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五章:瓦砾下的秘密 ...
-
棚屋内,灯火如豆。陈启明将账册摊开,指出了瓦片数量异常的问题。
“光是数量对不上,还不足以取信于人。”林静沉吟道,“若是他们咬定就是用了那么多,或者说损耗巨大,我们无法反驳。需要有更实在的证据。”
“更实在的证据?”陈启明蹙眉。
“比如,”林静目光落在“青灰筒瓦”的名称和价格上,“他们报的这是上等瓦的价钱。如果我们能证明,实际使用的根本就不是上等瓦,甚至不是青灰瓦,那便是铁证。”
“如何证明?炭场库廨早已修缮完毕,我们总不能去把瓦揭下来看。”
林静微微一笑,化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不必揭瓦。我记得手稿里提到,宋代烧制青灰瓦,需用特定黏土,并控制窑炉温度。其质地紧密,吸水率低。而次品瓦或用劣土,或火候不足,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我们或许可以……”
第二天,林静设法从炭场外围找到几块可能是当时废弃的碎瓦片,又让陈启明从市场上悄悄买来几块真正的上等青灰瓦。待到夜晚,她化身“质检官”,开始做起了实验。
实验一:吸水率测试
她将两种瓦片碎块打磨成大小相近的样本,仔细称重。
标准瓦样本:初始重量三两二钱。浸入清水一个时辰后取出,用干布吸去表面水分,再次称重,为三两三钱。吸水增重约一钱。
废弃瓦样本:初始重量三两。同样操作后,重量变为三两六钱吸水增重达六钱!
“吸水之多,近乎陶土,”林静指着记录的数据,目光锐利,“这材质,别说耐久,恐怕一季都撑不过去,怪不得要用这多片了。”
实验二:成分与硬度
她用钢针划过瓦片表面,标准瓦只留下浅痕,而废弃瓦则刮下不少粉末。“原料和烧制温度都有问题,硬度差得多。”
“今天我们就先检验到这里吧。”说完,林静开始整理实验桌面,将数据记录仔细叠起。
“我看你不是还设计了一个色泽度对比吗,怎么不继续了?”陈启明有些着急。
“色泽要在阳光下比对,我们现在点的是蜡烛,扑闪扑闪的,光源不稳定,比对出来的数据不准确。”林静揉了揉眼睛:“哎,要是有电灯就好了,这蜡烛就是伤眼睛。”
“还电灯,你咋不说要照相机呢,拍下来,不就不晃眼了”陈启明一边帮着收拾瓦片,一边调侃。
“......照相机......”林静像是被电击了一般:“你别说,你还真别说,还得是陈局你,空间里有电源!”
“!!!”
第二天,陈、林二人拿着满电的执法记录仪录制了实验三的内容。
实验三:色泽对比
在阳光下仔细分辨,标准瓦颜色均匀青黑,而废弃瓦色泽斑驳,泛黄泛白。
“有了这些,再加上账目上虚报的数量,”林静胸有成竹,“这就是一条完整的证据链。”
证据在手,如何呈递却是关键。他们二人微言轻,若直接状告,极易被钱有财乃至其背后的势力反噬,届时什么启明计划统统丢掉一边,说不定还免不了一顿皮肉苦。想起影视剧里拷打被构陷的忠臣的画面,二人直打冷颤,摇了摇头。
“必须借力。”陈启明分析道,“张孔目为人正直,也许可以一试。但仅他一人,分量或许不够。”
机会很快到来。几日後,几日後,一位名为王屹的御史台官员至度支司巡查。此人为人刚介,出身关西,素以不畏权贵、核查精严著称,虽官职不高,却在御史台内有“铁面”之誉。张茂负责接待,言谈间提及司内新来的程姓贴书于算学上颇有造诣,且做事勤勉。陈启明看准时机,将自己整理的账目疑点、林静的实验结论,以及一份条理清晰、建议加强工程物料核验的《官物采买稽核之管见》,通过张茂,迂回地呈递了上去。
王屹初时并不在意,随手接过那叠文稿,对张茂笑道:“张孔目,贵司还真是人才济济,区区一贴书,竟也敢妄议度支司章法?”言语间略带揶揄。
然而,当他目光扫过纸上那工整清晰的表格、条分缕析的数据,尤其是那套附于文末、有数据支撑的“物料检验法”时,脸上的轻慢之色渐渐敛去。他越看越是心惊,这份管见论证之严谨、举证之新颖,与他平日看惯的浮泛空谈截然不同。
他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垂手侍立的陈启明:“此检验之法,精要务实,非比寻常。果真是你一人所为?”语气中已带了几分审慎。
陈启明躬身答道:“回禀御史,此法实乃舍妹程林静潜心琢磨所得。舍妹昔年偶遇一海外商贾,得蒙指点,略通些鉴别物料虚实之术,如今在济众堂做些辨识药材的营生。”他刻意隐去了现代知识来源,托言海外,既显神秘,又免人深究。
“程林静?”王屹闻言,捻须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可是那研制出‘玉容皂’的程小娘子?”
济众堂试制出了清洁效果远胜澡豆、胰子的肥皂,取名“玉容皂”,因价廉物美,在王屹夫人所在的官眷圈子里已小有名气,王夫人念叨许久却苦于难以买到。
“正是舍妹。”陈启明恭敬应答。
王屹沉吟片刻,再看向手中报告时,眼神已大为不同。他转向张茂,正色道:“张孔目,方才确是王某失言,小觑了贤司干才。此程贴书所言,切中时弊,所献之法更是务实可行。此份文书,本官定当郑重呈报。”
事后,陈启明与林静商议,觉得王屹此人刚正,直接馈赠恐惹其不快。遂由林静出面,以“济众堂答谢照拂,特推出新品试用、广提意见”为由,将一小匣精心制作的“玉容皂”送至时常关照生意的几位老主顾,聊表心意,名单中自然包括了曾为家眷求购此物的王屹府上。
此举不着痕迹,既全了礼数,又未失风骨。王夫人如愿得皂,欣喜不已,在王屹面前少不得夸赞程家小娘子心思灵巧,品行端方。王屹虽表面不置可否,心中对程氏兄妹的观感,却又好了几分。认为他们虽出身商贾(伪装的),却懂进退、知礼仪,并非那等只知钻营之辈。
风波悄然而起。借着这层若有若无的香火情,加之王屹的亲自举荐,炭场修缮案的贪墨行为被迅速坐实,虽然最终只揪出了一个工部的小主事和两个吏员,但这份《官物采买稽核之管见》,却到了某些人的书案上。
汴京棋局,风云初动。他们这无意间投下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缓缓荡向更深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