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 漠北归尘,朝堂安澜 ...
-
鸣沙关的晨光带着洗尽铅华的澄澈,越过堆积如山的军械与临时搭建的伤兵营,洒在湿漉漉的城砖上。昨夜的血迹已被百姓们用泉水冲刷干净,只留下深浅不一的暗红印记,像是这座孤城刻在骨血里的勋章。谢惊寒靠在城头的瞭望塔下,玄色铠甲上的血痂被晨露浸润,泛着暗沉的光,他闭着眼,呼吸绵长,难得有片刻的安宁。
“将军,沈大人在城下等您。”秦风的声音轻缓,带着小心翼翼的敬重。经过连日激战,这位年轻的副将眼底也布满红血丝,却依旧身姿挺拔。
谢惊寒缓缓睁开眼,眸中先是闪过一丝清明,随即被暖意取代。他起身时,铠甲发出沉闷的金属碰撞声,手臂上缠着的绷带已渗出淡淡的血痕,却不妨碍他迈步的沉稳。走下城头,便见沈砚辞身着月白锦袍,站在城门内侧的柳树下,晨光穿过柳叶的缝隙,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洗去了朝堂的肃杀,只剩温润如玉的气质。
“你来了。”谢惊寒的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却透着真切的欣喜。
沈砚辞抬头,目光落在他渗血的绷带与苍白的脸色上,眉头微蹙:“伤势如何?为何不好生歇息?”
“皮外伤而已,不碍事。”谢惊寒摆了摆手,目光扫过沈砚辞身后的援军队伍,“援军及时赶到,多亏了你。”
“我们之间,何须言谢。”沈砚辞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个瓷瓶,递了过去,“这是宫中最好的金疮药,止痛止血效果极佳,你让侍从帮你重新换药。”
谢惊寒接过瓷瓶,入手温热,心中亦是一片暖意。他点了点头,转头对秦风吩咐道:“你带人清点战场物资,安抚城中百姓,救治伤员。我与沈大人去书房详谈。”
“是!”秦风躬身应道。
两人并肩走进将军府的书房,这里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案几、几把椅子,案上还摊着谢惊寒之前绘制的防御图,上面密密麻麻的红黑标记,记录着连日来的生死搏杀。沈砚辞走到案前,目光扫过防御图,轻声道:“拓跋烈带着残部逃向漠北,西突厥与漠北三部也已撤兵,此次大捷,足以震慑北疆数年。”
“震慑而已,病根未除。”谢惊寒坐在椅子上,拿起瓷瓶递给身边的亲卫,示意他帮忙换药,“北狄虽败,但主力尚存,拓跋烈此人心胸狭隘,睚眦必报,日后必定卷土重来。”
“你说得对。”沈砚辞点头,走到窗边,望着城中渐渐恢复生机的街道,“所以,此次大捷之后,我们要做的,便是加固边防,安抚北疆各部,从根源上解决北狄的威胁。”他转身看向谢惊寒,“我已向陛下上书,请求在鸣沙关、黑石峡等险要之地增设军寨,驻扎兵力,同时开通边境互市,与北疆各部通商,以恩威并施,瓦解北狄的联盟。”
谢惊寒眼中闪过赞许:“此计甚妙。通商互市,既能让北疆各部获利,又能让他们依赖中原物资,自然不会再轻易追随北狄犯境。只是,增设军寨、驻扎兵力,需要大量粮草与军饷,朝堂之上,怕是会有人反对。”
“这点我早已料到。”沈砚辞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这是我核算的粮草军饷清单,以及各州府的赋税调整方案。此次平定太子之乱与北狄入侵,陛下对我们信任有加,且北疆安定关乎国本,朝中大臣即便有异议,也不敢公然反对。”
谢惊寒接过奏折,快速浏览一遍,只见上面的账目清晰明了,赋税调整也兼顾了各方利益,既不会加重百姓负担,又能筹集到足够的粮草军饷,心中对沈砚辞的敬佩更甚:“有你在,我便放心了。”
沈砚辞看着他眼中毫不掩饰的信任,心中微动,轻声道:“边关之事,还需你多费心。我在朝堂之上,为你稳固后方,提供支援。”
“好。”谢惊寒重重点头,两人四目相对,无需更多言语,便已明白彼此的心意。他们一个镇守边关,一个运筹朝堂,各司其职,却又同心同德,共同守护着这片江山。
接下来的几日,鸣沙关一片忙碌却有序。援军将士们与城中守军一同清理战场,掩埋尸体,修补城墙;百姓们恢复了往日的生活,集市重新开张,街道上再次响起了吆喝声与欢声笑语;沈砚辞则亲自安抚城中百姓与受伤将士,发放抚恤金与慰问品,赢得了军民的一致爱戴。
三日后,京城传来圣旨:册封谢惊寒为镇北将军,总领北疆军务,节制各州府守军,允许其在北疆增设军寨、招募士兵;册封沈砚辞为吏部尚书,兼管户部、兵部事务,总揽朝政,辅佐陛下打理江山;赏赐鸣沙关军民黄金万两、粮食十万石,减免当地三年赋税。
圣旨宣读完毕,城中军民欢呼雀跃,纷纷跪地谢恩。谢惊寒与沈砚辞并肩站在城门楼上,接受军民的朝拜,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仿佛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环。
“陛下此次册封,可谓是知人善任。”谢惊寒轻声说道,眼中带着一丝感慨。他知道,陛下不仅是嘉奖他们的功绩,更是希望他们能够继续联手,稳固江山。
“陛下信任,我们更需尽心竭力,不负所托。”沈砚辞语气沉稳,“北疆安定,朝堂清明,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就在这时,一名亲卫快步走上城楼,单膝跪地:“将军,沈大人,漠北传来消息,拓跋烈回到漠北后,因其惨败而归,威望大跌,北狄内部发生内乱,几位王子为争夺汗位,相互攻伐,拓跋烈被软禁起来了!”
谢惊寒与沈砚辞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惊喜。北狄内乱,无疑是北疆安定的绝佳时机。
“太好了!”谢惊寒笑道,“这真是天助我也!拓跋烈被软禁,北狄群龙无首,短时间内再也无力南犯。我们正好可以趁此机会,加固边防,安抚北疆各部。”
“嗯。”沈砚辞点头,“我立刻上书陛下,请求派遣使者前往漠北,联络北狄内部反对拓跋烈的势力,同时与北疆各部签订盟约,确保北疆长治久安。”
接下来的数月,北疆迎来了难得的和平。谢惊寒按照计划,在鸣沙关、黑石峡等险要之地增设了十座军寨,招募了三万新兵,进行严格训练,北疆的防御力量大大增强;沈砚辞则在朝堂之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开通边境互市,使得北疆与中原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百姓们安居乐业。
期间,沈砚辞曾多次前往北疆视察,与谢惊寒一同巡查军寨,慰问将士,商议边防事宜。两人的配合越来越默契,情谊也越来越深厚。他们在鸣沙关的城头上看过日出,在黑石峡的山谷中讨论过战术,在边关的营帐里共饮过烈酒,每一次相处,都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守护家国的决心。
这一日,沈砚辞再次来到鸣沙关。此时已是深秋,边关的草木枯黄,寒风凛冽,却挡不住军寨中将士们训练的热情。谢惊寒正在校场上观看将士们演练,看到沈砚辞到来,连忙迎了上去。
“沈大人,你怎么来了?”谢惊寒脸上带着笑容,眼中满是欣喜。
“陛下派我前来,一是慰问将士们,二是与你商议一件要事。”沈砚辞笑道,“北狄内乱已平,新汗王拓跋宏遣使前来,请求与我朝议和,永结盟好。”
谢惊寒眼中闪过一丝意外:“拓跋宏?他是拓跋烈的侄子,据说此人英明神武,颇有远见。他愿意议和,倒是出乎我的意料。”
“拓跋宏能够平定内乱,可见其能力不凡。”沈砚辞说道,“他深知,北狄与中原长期交战,受苦的是两国百姓,只有和平共处,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北狄也才能发展壮大。此次他遣使议和,诚意十足,不仅愿意归还之前掠夺的物资与人口,还答应向我朝称臣纳贡。”
谢惊寒点了点头:“若真是如此,那便是北疆之福,天下之福。只是,我们不得不防,以防这是北狄的缓兵之计。”
“你说得对。”沈砚辞点头,“所以,我此次前来,便是与你商议议和的条件。我们既要展现出诚意,也要守住底线,确保我朝的利益不受损害。”
两人回到将军府的书房,彻夜长谈。他们制定了详细的议和条款:北狄向大靖称臣纳贡,每三年派遣使者前往京城朝见;双方划定边界,互不侵犯;开通边境互市,促进贸易往来;北狄不得收留大靖的逃犯与叛乱分子;大靖则保证不干涉北狄的内部事务,在北狄遭遇灾荒时,可提供必要的援助。
数日后,大靖使者与北狄使者在鸣沙关正式签订议和盟约。当双方使者在盟约上签字盖章的那一刻,鸣沙关的城头上响起了震天的欢呼声,将士们抛起头盔,百姓们载歌载舞,庆祝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谢惊寒与沈砚辞并肩站在城头上,望着城下欢庆的军民,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寒风凛冽,却吹不散他们心中的温暖与坚定。
“和平,终于来了。”谢惊寒轻声说道,眼中带着一丝泪光。他想起了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们,想起了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们,心中感慨万千。
“是啊,和平来了。”沈砚辞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漠北,“但我们不能忘记,和平是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坚守初心,守护好这份和平,让天下百姓永远远离战火。”
谢惊寒转头看向沈砚辞,眼中满是坚定:“你放心,我会永远镇守北疆,守护好这江山社稷,守护好这份和平。”
沈砚辞微微一笑,伸出手,拍了拍谢惊寒的肩膀:“我在朝堂之上,为你保驾护航。我们约定,此生定要让这天下国泰民安,再无战乱。”
“好!”谢惊寒重重点头,两人的手掌紧紧握在一起,眼中都闪烁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议和之后,北疆彻底安定下来。鸣沙关的军寨中,将士们依旧保持着严格的训练,但脸上多了几分从容与安定;边境互市上,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与北狄的皮毛、马匹、药材相互交易,往来的商旅络绎不绝,一片繁荣景象;城中的百姓们安居乐业,孩子们在街道上嬉戏打闹,老人们在柳树下下棋聊天,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沈砚辞返回京城后,继续推行改革,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朝堂之上一片清明,百姓们安居乐业,大靖王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而谢惊寒则始终镇守北疆,他严格训练将士,加固边防,与北疆各部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确保了北疆的长治久安。
岁月流转,寒来暑往,鸣沙关的风沙依旧,却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肃杀。谢惊寒与沈砚辞虽相隔千里,却始终心系彼此。他们时常通过书信往来,分享朝堂的动向与边关的安宁,每一封书信,都承载着他们的情谊与对家国的牵挂。
这一日,谢惊寒收到了沈砚辞的来信。信中写道:“朝堂安定,百姓富足,北疆无虞,此乃你我共同之功。近日陛下身体康健,欲南巡视察民情,命我随行。待南巡归来,我便前往鸣沙关,与你共赏边关落日,再饮一杯庆功酒。”
谢惊寒看着信中的字迹,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笑容。他抬头望向东方,心中默念:沈砚辞,我在鸣沙关等你。等你到来,我们一同举杯,庆祝这国泰民安,庆祝这山河无恙。
鸣沙关的夕阳格外壮丽,金色的余晖洒在城墙上,洒在辽阔的草原上,洒在往来的商旅与嬉戏的孩童身上。谢惊寒伫立在城头,玄色铠甲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他的目光坚定而悠远,望向远方的天空。
他知道,这和平的岁月来之不易,守护这江山社稷的使命也从未结束。但他心中充满了希望,因为他知道,在遥远的京城,有一个人始终与他并肩,与他同心同德,共同守护着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砚上墨香依旧,寒戈锋芒未敛。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有生死与共的情谊;没有轰轰烈烈的传奇,却有脚踏实地的坚守。在这太平盛世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江山社稷,守护着天下苍生,书写着一段属于他们的,关于忠诚、智慧与情谊的不朽传奇。
漠北归尘,朝堂安澜。这便是他们一生所求,也是他们留给这世间最珍贵的礼物。而这段跨越千里、生死与共的砚戈之情,也将如同鸣沙关的城墙一般,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坚固,永远被世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