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延时 ...

  •   手机屏幕依然暗着。
      我知道他不会这么快再发消息来了。他向来如此,回复简短,从不会主动开启一个话题。异地恋的第一天,这种习惯被距离放大,变成了一种细微的啃噬感。我点开他的头像,又退出。反复几次,像一种无意义的仪式。
      宿舍里很安静,新室友们大概都去熟悉校园了。只有我,像个偷藏了心事的贼,守着这份刚刚开始,就已然感到沉重的想念。
      发现喜欢他之后的那四十天,是我高中时代最甜蜜,也最煎熬的时光。
      甜蜜是因为,每一次偷偷的注视,每一次无意间的靠近,都因为心底那个确认了的秘密,而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他问我借一支笔,指尖短暂的触碰,我能回味一整节晚自习。他偶尔转过头来问我一句“自习在哪间教室”,那平淡无奇的一句话,在我心里能自动循环播放好多遍。
      世界好像被加上了一层特殊的滤镜,而他,是滤镜里唯一清晰的焦点。
      但煎熬也在于此。
      我不敢让他看出任何端倪。好强和自卑像两条缠绕在一起的藤蔓,把我捆得死死的。我怕他知道后,会露出诧异甚至厌恶的表情,怕我们之间连这种表面的平静都无法维持,更怕这会影响到最终的那场考试——那是我证明自己价值的,唯一,也是最要紧的途径。
      所以我在他面前,变得更沉默了,甚至有些刻意地躲避。
      他大概觉得我是个古怪的同桌吧。有时他会看我一眼,那眼神里带着一点点不易察觉的探究,每当这时,我的心就像被丢进了沸水里,剧烈地翻滚着,表面却还要装作波澜不惊,迅速移开视线,假装对笔袋里的东西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我像个矛盾的结合体,一边贪婪地汲取着关于他的一切,一边又奋力地将自己推离。
      我把所有翻滚的情绪,都封存在日记本里。那本厚厚的笔记本,成了我唯一能坦诚相待的伙伴。有时候,豆豆会察觉到我的不对劲:“天天说,天天说,是不是喜欢他?”我总是摇摇头,扯开一个笑:“怎么可能!”
      不是不信任她。恰恰相反,是太清楚一旦说出口,这份心事就真的落地生根了。我必须把它锁在心底最深的角落,用理智层层包裹。仿佛只要不说破,它就永远只是一阵模糊的心悸,一阵可以随时被“高考更重要”这个理由压下去的风。
      可那份悸动,总在寂静的晚自习,在与他视线偶然相触的瞬间,固执地探出头来。于是我只能更用力地攥紧笔,在草稿纸上演算密密麻麻的公式,用另一种疲惫来麻痹这份即将破土而出的秘密。
      那句话太重了,重到我需要用全部的未来做赌注。我赌不起。我怕一旦说出口,现在这种能远远看着他的平静都将不复存在,更怕这摇摇欲坠的平衡,会影响那个悬在头顶、决定命运的未来。
      于是沉默成了我唯一的盔甲。在那些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我穿着它,独自守护着这个甜蜜又沉重的秘密,走过倒计时的最后一天。
      毕业典礼那天晚上,气氛热闹得有些伤感。大家都像要把积压了三年的情绪一次性释放出来,吵着,闹着,笑着。隔着喧闹的人群,我看着他。他坐在角落,安静地吃着东西,偶尔和旁边的男生说两句话,侧脸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那一刻,强烈的冲动几乎要淹没我。我想走过去,哪怕只是说一句“再见”。
      可最终,我还是没有。
      我只是在散场时,跟在他和一群人的后面,默默地走着,看着他的背影,在心里说了无数遍再见。
      我以为,这就是结局了。一场无疾而终的暗恋,会被时间慢慢磨平,最终成为青春纪念册里一页模糊的、带着些许酸涩的注脚。
      直到那个夏天快要过完,直到七夕节的那一晚。
      几个高中同班同学约我出去,美其名曰“单身同盟”。我们挤在热闹的夜市里,周围都是成双成对的身影,捧着花的女孩,牵着手的恋人。空气中弥漫着甜腻的桂玫瑰,还有独属于这个节日的、暧昧的气息。
      “对了,你们知道吗?顾屿录取结果出来了,要去北京。”
      那句话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在我心里漾开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北京。那个在地图上与他名字骤然绑定的城市,此刻清晰地横亘在我与他之间。那些被我强行压抑的、关于他的所有细碎片段,在那个瞬间,裹挟着夏夜温热的风,汹涌地冲垮了理智的堤坝。如果连结束都能被坦然谈论,那么我那场从未开始过的默剧,是不是也值得一个勇敢的序幕?
      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攫住了我。这个念头一旦破土,便疯狂滋长,越想越激动,血液都跟着沸腾起来。我不想错过这突如其来的勇气,更想借着这个被赋予浪漫含义的节日,为自己的心事画上一个要么开始、要么终结的标点。
      “我有点事,先回去了!”
      几乎是逃离了那份喧嚣,我独自回到家中,关上房门,世界瞬间安静得只剩下自己擂鼓般的心跳。打开电脑,空白的文档像一片未知的领域,等待我孤注一掷的垦荒。
      指尖落在键盘上,微微发颤。那些被日记本囚禁了太久的心事,那些在心底反复排练却从未出口的独白,此刻争先恐后地想要涌出。
      我写下的第一个字,像推开了一扇沉重的门,门后是我独自珍藏了太久的高三,是那个靠窗的座位,是乒乓球台旁跳跃的白色光影,是他起身听听力时不经意蹭过我手臂的微动衣角,是每一次他向我提问时,我内心那场无声却盛大的海啸。
      【以下嵌入表白信原文】
      今天于我而言与众不同,因为我要对你说:我喜欢你。
      这不是蓄谋已久的安排,也许是失恋朋友的忠告,又或者是莫名其妙的冲动,总之如果错过了这样的时候,这样的情感就会被我带到未来,让时间发挥作用。可能我表面看起来对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漠不关心,很安静,但我想那是胆小和不自信的表现。不要认为这是因异性"同桌"才产生的化学效应,自从我开始了解你的时候,就一直觉得你很优秀,方方面面。所以我一直认为最后的七十多天是高三留给我的幸运,我甚至可以毫不吝啬地说:你的出现本身于我而言就是一种幸运。直到倒数四十多天,我才真正自我承认这是一种喜欢。我总以为对一个人的仰慕不会发展到这样,但是因为你我拥有非常清晰的高三回忆,每一天的喜怒哀乐都几乎与你有关。
      可能看到这(或许你没看),你会觉得很恍然。不过之所以我想说出来,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并不想得到什么。喜欢你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不会因为你的沉默或拒绝而改变,可能在暗恋中所有的接触交汇会硬被放进快乐泡泡。我很开心,说出之后就没有遗憾,你甚至不需要回复我。我承认我很胆小,所以写这么多真的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你也有喜欢的人,应该会感同身受吧~
      最后的最后,我希望我的喜欢在你这是安全的。炫耀谈不上,默默接受是底线。
      【信文结束】
      写完最后一个字,指尖冰凉,脸颊却滚烫。文档里密密麻麻的文字,是我整个青春里最盛大、最赤裸的秘密。我没有勇气再读第二遍,生怕多一秒的犹豫就会瓦解这来之不易的冲动。鼠标移动到发送键上,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像是用尽平生力气般按了下去。
      点击发送的那一刻,世界仿佛静止了一瞬。紧接着,巨大的空茫与后知后觉的恐慌席卷而来。我几乎是立刻就把手机扔得远远的,不敢再看一眼,仿佛那是一个即将引爆的炸弹。心脏在胸腔里疯狂跳动,震得耳膜嗡嗡作响。
      然后,就是漫长的,令人窒息的等待。
      几分钟,几小时?时间在焦灼的期盼中被拉长、变形,最终凝固成一片空白。直到第三天,手机屏幕才终于带着他的名字亮起。
      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有两句话。
      “收到。”
      “我们在一起吧。”
      我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很久。延迟的回复像一道微不可察的裂隙,横亘在预期的狂喜与现实之间。没有尖叫,没有眼泪,一种巨大的、悬浮的不真实感笼罩了我。
      我们,就这样在一起了?
      这个问号,在我激动退潮后的理智里,慢慢浮现出来。
      怎么会是“在一起”呢?
      我几乎是神经质地反复确认那短短几行字,像在解读一道无解的谜题。
      在我的预想里,最好的结局是石沉大海,成全我悲壮的沉默;最礼貌的回应是“谢谢你的喜欢”,为我的冲动画上体面的句点。我倾尽勇气,剖开自己,只是为了给这场无疾而终的暗恋一个葬礼,从未奢求过这样一个明确的、指向关系的答案,这完全超出了我为自己设定的所有剧本。
      一股更强烈的冲动驱使着我,手指先于思考,将那个盘踞在心口的疑问抛了出去。
      为什么?
      屏幕那端沉默了片刻,才缓缓浮现出他的回答。
      因为,不想错过一个喜欢自己的人。
      这句话像一块棱角分明的冰,瞬间坠入我刚因泪水而温热的心口。所有短暂的、不真切的狂喜,都被这句话里清晰的理性冻结了。我明明知道,他并不喜欢我——至少,不是我渴望的那种喜欢。我们本就谈不上熟悉,过往的交集稀薄得像晨雾,如今更是隔着一千多公里的山河。
      那么,这样的“在一起”,根基在哪里?意义又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收藏一份……被喜欢的证明吗?一种近乎屈辱的感觉混杂在巨大的失落里,悄然蔓延。我坚持的,是那份不计后果、纯粹到笨拙的情感本身;而他回应的,似乎更像是一场权衡利弊后的……不拒绝。
      激动褪去后,巨大的茫然和尖锐的自我怀疑将我彻底淹没。我握着手机,在宿舍的床上枯坐了一整个下午,窗外的日光从明媚走到昏黄。我们之间贫瘠的过往和此刻遥远的距离,让这个“开始”显得如此轻盈,如此……不堪一击。
      我忍不住给好友发去信息,带着困惑将这份“幸运”和盘托出。她很快回复:“笨蛋,哪有那么多两情相悦?感情很多时候,不就是始于一方勇敢,一方愿意接受吗?别想那么多,你先问问自己,开心吗?”
      “开心吗?”
      那个下午,混乱的思绪因这句话而骤然停顿。我想起点击发送时的决绝,想起看到“在一起”时奔涌的眼泪。是的,开心。哪怕这份开心伴随着不安与怀疑,但它真实存在。
      仿佛被这句话注入了力量,也或许是心底那份隐秘的欢喜最终战胜了所有理性的审慎。我深吸一口气,指尖带着一丝微颤,却无比坚定地,在对话框里敲下了我的回应:
      “好。”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仿佛也按下了一个命运的切换钮。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一股近乎眩晕的陌生感攫住了我。十八年来,我早已习惯了在自我的边界线上来回踱步——渴望被看见,又恐惧被过度介入;向往联结,又贪恋独处的安然。我将所有汹涌的情感都谨慎地封存于内心剧场的帷幕之后,连最炽热的“喜欢”,也只敢定义为一场无声的仰慕。我曾笃定地以为,我青春的情感注脚,便是那幕永不启演的独白。
      可就在这个平凡的午后,一条回信,竟如此轻易地改写了这一切。我,叶初宜,竟然就这样,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个“男朋友”。这轻飘飘的三个字,像一颗突如其来的石子,在我平静如湖的世界里激起圈圈涟漪,推着我,懵懂地迈向了一个此前只敢遥望的、属于“我们”的陌生领域。
      这个认知带来的,远不止一个称呼的改变。它更像在我封闭世界的墙壁上,凿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
      往后的日子里,我依然会在我熟悉的边界线上反复——当小组讨论需要代表发言,退缩的念头会本能地冒头,但在那电光石火的一瞬,那个曾鼓足勇气发出表白信的自己会悄然浮现,于是,我能感到一股微弱却崭新的力量,托着我的手,在众目睽睽下缓缓举起;当面对陌生的社团与面孔,胆怯依旧如影随形,可心底会有一个清晰的声音低语:你可是连被他拒绝的后果都坦然承担过的人。
      那份曾倾巢而出的勇气,并未消散于虚空,而是悄然内化,沉淀为骨血里一丝不易察觉的底气。我依然会在他人的热情试图越过我心防时,下意识地筑起冷漠的壁垒,退回让我舒适的小世界。
      但我开始明白,勇敢并非意味着抛弃自我,而是在守护内心秩序的同时,也允许生命中有些许意外的光亮照进来。
      原来,一次孤注一掷的尝试,竟能成为扭转自我轨迹的支点。它并未让我变成另一个人,却让那个习惯于退缩的我,在往后漫长的岁月里,多了一份向前试探的、笨拙而坚定的意愿。
      以一种最符合我们关系的方式——始于文字,也暂时,只能维系于文字。而那短暂却实在存在的延迟,像一粒投入湖心的沙,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沉淀下一个无人知晓的、细微的疙瘩。
      屏幕终于又亮了一下,打断了我漫长的回忆。
      是他发来的一张照片。一片灰色的建筑,配着一行字:“我们学校。”
      画面的构图很随意,甚至有些枯燥,却让我凝视了许久。视线模糊间,仿佛穿透了这冰冷的图像,回到了那个连偷拍他都觉得是种幸运的毕业典礼。
      那时以为,能将他坐在我前方的背影存进相册,已是命运慷慨的馈赠。又何曾奢望过,那些共同呼吸的瞬间——乒乓球台旁的侧影,他递还过来的语文答题卡上清晰的笔迹,甚至他与旁人交谈时,被我悄悄收藏的、不经意的神情——这些被我视若珍宝的碎片,有朝一日会串联成一条通往他内心的、真实的路径。
      我曾以为的结局,原来只是序章。
      异地恋的第一天,开始了。
      而我,站在这个看似冰冷的起点,心中却第一次清晰地感知到,那条连接着我们的、无形的线。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章 延时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