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砚戈同辉,山河永固, ...

  •   春风再度吹绿鸣沙关时,已是议和后的第三个年头。

      城门外的官道被往来商旅踩得坚实,两旁生出了细密的青草,取代了昔日的焦土与血痕。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络绎不绝的驼队上,驼铃清脆,与城中集市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成了北疆最安稳的晨曲。城墙上,昔日斑驳的箭孔已被匠人修补完好,新砌的砖石与旧墙融为一体,唯有那些深嵌在墙体里、无法拔除的箭头,还在无声诉说着曾经的烽火。

      谢惊寒身着常服,站在城头的瞭望塔下,目光追随着远方商队的身影。三年来,他始终镇守北疆,头发间已染上几缕霜白,却更显沉稳刚毅。玄色的常服取代了沉重的铠甲,腰间依旧佩着那柄寒锋剑,剑鞘上的划痕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依旧藏着凛然锋芒。

      “将军,沈大人的仪仗已过黑石峡,预计午时便可抵达。”秦风快步走来,脸上带着难掩的笑意。这三年里,他也从青涩的副将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领,眉宇间多了几分干练。

      谢惊寒眼中闪过一丝真切的暖意,颔首道:“知道了。吩咐下去,不必铺张,备些边关的寻常酒菜便可。”他与沈砚辞之间,早已无需繁文缛节,一杯烈酒,几碟小菜,便足以畅叙平生。

      午时刚至,城门外便传来了马蹄声与仪仗的声响。沈砚辞的车架缓缓驶来,依旧是一身月白锦袍,只是袖口绣了暗纹的山河图,更显沉稳。他掀开车帘,目光第一时间便落在了城头伫立的身影上,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浅笑。

      车架停稳,谢惊寒快步走下城头,迎了上去。沈砚辞翻身下车,两人四目相对,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是相视一笑,却胜过千言万语。三年未见,沈砚辞的眉宇间褪去了些许青涩,多了几分朝堂运筹的沉稳,却依旧温润如玉;谢惊寒的轮廓愈发刚毅,眼中的锋芒被岁月沉淀为内敛的坚定,却依旧赤诚。

      “一路辛苦。”谢惊寒率先开口,声音依旧浑厚。

      “不及你镇守边关三年,辛苦更甚。”沈砚辞笑着回应,目光扫过他鬓边的白发,心中微涩,却更多的是敬佩。

      两人并肩走进城中,街道上车水马龙,百姓们见到他们,纷纷驻足行礼,脸上满是真切的感激与崇敬。孩子们追在他们身后,高声喊着“谢将军”“沈大人”,清脆的声音回荡在街道上空。

      “百姓们的日子,总算安稳了。”沈砚辞看着眼前的景象,轻声说道。

      “这都是你在朝堂之上运筹帷幄的功劳。”谢惊寒摇头,“若不是你推行新政,开通互市,整顿吏治,哪来的这般太平景象。”

      “你我各司其职,缺一不可。”沈砚辞微微一笑,“没有你镇守北疆,抵御外敌,我在朝堂之上,也难以安心推行改革。”

      来到将军府,庭院中早已摆好了一桌简单的酒菜:烤得金黄的羊肉、自酿的米酒、几碟爽口的咸菜,还有一盘刚摘的沙枣。两人相对而坐,秦风亲自为他们斟上酒。

      “尝尝这沙枣,今年收成好,格外甜。”谢惊寒拿起一颗沙枣,递给沈砚辞。

      沈砚辞接过,放入口中,清甜的滋味在舌尖蔓延开来,带着边关独有的质朴风味。“不错,比京城的蜜饯还要爽口。”他笑着说道,举起酒杯,“这杯酒,敬你我并肩作战的岁月。”

      谢惊寒也举起酒杯,与他轻轻一碰,一饮而尽:“也敬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酒过三巡,话匣子渐渐打开。他们谈起黑石峡的伏击,谈起宫变的惊险,谈起鸣沙关的死守,谈起议和的波折。那些生死一线的瞬间,那些彻夜难眠的夜晚,那些相互扶持的温暖,在酒香中缓缓流淌,愈发清晰。

      “还记得当年在粮仓设伏,你带着圣旨及时赶到,真是解了燃眉之急。”谢惊寒笑着说道,眼中满是回忆。

      “你在将军府遇袭,我得知消息时,心中着实担忧。”沈砚辞放下酒杯,语气诚恳,“幸好你吉人天相,化险为夷。”

      “其实,最险的还是鸣沙关死守的那三日。”谢惊寒的眼神变得悠远,“粮草将尽,水源被断,将士们疲惫不堪,我真怕撑不到援军到来。是沈大人你的密信,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才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沈砚辞心中一暖,轻声道:“我从未怀疑过你。你是天生的将才,更是守国的柱石。无论多么艰难,我都相信你能守住鸣沙关,守住北疆。”

      两人聊着过往,也谈着当下。沈砚辞说起朝堂的变化:陛下锐意改革,重用贤臣,整顿吏治,减免赋税,百姓安居乐业,国库日渐充盈;谢惊寒说起边关的安宁:北狄恪守盟约,边境互市日益繁荣,北疆各部与中原往来密切,将士们训练有素,边防固若金汤。

      “只是,和平之下,也不可懈怠。”谢惊寒话锋一转,神色变得严肃,“北狄新汗王拓跋宏虽英明,但北狄内部仍有不少主战派,蠢蠢欲动。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加强边防,才能确保长治久安。”

      “你说得对。”沈砚辞点头,“我此次前来,一是为了探望你,二是为了与你商议加固边防之事。陛下已批准我的奏请,拨银百万两,用于修缮边关城墙、增设军寨、更新军备。另外,我还带来了一批新研制的火器,威力不凡,可用于守城。”

      谢惊寒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火器?若真是如此,北疆的防御力量必将更上一层楼。”

      “明日我便让人选一部分将士,进行火器训练。”沈砚辞说道,“另外,我还想在边境推行‘军民共建’之策,组织百姓参与边防建设,闲时为民,战时为兵,既可以增强边防力量,又可以让百姓更加珍惜和平。”

      谢惊寒深表赞同:“此计甚妙。百姓们亲历过战乱之苦,更懂得和平的珍贵,必定会积极响应。”

      两人彻夜长谈,从边防事务到朝堂新政,从民生疾苦到天下太平,无话不谈。窗外的月光洒进庭院,照亮了桌上的酒杯,也照亮了两人眼中的坚定与默契。

      次日清晨,沈砚辞便与谢惊寒一同前往城外的军寨,视察将士们的训练。军寨中,将士们个个精神抖擞,队列整齐,呐喊声震天动地。沈砚辞带来的火器被陈列在空地上,黑黝黝的炮口透着威慑力。

      “这是连弩炮,一次可发射十支箭矢,射程远,威力大;这是轰天雷,投掷出去后会爆炸,杀伤力极强。”沈砚辞向谢惊寒介绍着火器的性能,“这些火器由工部耗时两年研制而成,经过多次试验,性能稳定,足以应对北狄的骑兵。”

      谢惊寒仔细端详着火器,眼中满是赞许:“有了这些利器,再加上将士们的勇猛,北狄若敢来犯,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接下来的几日,沈砚辞留在鸣沙关,与谢惊寒一同巡查边防,慰问将士,走访百姓。他们走进军寨,与将士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需求;他们来到边境互市,与商旅和牧民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他们走进寻常百姓家,询问他们的生活,送上慰问品。

      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百姓们对和平的珍视,对他们的感激。老人们拉着他们的手,诉说着战乱的苦难,感恩着如今的安宁;孩子们围着他们,唱着赞颂和平的歌谣;将士们则纷纷表示,愿意为守护这份和平,抛头颅,洒热血。

      在鸣沙关的最后一日,谢惊寒与沈砚辞再次登上了城头。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辽阔的草原上,洒在蜿蜒的城墙下,洒在往来的商队与牧民身上,构成了一幅壮丽而安宁的画卷。

      “真美啊。”沈砚辞轻声说道,眼中满是感慨。

      “是啊,这才是山河该有的模样。”谢惊寒点头,目光悠远,“没有战火,没有杀戮,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这一切,都是我们当年所期盼的。”沈砚辞转头看向谢惊寒,眼中满是欣慰,“如今,终于实现了。”

      谢惊寒转头看向沈砚辞,脸上露出了一抹释然的笑容:“是啊,实现了。这多亏了你,沈砚辞。”

      “也多亏了你,谢惊寒。”沈砚辞微微一笑,“砚与戈,文与武,缺一不可。只有我们同心同德,才能守护好这江山社稷,守护好这份和平。”

      两人并肩伫立在城头,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融为一体。寒风吹过,带来了草原的气息,也带来了远方的安宁。他们知道,和平的守护不是一劳永逸的,未来或许还会有风雨,还会有挑战,但他们心中充满了信心。

      沈砚辞会继续在朝堂之上运筹帷幄,推行新政,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为北疆提供最坚实的后盾;谢惊寒会继续镇守北疆,训练将士,加固边防,安抚百姓,为中原守护好最坚固的屏障。他们虽相隔千里,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明日我便要回京了。”沈砚辞轻声说道。

      “一路保重。”谢惊寒点头,语气中带着不舍,却更多的是理解。

      “你也多保重。”沈砚辞看着他,眼中满是牵挂,“切勿太过操劳,照顾好自己。”

      “我会的。”谢惊寒微微一笑,“你在朝堂之上,也要多加小心,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两人相视一笑,无需更多言语,彼此的牵挂与信任,都藏在眼神之中。

      次日清晨,沈砚辞的车架缓缓驶离鸣沙关。谢惊寒伫立在城头,目送着车架远去,直到消失在地平线尽头。他握紧了腰间的寒锋剑,心中默念:沈砚辞,一路顺风。我们约定,要一起守护这江山太平,直到永远。

      沈砚辞坐在车架中,掀开帘子,回望鸣沙关的方向,心中同样默念:谢惊寒,多保重。朝堂与边关,我们各自坚守,共同守护这山河永固。

      车架渐行渐远,鸣沙关的轮廓渐渐模糊,但那份跨越千里、生死与共的情谊,却愈发坚固。砚戈同辉,山河永固。这不仅是他们的约定,更是他们一生的使命。

      岁月流转,寒来暑往,鸣沙关的风沙依旧,京城的宫墙依旧。谢惊寒与沈砚辞,一个镇守北疆,一个运筹朝堂,他们的故事,在岁月中静静流淌,被百姓们口口相传。他们用智慧与勇气,用鲜血与生命,用坚守与情谊,守护了江山社稷,带来了天下太平,书写了一段砚戈同辉、山河永固的不朽传奇。

      多年以后,当人们提起大靖盛世,总会想起那两位传奇人物——一位是镇守北疆、所向披靡的镇北将军谢惊寒,一位是运筹朝堂、力挽狂澜的吏部尚书沈砚辞。他们的名字,如同鸣沙关的城墙与京城的宫墙一般,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熠熠生辉。而那份跨越千里、生死与共的砚戈之情,也如同这山河一般,永远流传,永不褪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