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第十一章:汴京岁华 ...

  •   腊月甫一进入,汴京城的年味,便如同滴入清水的浓墨,不可抑制地渲染开来。
      寒风依旧凛冽,却吹不散空气中日益浓郁的、属于年节的独特气息。腊八那日,天还未大亮,巷口卖炊饼的孙大嫂便端着一陶罐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敲开了门。
      “程官人,程小娘子,快尝尝!俺家那口子熬了大半夜,料足着呢!”她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热情。罐子里,糯米、红枣、莲子、核桃、栗子等各色果粮熬得烂熟交融,稠厚香甜。陈启明和林静捧着这碗滚烫的、饱含邻里情谊的粥,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古老而陌生的时代,正以一种温暖的方式,向他们敞开怀抱。
      祭灶过后,年的步伐陡然加快。“市卖浸盛”,售卖门神、桃符、钟馗像的摊子挤满了御街两旁的廊下,朱红的底板,金漆的神祇画像,在冬日灰蒙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胶牙饧(麦芽糖)的甜香、迎春牌的簇新、干燥柏枝的清香、以及苍术等药材的独特气味,混杂在寒冷的空气里,构成了汴京特有的“年味”。叫卖声、孩童追逐嬉闹声、车马粼粼声,交织成一片喧嚣而充满活力的市井交响。
      各衙署相继“封印”放假。陈启明从度支司领回了一份“节料”——些米、面、羊肉、油盐,以及几匹寻常的绢帛。东西不算贵重,但捧在手中,却有一种奇异的踏实感,这是他们凭借自身努力,在这时代挣得的第一份“年终奖”,意味着他们已不再是浮萍,而是有了微末的根基。林静也从盐铁司胄案带回了一份特别的“心意”——几位相熟的工匠合伙送的一套小巧精致的刻刀与剔筋工具,既是实用之物,也暗含对她专业能力的认可。这份来自工匠群体的、朴素的尊重,比任何虚言更让林静感到欣慰,她私下对兵器质量的执着钻研,似乎正悄然开花结果。
      “官”与“民”的年,在此刻呈现出愈发分明的景象。
      皇城与高门府邸之间,仆役车马辚辚,互送拜年名刺与装在精美礼盒中的节礼,空气中流动着一种矜持而繁密的交际网络。而在陈启明和林静所居的普通街巷,年味则更加质朴和热烈。邻里间互相赠送自家腌制的腊肉、新磨的豆腐。隔壁以抄书为生的老秀才文晏之,送来一副自己手书的春联:“瑞雪兆丰年,春风拂汴水”,笔力虽寻常,却满是诚挚的祝福。
      除夕这天,雪后初霁,银装素裹。
      兄妹二人将租住的小院洒扫得一尘不染,贴上文秀才的春联,门楣挂上驱邪的桃符。依照汴京“馈岁”之俗,他们也将准备好的食物、果品用盘盒装好,互相馈送邻里。夜幕降临,他们邀请了文晏之、孙大嫂一家以及特意从白杨村赶来的周成,共同守岁。
      小小的堂屋内,炭火烧得旺旺的,驱散了冬夜的寒意,也映得人人脸上红扑扑的。炖肉的香气与温好的黄酒气息氤氲在一起,充满了家的暖意。桌上算不得珍馐,却满是心意:孙大嫂拿手的“签菜”,林静按现代法子改良、更加入味的红烧羊肉,陈启明特意去州桥夜市买来的旋煎羊白肠、滴酥水晶鲙,还有必不可少的胶牙饧。
      “来来来,敬老秀才,祝您来年笔墨丰润!敬孙大哥、孙大嫂,祝您二位生意兴隆,炊饼越卖越好!敬周成兄弟,愿咱白杨村的田地来年有个好收成!”陈启明举杯,脸上带着难得的、全然放松的笑意。
      “敬程官人、程小娘子!愿二位前程似锦,诸事顺遂!”文秀才文绉绉地回应。
      孙大嫂则爽朗笑道:“啥官人不官人的,在这院里,就是邻居!祝咱们大家都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朴素的话语蕴含着最诚挚的祝福,酒过三巡,气氛愈加热络。文秀才谈起禁中驱傩仪式的盛大,需由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着面具,穿着绣画杂色衣装,手执金枪、龙旗,鼓吹齐鸣,沿殿驱祟,描绘得栩栩如生。孙大嫂则说着市井趣闻,哪家灶饭做得好,哪家小子又因偷吃供果挨了揍,孙大哥是个老实人,虽不多,只笑盈盈看着自家媳妇儿,眼里满是宠溺。周成则兴奋地描述着试验田冬耕深翻已毕,堆肥也初见成效,对来年充满了憧憬。窗外,用以驱山臊恶鬼的爆竹声已开始零星响起,更添年节气氛。
      “守岁”的时光就在这温馨的闲谈与对未来的展望中缓缓流淌。林静看着眼前这一切,心中感慨万千。从初来时的仓皇无措,到如今的安身立命,身边有了可以共饮一杯屠苏酒的邻里朋友,手中进行着或许能改变些什么的事业。她与陈启明交换了一个眼神,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慰藉与愈发坚定的光芒。
      子时将至,汴京城仿佛瞬间被点燃。皇城方向传来象征性的、沉闷的钟鼓声,而民间千家万户的爆竹声则如疾风骤雨般响起,震耳欲聋,似乎要将一切的邪祟晦气都驱散干净。夜空中也开始次第绽放“药发傀儡”(早期烟火),光怪陆离,虽不及后世繁复,却也照亮了一张张充满期盼的脸,将夜空点缀得如同星雨洒落。
      林静仰头望着这千年之前的绚烂,感受着身旁人群的欢呼与爆竹的震响,一种难以言喻的疏离感却悄然漫上心头。她下意识地靠近陈启明,在他耳边用低得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问道:
      “你说,家里的天空……这会儿也放烟花了吗?”
      陈启明闻言,身体几不可察地微微一僵。他没有立刻回答,只是更紧地拢了拢身上那件用现代面料仿制的披风,仿佛能从中汲取一丝来自遥远时空的暖意。他的目光依旧停留在空中不断明灭的光影上,良久,才用同样轻微,却异常坚定的声音回道:
      “会的。而且……一定比这个更亮,更吵。”
      他没有转头看她,但微微向她倾斜的肩膀,和那简短话语中刻意营造的、属于他们共同记忆的“嫌弃”语气,已然是一种无言的回答与扶持。他们彼此都明白,那不仅是关于烟火的问答,更是对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故土,一次无声的眺望与告慰。
      是啊,谁又知,这璀璨的烟火未曾在千年的某天同样照亮充满希冀的脸呢?你知,我知!
      “新年安康!”
      “万事如意!”
      这短暂的沉默与低语,迅速被周围更热烈的祝福声淹没。他们相视一眼,将那份深藏的思念与怅惘小心收起,重新融入眼前这片古老而真实的喧嚣与祈愿之中。
      在一片震天的祝福与爆竹声中,陈启明和林静也向着众人,向着这座包容了他们的古城,向着那个既定的、却似乎已悄然偏转一丝丝轨迹的未来,默默许下了新年的愿望。
      元日清晨,兄妹二人早早起身,换上用空间里现代面料私下仿制的、更加挺括保暖的新衣。依照习俗,他们也要“往来拜节”。陈启明需去几位上司府上投递名刺,虽未必能见到本人,但礼数需到。林静则与孙大嫂等女眷互相道贺,说着吉祥话。街上,随处可见“坊巷以食物、动使、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无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充满了欢乐松弛的气息。
      此后的几日,直至元宵,汴京都沉浸在节日的海洋里。御街两廊,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傀儡戏,弄虫蚁……令人目不暇接。虽然他们知道,在这片繁华之下,朝堂的暗流依旧涌动,白杨村的田地等待春耕,北伐的阴云或许仍在北方积聚,但至少在此刻,他们允许自己沉浸在这千年之前的盛世风华之中,感受着属于普通人的、实实在在的欢愉与希望。
      寒冬已尽,新春正式来临。他们的故事,也将在万象更新的季节里,步入新的阶段。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