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月考 ...
-
玩笑般的“认亲宴” 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平淡的生活中,引起一点波澜后又归于平静。
认真感受,篮球赛的喧嚣与汗水仿佛还停留在皮肤上,带着夏末的灼热。然而,校园生活的节奏并不会为一场意气之争停留。不过两天,教学楼下张贴的“高三第一次月考考场安排”,像一盆冷水,瞬间将所有人的注意力拉回了书本。
空气里弥漫起一种无形的紧绷感。
沈烬单肩挎着空荡荡的书包,嚼着口香糖,百无聊赖地扫了一眼公告栏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他的目光在“苏砚 - 第一考场”上停顿了半秒,随即落到自己名字后面跟着的“第二十考场”,无所谓地耸了耸肩。对他而言,考场只是换个地方睡觉而已。
他回到教室,发现苏砚已经坐在位置上了,正对着一本厚厚的习题集,笔尖飞快地演算,侧脸线条在晨光中显得有些冷硬。桌角,放着他今天早上强行塞过去的豆浆和饭团,包装完好,显然还没动。
苏砚笔尖未停,仿佛没听见。
沈烬皱了眉,伸手想去碰那个饭团,却在半途被苏砚用笔杆不轻不重地敲了一下手背。
“别动。”苏砚终于开口,声音没什么温度,视线仍停留在题目上,“做完这题。”
沈烬收回手,看着手背上那一道浅浅的白印,非但没生气,反而觉得有点新奇。这家伙,好像比之前……敢反抗了?他没再打扰,就那么靠在椅背上,看着苏砚专注的侧影。
沈烬有点儿走神,两人间的关系经过上次的篮球赛后,有了些许的亲近,可以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
直到苏砚放下笔,轻轻呼出一口气,才拿起已经微凉的饭团,小口吃了起来。
“那个……”沈烬忽然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带着点漫不经心,却又像经过了思量,“月考,靠你了啊,同桌。”
他指的是考场“互助”。按照惯例,月考座位按上次排名,他和苏砚之间隔着一整个楼层和无数个教室,所谓的“靠你”,更像是一种习惯性的、不抱希望的调侃。
苏砚咀嚼的动作慢了一拍,没看他,也没应声。
沈烬嗤笑一声,也没指望能得到回应,转身趴下准备补觉。
趴下后闭上眼怎么也睡不着,啧了一声,靠在椅背上,视线落在苏砚那不断书写的右手上,骨节分明,却总透着一种易碎的苍白。他想起篮球赛后苏砚异常急促的呼吸和久久未能平复的脸色,眉头几不可查地蹙了一下。
月考前一天下午,放学铃声响起,众人作鸟兽散。苏砚收拾好书包,刚要起身,却被沈烬用一根手指按住了摊开的物理课本。
“喂,”沈烬的声音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别扭,眼神瞟向窗外,“明天考试……那什么,物理最后那道大题,一般什么路子?”
这问题问得突兀,甚至有些可笑。谁都知道沈烬从不关心考题。苏砚抬起眼,清冷的目光里带着一丝探究。
沈烬被他看得有些不自在,烦躁地抓了抓头发:“看你平时老做那类题,随便问问。”
苏砚沉默了几秒,然后重新翻开物理书,翻到力学综合应用那一章,用笔尖在其中一道复杂的例题上点了点。
“通常,”他开口,声音平稳无波,“结合动能定理和圆周运动向心力分析。关键在找准临界状态和能量转换点。”
他说得言简意赅,是典型的苏砚式讲解。沈烬听得云里雾里,但目光却牢牢锁在苏砚点着题目的那根手指上,以及他微微蹙眉专注讲解的侧脸。
“……懂了没?”苏砚讲完,抬眼问他。
沈烬猛地回神,含糊地“嗯”了一声,其实根本没懂几个公式。但他心里某种念头却清晰起来——这家伙讲题的时候,好像……没那么难以接近。
月考如期而至。
沈烬坐在二十考场最后排,转着笔,看着窗外发呆。卷子发下来,他破天荒地没有立刻趴下睡觉,而是翻到了最后那道物理大题。题干冗长,配着复杂的示意图。他盯着看了半晌,脑子里莫名回响起苏砚那句“找准临界状态和能量转换点”。
鬼使神差地,他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示意图,试图回忆苏砚那天点着的例题。他当然解不出来,甚至连公式都列不全,但他在那里涂涂画画了十几分钟,直到交卷。
接下来的几场考试,他似乎都延续了这种“反常”。数学考试,他尝试着去解一道三角函数题,因为他记得苏砚的错题本那一页有类似的标记;英语作文,他绞尽脑汁凑了几个复杂句,因为偶然瞥见苏砚的范文里用过。
成绩公布得很快。沈烬的名字依旧稳稳挂在理科班后排,总分没什么惊喜。但发下卷子时,他却罕见地没有直接团成一团塞进抽屉。
他翻看着自己的卷面。物理大题旁边,老师用红笔打了个叉,但旁边留下一行小字:“思路有亮点,公式运用错误。” 数学卷子上,那道三角函数题,他竟然蒙对了一个步骤,得了一分。英语作文下面,则是一个不高的分数,但旁边用红笔写着:“尝试使用复杂句式,有进步。”
这些微不足道的痕迹,像投入死水里的几颗小石子,在他心里漾开了极其微弱的涟漪。他下意识地扭头看向旁边。
苏砚正在看自己的卷子,依旧是接近满分的成绩,脸上没什么表情。似乎察觉到沈烬的视线,他侧过头,目光落在沈烬摊开的、有着零星红笔批注的卷子上,停留了大约两秒。
然后,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极轻微地,点了点头。那动作快得几乎像是错觉。
沈烬却清晰地捕捉到了。他心里那点微弱的涟漪,忽然就变成了小小的浪头,拍打在胸口,有点闷,又有点说不清的痒。
放学时,沈烬照例把一盒温热的杏仁茶放在苏砚桌上,语气依旧是硬邦邦的:“拿着,暖胃。”
这一次,苏砚没有沉默,也没有拒绝。他拿起那盒杏仁茶,指尖感受到恰到好处的温度,然后看向沈烬,声音很轻,却清晰地传入对方耳中:“物理那道题,临界点是绳子的拉力恰好为零时。”
说完,他拿起书包和杏仁茶,转身离开了教室。
沈烬愣在原地,过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苏砚是在跟他讲昨天那道他根本没听懂的大题。他看着那个清瘦的背影消失在门口,又低头看了看自己卷子上那个带着“思路有亮点”批注的红叉,突然低低地笑了一声。
他拿起笔,在自己空荡荡的物理课本扉页上,笔锋凌厉地写下了“临界状态”四个字。
没有作弊,没有交易,只有一句无意间的讲解,一次笨拙的尝试,一个微不可察的点头,和一句迟来的、关键点的提示。关系的推进,藏在被认真对待的卷面批注里,藏在那一盒恰到好处的温热饮品里,也藏在了这无人注意的、关于“临界点”的回应里。
冰山未曾崩塌,但坚硬的冰层之下,已有暖流悄然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