩,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学习上,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课余时间,她发传单、做家教,只要能挣钱就不闲着,每个月都给妈妈寄钱,让她别再去养牛场干活。可张贤娃不肯,说自己还能干,要给她攒钱。赵东东的养牛场规模越来越大,雇了几个村民帮忙,他对张贤娃也越发关照,逢年过节总会多给些福利。
大学四年,春芽积极参加支教活动,看到偏远山区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更加坚定了回家乡的决心。毕业时,好几家北京的学校向她抛来橄榄枝,同学们都劝她留下,可她毅然申请回市里的教育局工作。当她把决定告诉妈妈和赵东东时,两人都为她骄傲。
回到市里,春芽被分到基础教育科,每天早出晚归,跑遍了各个山区学校。看到有的学校还是土坯房,孩子们用着旧报纸订的本子,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连夜撰写报告,一次次跑部门申请资金,终于争取到专项拨款。之后,她亲自监督施工,给山区学校盖新教学楼,添置课桌椅和教学设备,还联系城里的教师去支教。
半年后,春芽再去偏远山村考察,那里已经盖起了崭新的教学楼,孩子们拿着新课本,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山谷里。她看见一个小女孩坐得笔直,眼神里满是渴望,像极了小时候的自己。小女孩说:“姐姐,我也要考北京的大学,回来教大家读书。”春芽笑着摸她的头:“好好读,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傍晚,春芽回到村里,远远看见妈妈和赵东东在养牛场门口说话,张贤娃手里拿着青菜,赵东东指着牛棚里的小牛笑。“妈,赵叔!”她喊了一声,两人立刻迎上来。张贤娃拉着她的手:“快回家,妈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饭桌上,三人聊着山里的变化,张贤娃说春芽小时候的趣事,赵东东讲养牛场的发展,春芽说学校的新模样,屋子里满是欢声笑语。
夕阳把大山染成金色,春芽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自己选对了路,妈妈的辛苦没有白费,赵叔的关照没有辜负。未来,她会继续带着这份信念,让更多山里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把希望的种子撒遍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