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 2 章 ...
-
第三起凶案现场位于意租界边缘一栋略显老旧的法式公寓楼内。死者范金山,曾在日伪时期担任过物资统制委员会的科长,战后靠着贿赂和变卖家产勉强脱身,但社会地位已一落千丈。
公寓门口由两名警察把守,神情紧张。李涯和苏锦雯一前一后抵达,他步伐迅捷,她步履沉稳,形成微妙对比。
“现场保持原状?”李涯扫了一眼守卫,声音冷峻。
“报告长官,按您的吩咐,除了初步进入确认情况的警员,没人动过。”
李涯率先推门而入,一股混合着尘埃、血腥和一丝若有若无腐败气味的空气扑面而来。客厅陈设还算整齐,但沙发歪斜,茶几上的茶翻倒,深色茶渍在地毯上洇开一片。死者仰面倒在客厅中央的地毯上,穿着睡衣,胸口有一处明显的锐器伤,血迹已经发黑凝固。
苏锦雯在门口停下,没有立刻进入中心现场。她打开随身携带的皮箱,取出白手套戴上,又拿出一个放大镜和一个小巧的相机。她的目光先从门锁开始——完好,无撬压痕迹。然后是门口的地垫——有些许模糊的泥渍,与楼外街道的尘土类似。
李涯则径直走到尸体旁,蹲下身,仔细查看伤口形态,又翻开死者的眼睑和手掌。
“一击毙命,手法很准。从角度和力度看,凶手身高应该不低,受过训练。”他头也不抬地说道,像是在陈述,又像是在考验。
苏锦雯没有接话,她的注意力被靠近窗户的书桌吸引。桌面上有些凌乱,纸张散落,但一个镀金的烟灰缸被小心地挪到了桌角,里面有几个烟头。她走过去,用镊子小心地夹起一个烟头,观察过滤嘴的压痕和品牌——是市面上不常见的“老刀牌”,而且过滤嘴上有很深的齿痕,显示吸烟者当时情绪紧张或习惯如此。
“死者吸烟吗?”她终于开口,声音平静。
李涯站起身,走到她身边,看了一眼烟灰缸:“据他家人说,不吸。”
两人目光短暂交汇,都读懂了对方眼中的信息——有访客,或者凶手曾在此停留。
苏锦雯继续移动,她的勘查路径像一张无形的网格,覆盖整个客厅。她在地毯边缘,靠近阳台门的地方,发现了一小片不属于地毯材质的、近乎透明的碎屑,用镊子小心夹起,放入证物袋。又在翻倒的沙发底座侧面,发现了一道极浅的、新鲜的刮痕,像是某种硬物快速划过。
李涯看着她有条不紊、专注到近乎忘我的工作状态,眼神里的审视淡了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观察。他注意到她忽略了一些在他看来可能无关紧要的细节,比如墙上挂着一幅歪了的画,或者书架顶层几本书异常的倾倒方向。
“苏顾问,”他开口,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引导,“你觉得,凶手是复仇,还是另有所图?”
苏锦雯直起身,看向那幅歪斜的画。她走过去,并没有立刻扶正,而是仔细观察画框与墙壁的接触点,以及后面可能隐藏的痕迹。
“情绪驱动型的复仇,现场通常更混乱,破坏欲更强。这里……”她环顾四周,“除了必要的搏斗痕迹,过于‘整洁’了。凶手目标明确,杀人后,似乎在寻找某样东西。”她的目光最终落回那个书架上。
李涯嘴角微不可查地动了一下,像是赞许。“书架我检查过,书本有被翻动的痕迹,但很匆忙,没找到什么。”
“不是匆忙,”苏锦雯走近书架,指着那几本倾倒的书,“是刻意。你看这些书倒下的方向,以及缝隙里的灰尘被搅动的模式……他可能不是在找夹在书里的东西,而是在检查书架本身的结构。”
她伸出手,指尖轻轻划过书架侧板的接缝,然后在一处不易察觉的微小凹陷处停住。那里,有一丝几乎看不见的、与深色木质不同的纤维。
“需要一把小刀。”她侧头对李涯说。
李涯从腰间取下一把军用匕首,递过去。他的动作很自然,仿佛这已是多次合作后的默契。
苏锦雯用小刀的尖端,极其小心地挑出了那根纤维——是一根深蓝色的、质地粗糙的棉线。
“工装,或者某种制服上的。”她将纤维也收入证物袋,“凶手在检查这个可能存在的暗格时,衣服被木刺刮到了。”
李涯看着她手中那个小小的证物袋,再看向她冷静专注的侧脸,第一次觉得这个“留学回来的顾问”,或许并非纸上谈兵。她的观察力,对细节的敏锐,超出了他的预期。
“看来,我们这位‘判官’,不只是替天行道,还在找什么东西。”李涯声音低沉,“而这样东西,可能比范金山的命更重要。”
勘查接近尾声,外面的天色更加阴沉。两人站在公寓门口,准备离开。
“苏小姐的方法,确实……别具一格。”李涯开口,语气听不出褒贬。
“有效就好。”苏锦雯整理着手套,语气依旧平淡,“李队长对现场的整体把握和直觉判断,也很精准。”
这是她第一次正面肯定他。虽然语气依旧没什么温度。
李涯看着她,暮色中,她镜片后的眼睛显得格外清亮,映着天津城灰蒙蒙的天空。他忽然觉得,这场合作,或许不会像他最初预想的那么乏味,甚至……会很有趣。
“明天的案情分析会,希望苏小姐能带来更详细的心理侧写。”他拉开车门,示意她上车。
“我会的。”苏锦雯弯腰坐进车内,姿态依旧优雅从容。
车子发动,驶入渐浓的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