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第 11 章 ...
-
初冬的第一场雪来得悄无声息。清晨,沈潇桐推开窗,发现世界已经银装素裹,细密的雪花仍在纷纷扬扬地飘落。她呵出一口白气,看着它在冷空气中缓缓消散。
“潇桐,快吃早饭,要迟到了!”妈妈在厨房里喊道。
沈潇桐匆匆整理好书包,特意戴上了辛瑾瑜奶奶织的修勾勾挂件。自从入冬以来,这个毛线小挂件就一直挂在她的书包上,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晃动。
到了学校,她发现辛瑾瑜和苏馨恬早就到了,正在教室门口说着什么。看见她,辛瑾瑜眼睛一亮,快步走过来。
“给你。”他递过来一个保温杯,“奶奶熬的姜枣茶,说今天特别冷,让我们都喝点暖暖身子。”
沈潇桐接过保温杯,感受到从掌心传来的温度:“谢谢奶奶。”
苏馨恬也凑过来,手里拿着同样的保温杯:“瑾瑜奶奶人真好,还特意准备了三人份。”
辛瑾瑜摸了摸鼻子:“她说你们都是好孩子。”
这时,预备铃响起,他们匆匆走向各自的教室。沈潇桐在座位上小口喝着温热的姜枣茶,甜中带辣的味道让她整个人都暖和起来。她注意到辛瑾瑜的保温杯上贴着一张电路图贴纸,和她U盘上那张如出一辙。
---
科技创新大赛的结果在一周后公布。课间操时,校长在主席台上宣布获奖名单。当听到“辛瑾瑜,《穿越时空的声音》,一等奖”时,沈潇桐忍不住跳了起来。
苏馨恬紧紧握住她的手:“太好了!”
辛瑾瑜在全校师生的掌声中走上主席台领奖。从沈潇桐的角度,能清楚地看见他微微发红的耳根——这个平时看似自信满满的男孩,原来也会紧张。
放学后,三人小组照例在沈潇桐家集合。辛瑾瑜把奖状小心地放在书桌上,又从书包里拿出一个信封。
“这是比赛奖金。”他认真地说,“我想用这笔钱请你们吃饭,感谢你们的帮助。”
苏馨恬惊喜地睁大眼睛:“真的吗?”
“当然。”辛瑾瑜看向沈潇桐,“如果没有你们,这个项目不可能完成。”
沈潇桐注意到他的用词是“你们”,但他的目光却始终落在她身上。那种专注的眼神让她心跳加速。
周末,他们去了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餐馆。辛瑾瑜熟门熟路地点了几个招牌菜,还要了一壶热豆浆。
“我经常来这家店。”他解释道,“老板是延安人,做的菜有家乡的味道。”
吃饭时,辛瑾瑜比平时安静许多,只是偶尔补充一些菜的背景知识。沈潇桐发现,当他谈到家乡时,眼神总是特别温柔。
“其实,”饭后,辛瑾瑜轻声说,“我可能明年要转学回延安了。”
这个消息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苏馨恬惊讶地问:“为什么?”
“我爸爸的工作调动。”辛瑾瑜低头搅拌着碗里的豆浆,“具体时间还没定,但应该是下学期。”
沈潇桐默默握紧了手中的杯子。她早就知道这一天可能会来,却没想到会这么快。
---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切如常,却又处处透着不同。
辛瑾瑜依然会在课间来找她们,依然会组织学习小组,但沈潇桐能感觉到,他在刻意地制造更多相处的机会。他带来了更多爷爷的笔记,分享了更多家族的故事,仿佛要在离开前,把所有的记忆都留给他们。
一个飘雪的周六,辛瑾瑜约沈潇桐去市图书馆。到了才发现,苏馨恬因为家里有事不能来,只有他们两个人。
“我是故意的。”在图书馆门口,辛瑾瑜坦白道,“有些话,想单独和你说。”
沈潇桐的心跳突然加速。
他们在阅览室的老位置坐下。窗外雪花纷飞,室内温暖如春。辛瑾瑜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封面上工整地写着“延安记忆”四个字。
“这是我整理的爷爷的笔记。”他轻轻推到她面前,“送给你。”
沈潇桐惊讶地看着他:“这太珍贵了,我不能收。”
“正因为珍贵,才要交给值得信任的人。”辛瑾瑜的眼神认真,“我希望有人能记住这些故事,即使我不在这里。”
沈潇桐小心地翻开笔记本,里面不仅有文字,还有精心绘制的插图和地图。每一页都能看出整理者的用心。
“你花了多长时间...”她轻声问。
“整个秋天。”辛瑾瑜微笑,“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后,都会整理一点。”
沈潇桐抚摸着纸页,忽然明白了这份礼物的重量。这不仅仅是一本笔记,更是辛瑾瑜的一部分,是他最珍视的记忆和传承。
“我会好好保管的。”她郑重地说。
辛瑾瑜如释重负地笑了:“我知道你会的。”
他们在图书馆待了一下午,辛瑾瑜详细讲解着笔记中的每一个细节。有时候他会停下来,看着窗外的雪景出神。
“延安的雪比沈阳还要大。”他突然说,“小时候,爷爷经常带我去看雪后的宝塔山。他说,雪能掩盖很多东西,但掩盖不了历史的痕迹。”
沈潇桐安静地听着,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他对故乡的眷恋。
---
期末考试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学习小组在沈潇桐家进行最后一次集中复习。
辛瑾瑜带来了一台旧相机:“我们拍张合影吧。”
他们请沈潇桐的妈妈帮忙,在书房里拍下了三人小组的第一张正式合影。照片上,辛瑾瑜站在中间,两边分别是沈潇桐和苏馨恬,三个人都笑得特别开心。
“我会把照片洗出来,每人一张。”辛瑾瑜小心地收起相机,“等我去了延安,你们看到照片就能想起我。”
苏馨恬的眼圈有点红:“说得好像再也不见面了一样。现在通讯这么发达,我们可以天天视频。”
辛瑾瑜笑了:“说得对。”
复习结束后,辛瑾瑜最后一个离开。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对沈潇桐说:“能送我一段吗?”
雪后的夜晚格外安静,只有他们的脚步声在雪地上咯吱作响。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时而交叠,时而分开。
“其实,”走到路口时,辛瑾瑜突然开口,“我一直在想,要不要把这个给你。”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木盒。沈潇桐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精致的书签,上面刻着一行小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是我爷爷最喜欢的诗句。”辛瑾瑜轻声说,“现在我也很喜欢。”
沈潇桐借着路灯的光仔细端详书签,发现背面还刻着日期和他们名字的缩写。
“谢谢。”她小心地收好木盒,“我会好好珍惜的。”
辛瑾瑜看着她,眼神在月光下格外温柔:“那就好。”
他们站在路口,谁都没有先离开。雪花又开始飘落,轻轻地落在他们的肩头。
“该回去了。”最后还是辛瑾瑜先开口,“明天还要考试。”
沈潇桐点头,转身走了几步,又回头。辛瑾瑜还站在原地,对她挥了挥手。
那一刻,沈潇桐忽然明白,有些离别不是为了结束,而是为了更好的重逢。就像精卫填海,即使前路漫长,只要心中有信念,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而她相信,无论相隔多远,真正的友谊都会像那台修复的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一样,穿越时空,永远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