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今生缘 ...
-
今生缘
史园园对着镜子扯了扯洗得发白的工作服领口,看着玻璃门上“今生缘发廊”五个褪色的红漆字,又瞥了眼街对面刚开的连锁美发沙龙,鎏金招牌在太阳下晃得人眼晕。她咬了咬下唇,指尖攥着手机里刚收到的房租催缴短信,心里像压了块湿泥巴。三十岁的史园园没读过几年书,十五岁就从老家出来学理发,跟着师傅摸爬滚打五年,攒了点钱盘下这个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店。说是发廊,其实就她一个人,剪发、烫染、吹造型全揽,生意好的时候能忙到半夜,差的时候一整天都开不了张。前几年周边小区刚建起来,熟客多,日子还能过,可这两年新开的美发店越来越多,人家有专业设备、时髦技术,还有年轻漂亮的技师,她这小店渐渐门可罗雀。“园园,还没开张啊?”隔壁小卖部的张婶拎着酱油瓶路过,探进头来,“我那孙子要剪头发,你给拾掇拾掇?”史园园立刻堆起笑:“来啦张婶,快进来。”给小孩剪头发的空档,张婶叹着气说:“你这店也该整整了,就你一个人哪忙得过来?对面那店六个技师还不够用呢。”史园园手里的推子顿了顿,没说话。她不是没想过雇人,可城里的技师要价高,还挑活,她这点薄利根本雇不起。送走张婶,她坐在空荡的店里,看着墙上贴着的过时发型海报,突然想起前阵子同乡说的,四川凉山那边不少姑娘愿意出来打工,踏实能干,要求还不高。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扎了根。史园园翻遍同乡的联系方式,终于找到一个在凉山做劳务中介的老乡,反复确认对方靠谱后,打了五千块定金,约定好雇三个姑娘,管吃管住,月薪三千起,做得好还有奖金。等姑娘们到的那天,史园园特意早早就关了店去车站接人。三个姑娘背着大大的布包,怯生生地站在出站口,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眼睛亮得像山涧的泉水。领头的叫阿依,今年十八岁,会说一点普通话,另外两个叫阿雅和阿妹,年纪更小,才十六七岁,不太敢说话,紧紧跟在阿依身后。“一路累了吧?先回店里歇歇。”史园园接过她们手里的包,领着往店里走。她把店后面隔出来的小隔间收拾了一下,摆了三张上下铺,还买了新的被褥和生活用品。头几天,史园园手把手教她们洗头、吹造型。阿依学得最快,手脚也麻利,没多久就能独自给客人吹头发了;阿雅心思细,擅长编发,简单的鱼骨辫、蜈蚣辫看几遍就会;阿妹虽然话少,但手稳,给客人染头发从不会沾到皮肤上。史园园又拿出攒下的钱,把店面重新装修了一番,隔出三个洗头区,添置了新的美发椅和烫染设备,“今生缘发廊”的招牌也换成了亮堂的LED灯。重新开张那天,史园园没做什么宣传,可三个年轻姑娘往店里一站,就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第一个客人是个中年男人,本来是路过,看到阿依笑着打招呼,便走进来要剪头发。阿依按照史园园教的步骤,小心翼翼地剪着,时不时问一句“这样可以吗”,态度恭敬又认真。男人看着镜子里清爽的发型,满意地说:“小姑娘手艺不错,比对面那些敷衍人的强多了。”从那以后,店里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来的大多是周边的居民、工地的工人还有写字楼里的上班族。有人是冲着姑娘们的颜值来的,可来过一次后,就成了回头客——她们虽然技术不算顶尖,但胜在细心耐心,不管是剪短发还是烫卷发,都听得认真、做得仔细。史园园怕她们应付不过来,每天早上六点就到店,晚上要等最后一个客人走了才关门,算工资的时候总想着多给她们塞点,还经常买些水果和零食放在店里。这天傍晚,店里来了个穿西装的男人,说是公司要办年会,想请几个技师上门给员工做造型。史园园犹豫了,她怕姑娘们单独出去不安全,可男人给的价格很高,够店里大半个月的房租了。阿依看出她的顾虑,主动说:“园园姐,我们三个一起去,不会出事的,你放心。”史园园想了想,给男人留了自己的电话,反复确认地址和时间后,答应了下来。年会那天,阿依、阿雅和阿妹跟着史园园去了男人的公司,从下午一直忙到晚上,给二十多个员工做了造型。结束后,公司老板特意过来道谢,还说以后公司的团建造型都找她们,又给了不少定金。这单生意之后,“今生缘”的名气渐渐传开了,不少公司、美容院都来找她们合作,甚至还有人专门从别的区过来做头发。史园园把店面又扩大了一倍,租下了隔壁的门面,改成了美容区,找了老师来教姑娘们做基础的美容护理。阿依她们学得格外认真,每天下班都对着镜子互相练习手法,没多久就能独立做皮肤护理了。店里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从一开始的三个姑娘,慢慢增加到了八个,都是阿依从老家介绍来的同乡,个个踏实能干。史园园给她们涨了工资,还买了社保,逢年过节就组织大家一起吃饭、出去玩。有人问她,雇这么多人不怕开销大吗?史园园笑着说:“她们信任我,跟着我干,我不能亏待她们。”这天,之前那个办年会的男人又来找史园园,说想投资她的店,开几家分店。史园园心里一动,可又有点犹豫——她没读过多少书,怕管理不好分店。男人看出她的顾虑,说:“我负责资金和管理,你负责技术和人员,咱们合作共赢。”史园园和阿依她们商量了一下,姑娘们都支持她:“园园姐,我们相信你,肯定能做好的。”半年后,第一家“今生缘美容美发分店”在另一个小区开张了,阿依成了分店的店长,带着几个同乡负责店里的生意。史园园则坐镇总店,一边培训新员工,一边统筹两家店的运营。她还特意报了成人夜校,学识字、学管理,每天忙完店里的事就去上课,虽然累,但心里格外踏实。又过了一年,“今生缘”已经开了三家分店,成了周边小有名气的连锁品牌。史园园不再是那个守着小发廊愁房租的女人,她穿着得体的套装,谈吐从容,身边的姑娘们也都变了模样,个个自信大方,有的成了店长,有的成了技术骨干,还在城里租了自己的房子,把老家的亲人也接了过来。这天晚上,史园园站在总店的门口,看着亮堂的招牌和进进出出的客人,阿依带着几个员工在店里忙碌,笑容明媚。她想起当初无奈之下决定雇人扩展店面的日子,那时从没想过能有今天。手机响了,是老家母亲打来的,说邻居们都夸她有本事,让她注意身体。史园园笑着应着,挂了电话,转身走进店里。店里的音乐轻柔,阿雅正在给客人编发,阿妹在做美容护理,客人们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史园园拿起剪刀,给一个老熟客剪起头发,动作熟练又流畅。她知道,自己没什么文化,也没别的特长,能有今天的成绩,全靠当初那点破釜沉舟的勇气和身边这群姑娘的不离不弃。夜色渐深,客人渐渐散去,员工们收拾着店面,互相说着笑着。史园园看着她们,心里暖暖的。她知道,“今生缘”不仅是她的事业,也是这些姑娘们的依靠,更是她们共同打拼出来的缘分。未来的路还长,她会带着大家一起,把“今生缘”做得更好,让每个跟着她的人都能在这座城市里站稳脚跟,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史园园这些年在县城里算是活出了模样,谁也没想到,当年那个从乡下揣着几十块钱进城的姑娘,如今能把日子过得这么红火。她的发廊“金生缘”开在县城最热闹的那条街上,门面不算大,但收拾得干净亮堂,玻璃门上贴着最新的发型海报,老远就能闻到里面飘出的洗发水清香。史园园手巧,剪发、烫发、染发样样在行,加上为人实在,不坑人不宰客,县城里的老街坊、年轻姑娘都爱往她这儿跑,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从最初一个人守着小店,到后来雇了两个学徒,手里的钱也像发廊里的蒸汽一样,慢慢积攒起来,沉甸甸的。
有了钱,史园园第一件事就是在县城边缘盖了栋楼。三层高,外墙刷着米白色的涂料,窗户是崭新的铝合金,二楼三楼都装了空调外机,远远望去,在一片低矮的平房里格外显眼。盖楼的时候,她几乎每天都往工地跑,盯着师傅们砌墙、铺砖,生怕哪里偷工减料。有人打趣说:“园园,现在是老板了,还这么亲力亲为?”她总是笑着摆手:“这是给我爹娘养老的地方,也是我自己的根,马虎不得。”楼盖好那天,她请了工地上的师傅们吃饭,席间多喝了几杯,红着脸说:“小时候住土坯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现在有了这楼,总算能让爹娘踏踏实实住回暖和屋子了。”
日子宽裕了,史园园心里却总惦记着一件事。她老家隔壁有个“光棍村”,村子偏,路不好走,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村里的希望小学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房子,墙皮都剥落了,冬天冷风顺着窗缝往里灌,孩子们上课得裹着棉袄,夏天屋顶漏雨,老师得带着学生挪桌子躲水洼。史园园前几年回乡下走亲戚时去过一次,看到教室里破旧的桌椅,还有孩子们冻得通红的小手,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那时候她刚把发廊稳住,手里钱不多,只能悄悄给学校留了几百块钱,让老师给孩子们买点冻疮膏。
如今手里有了余钱,史园园没多想,直接找到了村支书,说想给希望小学捐点钱,把校舍翻新一下。村支书起初以为她只是客气,没想到第二天史园园就把一张银行卡递了过来,说里面的钱足够盖栋新教学楼,再添些新桌椅。村支书拿着卡,手都在抖,拉着她的手说:“园园啊,你这可是救了咱村的娃啊!”
消息传到希望小学,李娟娟和刘姚姚两个老师高兴得差点跳起来。李娟娟是县城人,师范毕业后主动申请到光棍村任教,一待就是三年。刘姚姚家在邻村,家里条件不好,知道穷地方的孩子多渴望读书,硬是留了下来。这两年,她俩既是老师,又是孩子们的“临时妈妈”,冬天给孩子们烧煤炉,夏天给他们扇扇子,学生们的课本破了,她们用胶布粘好,铅笔短得握不住了,她们自掏腰包买新的。校舍的问题一直是她们的心病,每次下雨,看着孩子们挤在教室角落上课,心里就不是滋味。
史园园捐的钱很快到位,翻新工程也迅速开工了。李娟娟和刘姚姚一有空就去工地看进度,看着破旧的老房子被推倒,新的红砖教学楼一点点建起来,心里像揣了个暖炉,热乎乎的。史园园也常抽时间从发廊过来,有时候穿着沾了碎发的工作服,就站在工地边上跟师傅们聊天,问用料够不够,工期赶不赶。看到李娟娟和刘姚姚,她总是笑着说:“有啥需要尽管说,别客气。”
有一次,史园园来的时候正好赶上放学,孩子们排着队往外走,看到她,都齐声喊“史阿姨好”。史园园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眼眶有点发热。她小时候也在村里的破学校读过书,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教室能不漏雨,现在看到这些孩子能有新学校,心里说不出的踏实。
李娟娟拉着史园园的手,一个劲地说谢谢:“园园,真的太感谢你了,你不知道这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以后他们再也不用在漏雨的教室里上课了,冬天也不会冻着手脚了。”刘姚姚也在一旁点头,眼睛亮晶晶的:“是啊,我们之前总愁着校舍的事,现在好了,有了新学校,我们也能更安心教孩子们了。”
史园园笑着摇摇头:“谢啥,都是应该的。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知道读书对咱农村孩子有多重要。以前条件不好,好多孩子没机会好好上学,现在我有这个能力了,能帮一把是一把。你们俩才辛苦呢,守着这么个地方教孩子,比我不容易多了。”
那天她们仨在工地边上站着聊了很久,从孩子们的学习聊到村里的情况。史园园听李娟娟说孩子们的课外书很少,回去后就托人买了一大批绘本、科普书和名著,塞满了后备箱送到学校。李娟娟和刘姚姚把书摆在新做的书架上,孩子们下课就围过来看,一个个看得入了迷,脸上的笑容比以前多了不少。
几个月后,新的希望小学建成了。红色的砖墙,明亮的玻璃窗,操场上还修了水泥乒乓球台,教室里摆着崭新的课桌椅,墙上挂着电子白板。开学典礼那天,村里的老人们都来了,看着漂亮的新学校,一个个抹着眼泪,嘴里不停地念叨:“好人啊,史园园真是好人。”
史园园也来了,她看着孩子们穿着干净的校服,在操场上唱国歌,看着李娟娟和刘姚姚站在主席台上,脸上带着骄傲的笑容,心里无比满足。李娟娟在台上发言,特意提到了史园园:“是史园园女士让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学校,她不仅给了孩子们温暖的学习环境,更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信心。我们会好好教孩子们,让他们将来能走出大山,不辜负这份善意。”
台下掌声雷动,史园园站在人群里,悄悄擦了擦眼角。她想起自己刚开“金生缘”的时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守到深夜才关门,手上磨出了茧子,腰也累得直不起来,那时候支撑她的,就是想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想让像自己一样的农村孩子能有不一样的出路。现在,她做到了,虽然只是一小步,但她知道,这一小步可能会改变很多孩子的命运。
典礼结束后,李娟娟和刘姚姚把一面绣着“情系教育,大爱无疆”的锦旗递给史园园。“园园,这代表我们全体师生的心意,你一定要收下。”李娟娟的声音有些哽咽。史园园接过锦旗,摸了摸上面的字,笑着说:“这锦旗我收下,但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学校有啥需要,随时找我,只要我能做到的,绝不推辞。”
从那以后,史园园只要有空,就会回县城的新家住几天,顺便去光棍村的希望小学看看。有时候带些文具,有时候给孩子们讲自己开发廊的故事,告诉他们不管做什么,只要踏实肯干,总有出头的日子。李娟娟和刘姚姚也常跟她通电话,跟她讲孩子们的进步,哪个孩子考试得了第一名,哪个孩子性格变开朗了,史园园听着,心里总是甜甜的。
村里人都说,史园园是个福星,自己挣了钱还不忘帮衬家乡,尤其是给孩子们盖了这么好的学校,真是积了大德。史园园听到这些话,总是笑笑,她觉得自己没做啥了不起的事,只是做了想做、也能做的事。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用来帮到别人,尤其是帮到这些有希望的孩子,比存在银行里有意义多了。
李娟娟和刘姚姚也更加用心地教孩子们,她们知道,只有把孩子们教好,才是对史园园最好的回报。她们在新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用电子白板展示外面的世界,孩子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看着孩子们一天天进步,李娟娟和刘姚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史园园的帮助,那句“谢谢园园”,她们在心里说了无数遍,也会用实际行动,一直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