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岁岁年年,烟火人间 ...
-
汀南的冬樱开得比春樱更显清绝,粉白花瓣裹着一层薄薄的霜气,在冷冽的风里轻轻颤动,却依旧开得热烈。沈知夏裹紧了米白色的围巾,指尖捏着画笔,笔尖在画纸上勾勒出樱枝遒劲的线条,霜花落在纸边,晕开一小片淡淡的水渍。
“冷不冷?”苏砚走过来,将一件驼色大衣披在他肩上,掌心带着温热的暖意,顺着肩胛骨轻轻摩挲了两下,“刚煮的姜枣茶,喝两口暖暖身子。”
沈知夏仰头看他,苏砚的睫毛上沾了点细碎的白霜,像是落了星子。他接过保温杯,拧开盖子喝了一大口,甜辣的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驱散了指尖的凉意。“不冷了,”他低头看向画纸,“你看这枝桠,带着霜气反而更有风骨,比春天的柔媚多了几分韧劲。”
苏砚俯身站在他身边,目光落在画纸上。沈知夏的笔触比几年前更显沉稳,线条利落却不失温润,粉白的樱花在冷灰的枝桠间绽放,竟画出了几分“雪裹寒香”的意境。“确实,”他轻声说,“你现在越来越能抓住景物的魂了。”
“还不是跟你学的。”沈知夏笑着侧头,鼻尖不经意蹭到苏砚的脸颊,带着微凉的触感。两人相视而笑,眼底的默契无需多言。这些年并肩走过无数山川湖海,一起在晨雾里等日出,在星空下赶画稿,彼此的画风相互影响,却又各自保留着独特的温度,就像他们的感情,亲密无间又各自舒展。
民宿的老奶奶提着竹篮走过来,篮子里装着刚蒸好的红薯,热气腾腾地冒着白雾。“快尝尝,刚从灶膛里扒出来的,甜着呢。”老奶奶把红薯递到他们手里,“这天儿冷,吃点热乎的暖暖心。”
沈知夏接过红薯,烫得指尖轻轻跳动,却舍不得松手。红薯的外皮焦香,剥开后露出金黄的果肉,甜香扑鼻而来。“好吃,”他咬了一口,软糯香甜的滋味在舌尖化开,“比城里卖的甜多了。”
“那是自然,”老奶奶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一起,“这是自家地里种的,没打农药,纯自然长的。你们上次说喜欢吃,我特意留了几块地,就等着你们冬天来吃呢。”
苏砚也剥开一块红薯,递到沈知夏嘴边:“慢点吃,别烫着。”沈知夏张嘴咬了一大口,脸颊鼓鼓的,像只偷吃的小松鼠。苏砚看着他满足的样子,眼底满是温柔,自己也咬了一口,甜香里似乎还带着幸福的滋味。
吃完红薯,两人收拾好画具,跟着老奶奶往民宿走。乡间的小路铺着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两旁的田埂上覆盖着一层薄霜,踩上去咯吱作响。偶尔有村民骑着三轮车经过,看到他们便热情地打招呼,喊着“沈老师”“苏老师”,声音洪亮又亲切。
“这里的人还是这么热情。”沈知夏感慨道,“每次来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好像回到了家一样。”
“因为这里有我们牵挂的人,也有牵挂我们的人。”苏砚握紧他的手,指尖传来彼此的温度,“以后我们每年冬天都来,陪老奶奶过年,看冬樱,吃红薯。”
沈知夏点点头,心里满是期待。这些年他们走过很多地方,看过无数美景,却始终对汀南有着特殊的感情。这里不仅有漫天的樱花和淳朴的村民,更有他们爱情最初的印记,有他们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
回到民宿,老奶奶已经在厨房里忙碌起来。锅里炖着鸡汤,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香味弥漫在整个院子里。沈知夏走进厨房,想帮忙打下手,却被老奶奶推着往外走:“你坐着歇着,难得来一次,不用干活。我这就给你们做拿手的腊味饭,保证你们吃了还想吃。”
沈知夏只好作罢,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看着苏砚收拾画具。苏砚的动作很轻柔,小心翼翼地将画笔洗净、晾干,把画纸叠得整整齐齐,放进随身携带的画夹里。阳光透过院墙上的三角梅枝叶,洒在他身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岁月仿佛在他身上沉淀出了温润的光泽。
“苏砚,”沈知夏轻声说,“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来汀南吗?那时候我还很莽撞,画写生的时候差点掉进溪里,是你救了我。”
苏砚抬起头,眼里带着笑意:“当然记得,你那时候手里还紧紧攥着画本,生怕画稿湿了。我就觉得,这个小家伙对画画是真的热爱。”
“那你那时候是不是就喜欢我了?”沈知夏笑着追问,眼里满是狡黠。
苏砚走过来,在他身边坐下,伸手刮了刮他的鼻子:“是啊,从看到你趴在樱花树下写生,阳光落在你脸上,眼里满是认真的样子开始,就喜欢了。”
沈知夏的脸颊微微发烫,心里却甜滋滋的。他靠在苏砚肩头,听着他沉稳的心跳声,觉得这样的日子真好。没有喧嚣的打扰,没有忙碌的奔波,只有心爱的人在身边,有温暖的烟火气围绕,简单却又无比幸福。
午饭时分,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金黄的腊味饭、鲜香的鸡汤、油光锃亮的腊肉、还有清炒的时蔬,每一道菜都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老奶奶不停地给他们夹菜,碗里的菜堆得像小山一样。
“多吃点,你们画画费脑子,得补补。”老奶奶笑着说,“这腊肉是我自己腌的,放了两年了,特别香。鸡汤里加了当归和枸杞,补气血的。”
沈知夏和苏砚连连道谢,大口大口地吃着饭菜。腊味饭的米粒吸饱了腊肉的油脂和香味,软糯可口;鸡汤鲜香浓郁,喝一口浑身都暖烘烘的。两人吃得津津有味,不时相视一笑,眼里满是满足。
饭后,老奶奶拿出一个红木盒子,递给沈知夏:“这是我老伴儿留下的一支毛笔,他以前也是个喜欢画画的,可惜走得早。我看你们这么爱画画,就送给你们吧,希望能帮到你们。”
沈知夏接过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支古朴的毛笔,笔杆是红木的,包浆温润,笔尖饱满。他轻轻抚摸着笔杆,心里满是感动:“奶奶,这太贵重了,我们不能收。”
“拿着吧,”老奶奶摆摆手,“放在我这里也是浪费,送给你们才物尽其用。我老伴儿要是知道,也会很高兴的。”
苏砚看着老奶奶真诚的眼神,拉了拉沈知夏的手:“那就谢谢奶奶了,我们一定会好好珍藏,用它画出最好的作品。”
沈知夏点点头,郑重地收下了毛笔,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这支笔,画出汀南的美,画出生活的暖,不辜负老奶奶的一片心意。
下午,两人来到乡村小学。孩子们正在教室里上课,朗朗的读书声透过窗户传出来,清脆又悦耳。校长看到他们,连忙迎了出来,脸上满是笑容:“沈老师,苏老师,你们可来了,孩子们念叨你们好几天了。”
“校长,辛苦你了。”苏砚握着校长的手说,“我们这次来,给孩子们带了些画具和书籍,还有一些过冬的衣物。”
校长连连道谢:“真是太谢谢你们了,每次都想着孩子们。有你们这样的好心人,孩子们太幸福了。”
这时,下课铃响了。孩子们冲出教室,看到沈知夏和苏砚,立刻围了上来,叽叽喳喳地喊着“沈老师”“苏老师”,眼里满是惊喜。
“老师,我画了一幅画,想给你看。”那个曾经画樱花树下两人的小女孩跑了过来,她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手里拿着一幅画,画的是汀南的冬景,白雪覆盖的樱园,溪面上结着薄冰,却有几只水鸟在嬉戏,画面宁静而美好。
“画得真好,”沈知夏接过画,认真地看着,“你的色彩运用越来越成熟了,意境也很到位。这幅画叫什么名字?”
“叫《冬樱雪》。”小女孩笑着说,“我想把汀南的冬天画下来,送给你们。”
“谢谢你,”沈知夏把画递给苏砚,“我们会好好珍藏的。你现在的画技已经很厉害了,以后一定要坚持下去,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小女孩重重地点点头,眼里满是坚定:“我会的,沈老师。我以后也要像你们一样,用画笔传递温暖,让更多人看到汀南的美。”
两人给孩子们分发了画具、书籍和衣物,然后走进教室,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美术课。沈知夏教孩子们画冬樱,如何用简洁的笔触表现出樱花的清绝和霜气的清冷;苏砚则教孩子们调色,如何用冷色调营造出冬天的氛围,又不失温暖的感觉。
孩子们学得很认真,教室里满是画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有个小男孩举手提问:“沈老师,冬天的樱花没有春天的热闹,为什么还这么美呢?”
沈知夏笑了笑,回答道:“因为冬天的樱花更有韧性,它在寒冷的天气里依然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本身就是一种美。就像我们的生活,有时候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到希望和美好。”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继续埋头画画。沈知夏和苏砚在教室里来回走动,耐心地指导着每个孩子。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认真的模样,他们心里满是欣慰。这些年,他们一直坚持公益绘画课程,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热爱画画的孩子有机会接触艺术,用画笔描绘自己的梦想和生活。
放学时分,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他们到学校门口。“老师,你们下次什么时候来?”一个小男孩拉着沈知夏的衣角,眼里满是不舍。
“等明年春天,樱花开得最盛的时候,我们就来。”沈知夏蹲下身,摸了摸他的头,“你们要好好画画,好好读书,我们等着看你们的进步。”
“嗯!”孩子们齐声答应,眼里满是期待。
离开学校,两人沿着溪边散步。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溪面上,波光粼粼,像撒了一层碎金。溪边的芦苇随风飘荡,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苏砚,”沈知夏轻声说,“你有没有觉得,这些孩子就像冬天的樱花一样,虽然生活条件不算优越,但他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的向往,特别让人感动。”
“是啊,”苏砚握紧他的手,“他们的眼睛很干净,心里充满了纯真和善良,这是最宝贵的东西。能为他们做一点事情,我觉得很有意义。”
两人走到上次遇到村民洗衣的地方,几位大妈正在收拾衣物,看到他们便热情地招呼:“沈老师,苏老师,要不要来家里喝杯茶?”
“不了,谢谢大妈,我们还要回民宿呢。”沈知夏笑着回应,“下次再来拜访你们。”
“好嘞,有空常来啊!”大妈们笑着挥手告别。
回到民宿,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老奶奶已经做好了晚饭,餐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还有几个小菜。“今天冬至,咱们吃饺子,团团圆圆。”老奶奶笑着说,“我包了你们喜欢的白菜猪肉馅和虾仁馅。”
沈知夏和苏砚心里满是感动。他们自己都忘了今天是冬至,老奶奶却记在心里。“谢谢奶奶,您太有心了。”沈知夏拿起筷子,夹了一个虾仁馅的饺子,咬了一口,鲜美的汤汁在舌尖化开,暖意融融。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老奶奶笑着说,“你们就把这里当成自己家,想吃什么就跟我说。”
晚饭过后,三人坐在院子里聊天。老奶奶给他们讲了很多汀南的往事,讲她和老伴儿年轻时的故事,讲村里的变化。沈知夏和苏砚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头回应。院子里的腊梅开得正盛,暗香浮动,沁人心脾,天上的星星格外明亮,一闪一闪的,像是在眨眼睛。
“时间过得真快啊,”老奶奶感慨道,“一转眼,你们都来了这么多次了,我也老了。不过看到你们这么幸福,这么有出息,我就放心了。”
“奶奶,您一点都不老,身体还这么硬朗。”沈知夏笑着说,“以后我们每年都来陪您,给您过生日,陪您过年。”
老奶奶笑着点点头,眼里泛起了泪光:“好,好,奶奶等着你们。”
夜深了,寒意渐浓。苏砚扶着老奶奶进屋休息,然后回到院子里,坐在沈知夏身边。“冷吗?”苏砚把他揽进怀里,用大衣裹住他,“夜深了,我们也进屋休息吧。”
沈知夏点点头,靠在苏砚怀里,听着他的心跳声,心里满是安宁。“苏砚,”他轻声说,“我觉得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遇到了你,还有这么多善良的人。”
苏砚低头吻了吻他的额头,声音温柔而坚定:“我也是。遇到你,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往后余生,我会一直陪着你,看遍世间美景,感受人间烟火,岁岁年年,永不分离。”
沈知夏闭上眼睛,嘴角扬起幸福的笑容。他知道,不管未来有多少风雨,只要有苏砚在身边,有这些牵挂的人在,他就什么都不怕。
第二天一早,两人被院子里的鸟鸣声吵醒。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暖洋洋的。沈知夏伸了个懒腰,坐起身,看到苏砚正在收拾画具。“醒了?”苏砚回头看他,眼里带着笑意,“快起来洗漱,老奶奶已经做好早饭了。”
沈知夏点点头,快速洗漱完毕,来到院子里。餐桌上摆着粥、包子、咸菜,还有刚煮好的鸡蛋,简单却营养丰富。“快吃吧,吃完我们去樱花园走走,今天天气好,适合写生。”苏砚递给她一个剥好的鸡蛋。
吃完早饭,两人背着画夹,再次来到樱花园。冬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娇艳,粉白的花瓣上还带着未融化的霜气,晶莹剔透。沈知夏选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开始写生。苏砚坐在他身边,也拿出画笔,画着眼前的美景,画着身边的人。
时间在画笔的勾勒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两人收拾好画具,准备回民宿吃饭。走到樱花园门口,看到几个熟悉的身影,是沈清禾和林晓。
“姐,晓晓,你们怎么来了?”沈知夏惊喜地喊道。
沈清禾笑着走过来,递给他们一个保温盒:“知道你们在汀南,我和晓晓就过来看看你们。这是我做的酱牛肉和一些零食,给你们带过来尝尝。”
林晓也笑着说:“知夏哥,苏砚哥,我好想你们啊,特意跟姐一起来看你们,顺便向你们请教画画的技巧。”
“欢迎欢迎,”苏砚笑着说,“快跟我们回民宿,老奶奶肯定很高兴。”
回到民宿,老奶奶看到沈清禾和林晓,果然十分开心,连忙招呼他们坐下,给他们倒茶。沈清禾和林晓向老奶奶问好,送上了带来的礼物。
中午,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大家边吃边聊,其乐融融。沈清禾看着沈知夏和苏砚,眼里满是欣慰:“看到你们现在这么幸福,这么充实,我就放心了。知夏,你现在真的长大了,越来越有担当了。”
“姐,谢谢你一直以来的照顾和支持。”沈知夏笑着说,“没有你,就没有现在的我。”
“跟我客气什么,”沈清禾笑着说,“你幸福就好。”
林晓则拉着沈知夏和苏砚,不停地请教画画的问题。两人耐心地解答着她的疑问,给她指点迷津。林晓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记录,眼里满是求知的欲望。
下午,四人一起去了乡村小学。孩子们看到沈清禾和林晓,也十分开心,围在他们身边,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沈清禾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书籍和文具,林晓则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绘画课,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
孩子们学得很认真,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沈知夏和苏砚站在窗边,看着这温馨的一幕,相视而笑。他们知道,艺术的种子已经在这些孩子心里生根发芽,总有一天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接下来的几天,沈知夏和苏砚带着沈清禾和林晓走遍了汀南的各个角落。他们去了樱花园、古街、溪边,一起写生,一起拍照,一起感受汀南的美景和淳朴的民风。沈清禾和林晓也深深爱上了这个地方,不停地赞叹着这里的美。
“汀南真的太美好了,”沈清禾感慨道,“这里的风景美,人更美,难怪你们这么喜欢来这里。”
“是啊,”林晓点点头,“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纯粹,那么温暖,让人舍不得离开。”
离别的那天,天上下起了小雨,像是在为他们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