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烟火漫长,岁月情长 ...

  •   画室院子里的三角梅开得热烈,玫红色的花瓣顺着栅栏攀爬,被夕阳染成暖金。沈知夏靠在藤椅上,手里摩挲着一本磨损的速写本,里面夹着汀南之行的最后一张画——樱树下笑眼弯弯的小女孩,笔触稚嫩的赠画,还有苏砚偷偷画的他写生时的侧影。

      “在想什么?”苏砚端着两杯冰柠茶走过来,将其中一杯放在他手边,指尖不经意蹭过他的手背,带着微凉的凉意。

      沈知夏仰头看他,夕阳落在苏砚发梢,勾勒出柔和的轮廓。“在想汀南的孩子,不知道他们现在画得怎么样了。”他抿了口冰柠茶,酸甜的滋味漫过舌尖,“还有老奶奶的年糕,今年冬天我们再去的话,一定要学做她的配方。”

      苏砚在他身边坐下,藤椅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好啊,”他转头看向沈知夏,眼里盛着化不开的温柔,“刚好出版社的画集下个月就能定稿,等忙完这件事,我们就再去汀南待一阵子。”他顿了顿,补充道,“这次可以带上画板和颜料,住在民宿的院子里,每天看腊梅、画樱花,再去溪边听村民聊天。”

      沈知夏眼睛一亮,坐直身子:“真的?那我们还要去吃巷口的红豆沙,老板说春天会出新的莲子百合糖水,我一直记着。”他低头翻速写本,翻到一页画满糖水罐的纸,“你看,我还记了他们家的营业时间,怕下次去错过了。”

      苏砚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发,目光落在速写本上那些小小的涂鸦记号上。“都记着,”他轻声说,“你的心愿清单,我都记着。”

      画集的定稿工作比预想中繁琐,沈知夏负责筛选画作、撰写创作手记,苏砚则忙着和出版社对接排版、校对细节。画室里常常亮灯到深夜,桌上堆满了画稿和校样,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和纸张的油墨味。

      沈清禾偶尔会来送些夜宵,看着两人忙碌的身影,忍不住打趣:“以前总担心知夏坐不住,现在看来,遇到喜欢的事,比谁都专注。”她将保温盒放在桌上,“刚炖的银耳羹,清热润燥,你们快歇歇喝点。”

      苏砚停下手中的工作,接过保温盒:“谢谢姐,每次都麻烦你。”

      “跟我客气什么。”沈清禾笑着看向沈知夏,“知夏,画集出版是大事,别太累了,注意身体。”

      沈知夏抬起头,眼里带着红血丝,却依旧亮闪闪的:“知道啦姐,我们会注意的。”他放下笔,拿起一碗银耳羹,舀了一勺递到苏砚嘴边,“你也喝,你比我还累。”

      苏砚张嘴吃下,甜润的滋味在喉咙里化开。看着沈知夏眼底的倦意,他心里有些心疼:“今天别忙太晚了,剩下的明天再弄。”

      沈知夏摇摇头,三口两口喝完碗里的银耳羹,又拿起笔:“再改两页就好,你看这里的配色,是不是稍微调整一下更和谐?”他指着校样上一幅樱花园的画,眼里满是认真。

      苏砚俯身过去,和他一起看着画稿。灯光下,两人的脑袋靠得很近,呼吸交织在一起。“这里的粉色可以再淡一点,”苏砚指着画中的樱花,“突出光影的层次感,会更有通透感。”

      沈知夏点点头,立刻在旁边记下修改意见。“还是你眼光准,”他笑着说,“每次我纠结的时候,你总能一针见血。”

      苏砚握住他的手,指尖轻轻摩挲着他的指腹:“因为我懂你想表达的感觉。”

      忙到后半夜,画稿终于修改完毕。沈知夏伸了个懒腰,骨头发出轻微的声响。“终于弄完了,”他打了个哈欠,眼里满是疲惫,“现在只想好好睡一觉。”

      苏砚收拾好桌上的画稿和校样,扶着他站起来:“走吧,回去睡觉。”

      两人并肩走在深夜的街道上,路灯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偶尔有晚归的车辆驶过,打破片刻的宁静,很快又恢复沉寂。沈知夏靠在苏砚肩头,脚步有些虚浮:“苏砚,等画集出版了,我们去海边好不好?就像上次去渔村那样,看日出,画海浪。”

      “好,”苏砚握紧他的手,“你想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画集定稿后,出版社举办了一场小型的研讨会,邀请了几位艺术界的前辈和媒体。沈知夏和苏砚穿着同款的浅灰色西装,并肩坐在台上,分享着汀南之行的创作经历。

      “这次的作品,和你们之前的风格相比,多了很多生活气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画家看着他们的画集,眼里满是赞赏,“尤其是这幅《溪畔洗衣人》,人物的神态很生动,能感受到那种质朴的快乐。”

      沈知夏站起身,微微鞠躬:“谢谢您的认可。其实这些灵感都来自于汀南的日常,那里的人们很热情,生活节奏很慢,能让人静下心来感受最本真的美好。”

      苏砚补充道:“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画,让更多人看到生活中的小确幸,哪怕是平凡的日常,也藏着温暖和力量。”

      研讨会结束后,不少媒体围上来采访。有记者问他们:“两位合作多年,有没有什么创作秘诀可以分享?”

      沈知夏看向苏砚,眼里带着笑意:“秘诀就是彼此理解和支持吧。我们会一起采风,一起讨论,一起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种陪伴本身就是最好的创作动力。”

      苏砚握住他的手,语气笃定:“对我来说,和他一起画画,就是最幸福的事。”

      采访结束后,林晓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本刚印刷出来的样书,眼里满是激动:“知夏哥,苏砚哥,样书出来了!太好看了!”

      沈知夏接过样书,封面是一幅缩小版的《樱园春色》,粉白的樱花树下,游人浅笑,阳光正好。他轻轻抚摸着封面,心里满是感慨。从汀南的写生到画集出版,这段时光忙碌却充实,每一笔都凝聚着他和苏砚的心血。

      “真好看,”沈知夏笑着说,“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苏砚站在他身边,看着他眼里的光芒,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这本画集不仅是他们创作的结晶,更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画集正式出版那天,画室里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庆祝会,邀请了亲朋好友。沈清禾带来了一个定制的蛋糕,上面画着两幅小小的画,一幅是《巷陌烟火》,一幅是《樱园春色》。

      “祝你们画集大卖,”沈清禾举起酒杯,“也祝你们永远这样幸福。”

      “谢谢姐。”沈知夏和苏砚一起举杯,眼里满是感激。

      林晓拿着画集,让他们签名:“我要多买几本送给朋友,让他们都看看你们的作品。”

      “谢谢你,晓晓。”沈知夏笑着在画集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又递给苏砚。

      庆祝会热闹而温馨,大家聊着画集,聊着汀南的趣事,空气中满是欢声笑语。沈知夏靠在苏砚怀里,看着眼前熟悉的笑脸,心里满是幸福。他觉得,这样的日子真好,有热爱的事业,有牵挂的亲人,还有相爱的人陪伴在身边。

      画集销量远超预期,短短一个月就加印了三次。很多读者在网上留言,说这些画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和治愈,还有人说,看完画集后,也想去汀南看看那里的樱花和古街。

      有一天,沈知夏收到一封特殊的邮件,来自汀南乡村小学的校长。邮件里附了几张照片,孩子们拿着画具,在操场上画画,脸上满是认真的笑容。校长在邮件里说:“沈老师,苏老师,谢谢你们上次送来的画具和书籍,孩子们现在每天都盼着上美术课。他们画了很多画,想寄给你们看看。”

      沈知夏看完邮件,心里满是感动。他把邮件拿给苏砚看:“苏砚,你看,孩子们都还记得我们。”

      苏砚看着照片里孩子们纯真的笑脸,点点头:“我们抽个时间,再去看看他们吧。”

      周末,两人买了新的画具和书籍,还有很多零食,再次踏上了前往汀南的旅程。飞机降落在汀南机场时,暖湿的风扑面而来,带着熟悉的花香,让人心安。

      民宿的老奶奶看到他们,开心得合不拢嘴:“你们可算来了,我天天都在念叨你们呢。”她拉着沈知夏的手,“快进屋,我给你们炖了银耳莲子汤,还是你喜欢的味道。”

      “谢谢奶奶。”沈知夏笑着说,“我们这次来,想去看看乡村小学的孩子们。”

      “应该的,应该的。”老奶奶点点头,“那些孩子可喜欢你了,上次你们走后,他们总在问我,沈老师和苏老师什么时候再来。”

      第二天一早,沈知夏和苏砚带着礼物,来到了乡村小学。孩子们看到他们,立刻围了上来,叽叽喳喳地喊着“沈老师”“苏老师”,眼里满是惊喜。

      “老师,我画了好多画,想给你看。”一个小男孩举起手里的速写本,里面画满了樱花、小溪、还有牵手的两个人。

      “画得真好。”沈知夏接过速写本,认真地看着,“你看这里的线条,比上次流畅多了。”

      小女孩也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幅画:“老师,这是我画的你,在樱花园里写生的样子。”

      画纸上的沈知夏坐在樱花树下,笔尖落在画纸上,旁边站着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是苏砚。虽然笔触稚嫩,却充满了童真和温暖。

      沈知夏接过画,心里暖暖的:“谢谢你,这幅画我要好好收着。”

      两人给孩子们分发了画具和零食,然后坐在操场上,教他们画画。沈知夏教孩子们观察光影,如何用简单的笔触勾勒出物体的轮廓;苏砚则教孩子们配色,如何让画面更有层次感。

      孩子们学得很认真,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提问。操场上满是画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还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格外热闹。

      中午,校长留他们在学校吃饭。饭菜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有腌菜、腊肉、还有自家种的蔬菜,简单却美味。沈知夏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心里有些酸涩,却又为他们的乐观而感动。

      饭后,沈知夏和苏砚陪着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他们一起放风筝、踢毽子、跳皮筋,仿佛回到了童年。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笑容格外灿烂。

      离开学校时,孩子们依依不舍地拉着他们的手:“老师,你们下次还要来啊。”

      “一定来。”沈知夏蹲下身,摸了摸小女孩的头,“你们要好好画画,好好读书,以后我们还会来看你们的。”

      从学校回来,两人沿着乡间小路散步。路边的樱花树又开了,粉白的花朵随风飘落,像下雪一样。沈知夏捡起一片花瓣,放在手心:“苏砚,你说,我们以后每年都来这里好不好?”

      “好啊。”苏砚握住他的手,“每年春天,我们都来汀南,看樱花,看孩子们,感受这里的烟火气。”

      两人走到溪边,上次遇到的几位村民正在洗衣服,看到他们,热情地打招呼:“沈老师,苏老师,又来啦?”

      “是啊,来看孩子们。”沈知夏笑着回应。

      “你们真是好心人啊。”一位大妈笑着说,“那些孩子能遇到你们,是他们的福气。”

      沈知夏摇摇头:“其实我们才是幸运的,能遇到这些可爱的孩子,感受到最纯粹的快乐。”

      夕阳西下,两人沿着溪边往回走。余晖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像撒了一层碎金。沈知夏靠在苏砚肩头,轻声说:“苏砚,有你在身边,真好。”

      苏砚握紧他的手,在他额头印下一个轻柔的吻:“有你,才好。”

      回到民宿,老奶奶已经做好了晚饭。餐桌上摆着清蒸鱼、炒时蔬、还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都是沈知夏喜欢的味道。

      “尝尝这个鱼,”老奶奶给沈知夏夹了一块鱼肉,“今天刚从溪里捕的,新鲜得很。”

      沈知夏尝了一口,鱼肉鲜嫩,没有一丝腥味,连连点头:“好吃,太好吃了。”

      苏砚看着他满足的样子,忍不住笑了。他给沈知夏盛了一碗鸡汤:“多喝点,补补身体。”

      晚饭后,两人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看着天上的星星。院子里的腊梅开得正盛,暗香浮动,沁人心脾。

      “苏砚,”沈知夏轻声说,“画集出版了,孩子们也见到了,接下来我们去哪里?”

      苏砚转头看着他,眼里满是笑意:“你想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你不是想去海边看日出吗?我们下个月就去。”

      “好啊。”沈知夏点点头,“我还想去西北看看沙漠和戈壁,感受不一样的风光。”

      “都去。”苏砚握住他的手,“只要你喜欢,我们可以走遍全世界,把所有的美景都画下来。”

      沈知夏靠在他怀里,听着他沉稳的心跳声,心里满是安宁。他觉得,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和心爱的人一起,做着喜欢的事,看遍世间美景,感受人间烟火。

      离开汀南的前一天,两人又去了樱花园。樱花开得正盛,粉白的花朵缀满枝头,像云似雾。沈知夏拿出画具,坐在樱花树下,开始写生。苏砚坐在他身边,也拿出画笔,画着眼前的美景,画着身边的人。

      阳光透过花枝洒下,落在画纸上,落在两人身上,温暖而美好。沈知夏抬头看向苏砚,刚好对上他温柔的目光。四目相对,无需多言,彼此的心意都在眼中。

      画完最后一笔,沈知夏将画纸收好,笑着说:“这幅画,就叫《与君共赏樱》吧。”

      苏砚点点头:“好,我们把它挂在画室最显眼的地方。”

      返程的飞机上,沈知夏靠在苏砚肩头,看着窗外的云朵。他拿出速写本,在上面写下:南风知我意,繁花赴新程。往后余生,有你相伴,岁月情长。

      苏砚看到他写下的话,轻轻握住他的手,在旁边补充道:烟火漫长,与君同行,此生足矣。

      回到画室,两人将《与君共赏樱》挂在墙上,与之前的画作一起,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卷。画室里的三角梅开得更艳了,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画纸上的美景,也照亮了两人相视而笑的脸庞。

      接下来的日子,沈知夏和苏砚依旧忙碌而充实。他们筹备着下一次的旅行,计划着去海边写生,去西北采风。同时,他们还收到了公益组织的邀请,准备开展一系列的公益绘画课程,帮助更多热爱画画的孩子。

      沈清禾看着他们越来越好,心里满是欣慰。她常常说:“知夏以前像个没长大的孩子,现在有了苏砚的陪伴,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快乐了。”

      林晓也经常来画室请教,她的画技越来越精湛,作品也开始在一些画展上获奖。“知夏哥,苏砚哥,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鼓励和帮助,”林晓拿着获奖证书,眼里满是感激,“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的我。”

      “不用谢,”沈知夏笑着说,“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只要坚持初心,用心感受生活,你一定会越来越优秀。”

      苏砚补充道:“艺术源于生活,也源于热爱。保持这份热爱,你会画出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

      日子在画笔的勾勒中悄然流逝,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沈知夏和苏砚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他们画过海边的日出、沙漠的星空、戈壁的落日,也画过乡村的炊烟、城市的灯火、市井的喧嚣。

      他们的画集一本接一本地出版,每一本都充满了温暖和力量,打动了无数读者。他们的爱情也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深厚,从初识的心动到相伴的默契,从并肩作画到携手同行,他们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存在。

      有一年冬天,他们再次回到汀南。民宿的老奶奶已经白发苍苍,却依旧精神矍铄。她拉着沈知夏的手,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们会来,樱花开了,我给你们留了最好的位置。”

      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不少,他们拿着自己的画作,围在沈知夏和苏砚身边,叽叽喳喳地分享着自己的进步。那个画樱花树下两人的小女孩,已经成为了美术特长生,她笑着说:“沈老师,苏老师,我以后想成为像你们一样的画家,用画笔传递温暖。”

      沈知夏看着她眼里的光芒,点点头:“我们相信你,一定会的。”

      樱花园里,粉白的樱花依旧盛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