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 血沃孤城,戈指天狼 ...
-
粮草入城的那日,鸣沙关的阳光格外炽烈,驱散了连日来的阴霾。百姓们自发涌上街头,看着满载粮草与军备的马车缓缓驶过,干裂的嘴唇咧开笑容,眼中却泛起了泪光——他们知道,这些粮草是远方送来的希望,是守城将士们继续奋战的底气。
谢惊寒亲自在城门迎接粮草队伍,赵毅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末将赵毅,幸不辱命,将粮草与军备安全送达!”他身后的将士们虽面带疲惫,却个个眼神坚毅,铠甲上还沾着沿途的风沙与血迹。
“赵将军辛苦,快请起。”谢惊寒上前扶起他,目光扫过身后的马车,心中百感交集。他接过沈砚辞托赵毅带来的密信,指尖触碰到信纸的褶皱,仿佛能感受到千里之外那人伏案疾书的身影。
密信上的字迹依旧温润,却透着沉稳的力量:“粮草已至,军备随后续发。拓跋烈虽骁勇,却多疑寡断,可诱其深入,再设伏击之。沿途州府已备好援军,凭麒麟佩可调遣。切记,保重自身,边关需你,我亦需你。”
最后七个字,字迹略重,像是斟酌了许久才落下。谢惊寒摩挲着信纸,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浅笑,连日来的疲惫仿佛被这寥寥数语驱散了大半。他将密信贴身收好,转身对赵毅道:“赵将军,即刻将粮草入库,军备分发下去,让将士们好好休整,明日,我们便给北狄一个教训!”
“是!”赵毅躬身应道。
接下来的一日,鸣沙关城内一片忙碌。粮草被妥善存入粮仓,新的箭矢、火油与滚石被运上城墙,受伤的将士们得到了妥善的医治,城中百姓也纷纷加入到守城的行列中,帮忙搬运物资、修补城墙。城墙上,将士们脸上的疲惫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昂扬的斗志。
而城外的北狄营帐内,拓跋烈正对着沙盘大发雷霆。他身前的几名校尉低着头,大气不敢出——粮草被劫的消息传来,军中士气大跌,不少士兵开始私下抱怨,甚至有人萌生了退意。
“废物!都是废物!”拓跋烈一脚踹翻面前的案几,上面的酒壶与肉干散落一地,“十万石粮草,竟然被谢惊寒的人护送到了城下!你们的眼线是干什么吃的?”
一名年长的校尉小心翼翼地开口:“左贤王,据可靠消息,护送粮草的不仅有禁军,还有谢惊寒派来的五千骑兵,黑石峡的伏兵已全军覆没。如今鸣沙关粮草充足,军备齐全,我们若再强行攻城,恐怕伤亡会更大。”
“伤亡?”拓跋烈冷笑一声,眼神阴狠,“我们北狄的勇士,岂会畏惧伤亡?鸣沙关是中原的门户,只要攻破它,南下的道路便畅通无阻,到时候,金银财宝、美女佳人,应有尽有!”他猛地一拍沙盘,“传令下去,明日清晨,全力攻城!我要亲自督战,不破鸣沙关,誓不罢休!”
校尉们不敢再劝,纷纷躬身退下,心中却满是忧虑。他们深知,如今的鸣沙关已不是之前那座粮草匮乏、军备短缺的孤城,谢惊寒又足智多谋,这场仗,怕是难打了。
次日清晨,天色未亮,北狄的号角声便再次响彻云霄。五万铁骑分成四路,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鸣沙关发动进攻,拓跋烈亲自率领中路军,直奔城门而来。马蹄踏地的声响震得大地微微颤抖,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将整个鸣沙关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
谢惊寒早已登上城头,身着玄色铠甲,手持寒锋剑,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城下的北狄骑兵。他身边,秦风、赵毅等将领肃立两侧,将士们严阵以待,手中的兵刃在微光中泛着寒光。
“左路敌军主攻西城门,那里城墙较矮,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赵将军,你率五千将士死守西城门,务必不能让敌军破城!”谢惊寒沉声道。
“末将遵令!”赵毅躬身应道,转身快步离去。
“秦风,你率三千骑兵,从北门突围,绕到北狄后路,袭扰他们的粮草大营,记住,切勿恋战,扰乱敌军军心即可。”
“末将明白!”秦风翻身上马,带领骑兵们快速冲下城墙。
“其余将士,随我死守东、南两门!”谢惊寒高声喝道,“今日,我们便让北狄的勇士们,有来无回!”
“杀!杀!杀!”城墙上的将士们高声呐喊,声音震耳欲聋,士气如虹。
北狄骑兵很快便冲到了城下,云梯被架上城墙,士兵们像蚂蚁一样向上攀爬。箭矢如雨点般从城墙上射下,北狄士兵纷纷倒地,但后面的士兵依旧悍不畏死地向前冲。
“扔滚石!倒火油!”谢惊寒一声令下,巨大的滚石从城墙上滚落,砸在云梯上,将云梯砸断,上面的北狄士兵惨叫着摔落城下。火油坛被点燃后扔下去,瞬间燃起熊熊大火,将城墙下的北狄士兵烧得焦头烂额,哭喊声此起彼伏。
拓跋烈站在远处的高台上,看着城下的惨状,脸色铁青。他没想到,鸣沙关的守军在得到粮草与军备支援后,竟然变得如此勇猛。他拔出腰间的弯刀,高声喝道:“给我冲!谁能第一个登上城墙,赏黄金百两,封千户侯!”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北狄士兵们像是疯了一样,冒着箭雨与烈火,再次向城墙冲来。有几名士兵侥幸爬上了城墙,却被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将士们斩杀,鲜血溅满了城墙的砖石。
激战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鸣沙关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北狄的攻势却丝毫没有减弱。谢惊寒站在城头,玄色铠甲上已沾满了鲜血,汗水顺着脸颊滚落,滴在地上,与血水融为一体。他手中的寒锋剑已经砍得卷了刃,却依旧挥舞着,斩杀着每一个爬上城墙的北狄士兵。
“将军,西城门告急!北狄的攻势太猛,赵将军他们快撑不住了!”一名亲卫气喘吁吁地跑来禀报。
谢惊寒心中一沉,转头向西城门望去,只见那里的火光大盛,喊杀声震天,显然战况极为惨烈。他当机立断:“传令下去,抽调两千将士,随我支援西城门!”
“是!”亲卫应道。
谢惊寒带领两千将士,快速向西城门赶去。刚到西城门,便看到赵毅正带领将士们与北狄士兵展开激烈的厮杀,城墙上已经有好几处被北狄士兵突破,将士们正在拼命抵抗,伤亡惨重。
“赵将军,我来助你!”谢惊寒高声喝道,手持寒锋剑,冲入敌阵。他的剑法凌厉,每一剑都能带走一名北狄士兵的性命,将士们受到鼓舞,士气大振,纷纷奋勇杀敌。
拓跋烈见谢惊寒亲自支援西城门,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早已暗中派了一支精锐部队,埋伏在西城门附近的山谷中,只要谢惊寒的主力被牵制在西城门,这支精锐部队便会趁机从侧后方突袭,攻破鸣沙关。
“传我命令,伏兵出击!”拓跋烈高声喝道。
山谷中,三千名北狄精锐士兵手持弯刀,悄无声息地向鸣沙关的侧后方移动。他们身着黑衣,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了鸣沙关的侧后方城墙下。这里的城墙虽不算矮,但防守相对薄弱,只有几百名守军。
“动手!”带队的将领一声令下,北狄士兵们纷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绳索,向城墙上攀爬。城墙上的守军猝不及防,很快便被北狄士兵斩杀大半,侧后方的城墙被攻破了一个缺口。
“城墙破了!冲进去!”北狄将领高声呐喊,带领士兵们冲进城中。城中的百姓们吓得四处逃窜,哭喊声、尖叫声交织在一起。
正在西城门激战的谢惊寒得知侧后方城墙被破,心中一惊。他知道,这是拓跋烈的调虎离山之计!若不尽快将入城的北狄士兵剿灭,鸣沙关便会陷入内外夹击的境地,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
“赵将军,这里交给你,务必守住西城门!”谢惊寒对赵毅道,“我带一千将士,去剿灭入城的北狄士兵!”
“将军小心!”赵毅高声喊道。
谢惊寒带领一千将士,快速向城中冲去。城中的街道上,北狄士兵正在烧杀抢掠,不少百姓倒在血泊之中。谢惊寒看着眼前的惨状,眼中燃起熊熊怒火,高声喝道:“杀!给我杀尽这些畜生!”
将士们也被眼前的景象激怒,个个红着眼睛,冲向北狄士兵。街道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北狄士兵虽然凶悍,但谢惊寒带领的将士们个个以一当十,奋勇杀敌。寒锋剑挥舞间,剑气纵横,北狄士兵纷纷倒地。
激战中,谢惊寒的手臂被一名北狄士兵的弯刀划伤,鲜血瞬间染红了铠甲。他却浑然不觉,依旧挥舞着长剑,斩杀着敌人。身边的将士们见将军受伤,更是士气大涨,拼尽全力斩杀北狄士兵。
就在这时,城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谢惊寒心中一喜——是秦风回来了!
秦风带领三千骑兵,成功袭扰了北狄的粮草大营,烧毁了大量粮草。在返回途中,他得知鸣沙关侧后方城墙被破,立刻带领骑兵火速赶回。看到城中的厮杀景象,秦风怒不可遏,高声喝道:“兄弟们,随我杀进去,保护百姓,支援将军!”
骑兵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入城中,瞬间扭转了局势。北狄士兵腹背受敌,渐渐体力不支,开始四处逃窜。谢惊寒与秦风并肩作战,两人配合默契,所向披靡,很快便将入城的北狄士兵尽数剿灭。
解决了城中的北狄士兵,谢惊寒与秦风立刻赶回西城门。此时,西城门的战况也渐渐平息,赵毅带领将士们成功击退了北狄的进攻,守住了西城门。
拓跋烈站在高台上,看着入城的精锐部队全军覆没,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愤怒。他知道,今日的进攻再次失败,而且损失惨重,军中士气已经跌到了谷底。再打下去,不仅无法攻破鸣沙关,反而可能被谢惊寒趁机反击,导致全军覆没。
“撤!立刻撤军!”拓跋烈咬牙切齿地说道,眼中满是怨毒。
北狄士兵们如蒙大赦,纷纷转身向后逃窜,队形混乱不堪。
“将军,要不要追击?”秦风问道。
谢惊寒摇了摇头:“不必。北狄虽败,但主力仍在,我们若贸然追击,恐遭埋伏。传令下去,打扫战场,救治伤员,加固城墙,防范北狄再次来犯。”
“是。”秦风应道。
夕阳西下,鸣沙关城内渐渐恢复了平静。街道上,百姓们自发地清理着尸体与血迹,不少人对着城墙上的将士们磕头致谢。城墙上,将士们疲惫地靠在砖石上,有的在擦拭兵刃,有的在处理伤口,脸上却都带着胜利的笑容。
谢惊寒站在城头,望着北狄骑兵远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这场仗,他们赢了,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守军伤亡三千余人,城中百姓也有数百人丧生。他抬手抚摸着手臂上的伤口,疼痛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场与北狄的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将军,沈大人的密信。”一名亲卫递上一封刚收到的密信。
谢惊寒接过密信,拆开一看,上面只有短短几句话:“闻君大捷,甚慰。拓跋烈虽退,必不甘心,或将联合周边部落,卷土重来。已令各州府援军星夜驰援,不日便至。盼君安好,共待凯旋。”
谢惊寒将密信收好,抬头望向东方。千里之外的京城,沈砚辞此刻或许正在灯下处理政务,或许正在为边关的战事忧心。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遥远的后方,有一个人始终与他并肩,为他运筹帷幄,为他稳固后方。
夜色渐深,鸣沙关的城墙上燃起了火把,火光映照着将士们疲惫却坚毅的脸庞。谢惊寒走到城墙边,俯瞰着城中的灯火,心中充满了坚定。他知道,拓跋烈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但他已经准备好了,带着沈砚辞的信任,带着将士们的期盼,带着守护家国的决心,他将与鸣沙关的军民一起,坚守这座孤城,直到将北狄铁骑彻底赶出中原。
与此同时,京城的沈府书房内,沈砚辞正对着一份舆图沉思。案上的烛火跳跃着,照亮了他眼底的担忧与坚定。他收到了谢惊寒发来的捷报,得知鸣沙关大捷,心中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谢惊寒成功击退了北狄的进攻,守住了鸣沙关;担忧的是,拓跋烈并未遭受重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林墨,”沈砚辞开口道,“立刻传我命令,让工部加快赶制军备,务必在半月之内,将剩余的三十万支箭矢、两百坛火油以及千套铠甲运往鸣沙关。另外,让兵部调遣三万援军,由镇国将军率领,星夜驰援鸣沙关。”
“是。”林墨躬身应道。
沈砚辞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夜色中的京城一片宁静,只有远处的宫墙上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他知道,这份宁静是用边关将士的鲜血与性命换来的。他必须做好万全准备,为谢惊寒提供最坚实的后盾,让他在边关能够安心御敌,无后顾之忧。
他抬头望向西方,心中默念:谢惊寒,坚持住,援军很快就到。我们约定好的,要一起见证北狄退去,一起守护这江山太平。
鸣沙关的烽火与京城的烛火遥相呼应,跨越千里的距离,将两个心怀天下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砚与戈,文与武,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他们各司其职,同心协力,用智慧与勇气,守护着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血沃孤城,戈指天狼。这场与北狄的战争,注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较量。但他们心中都清楚,只要他们并肩作战,同心同德,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打不赢的仗。鸣沙关的城墙,将是北狄铁骑永远无法逾越的屏障;他们的坚守,将为中原百姓带来永恒的安宁。
夜色渐浓,星光点点,洒在鸣沙关的城墙上,也洒在京城的宫墙上。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但无论是边关的谢惊寒,还是京城的沈砚辞,都已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他们的传奇,还在继续书写;他们的坚守,终将照亮这片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