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4、镜子里的陌生人 ...

  •   颜锦轩站在新租的隔断间里,感觉自己像个非法入侵者。这个六平米的空间小得可怜,放下一张单人床和一个简易衣柜后,连转身都显得局促。但比起工地的工棚,这里已经是天堂—至少,它有一扇能关上的门,和一面完整的镜子。
      他站在镜子前,第一次认真审视自己。镜中人陌生得让他心惊。皮肤被工地烈日晒成了深褐色,粗糙得像砂纸;曾经修长的手指布满老茧和伤痕,指甲缝里还残留着洗不掉的水泥灰;眼神里不再有大学时的锐气和光彩,只剩下疲惫和警惕。最可怕的是那道从眉骨延伸到下巴的浅疤,是上周搬运钢筋时不小心划伤的,像一条蜈蚣趴在脸上,记录着他在底层的挣扎。
      “你好啊,农民工颜锦轩。”他对着镜子自言自语,声音沙哑得像生锈的门轴。
      镜中人沉默地看着他,眼神里有一种近乎野蛮的坚韧。这张脸,这副模样,走在燕都的街头,路人会自然地避开;去面试,HR会客气地说“请回去等通知”;就连去便利店买东西,店员都会多看他两眼,仿佛在确认他是否付得起钱。
      他知道,他必须换一张脸。不是整容,是比整容更彻底的改造——他要重新学会如何做一个“体面人”。
      第一步是住处。他特意选择了这个位于中关村附近的老小区,虽然只是隔断间,但邻居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他要重新浸泡在那种氛围里,像一具复活的尸体重新学习呼吸。
      第二步是行头。他从二手市场淘来一套略显过时的西装,花了整整八十块——相当于他在工地两天的工资。又买了一双擦得锃亮的皮鞋,虽然鞋底已经磨薄,但表面看起来还算体面。
      现在,他站在镜子前,进行第三步:表情管理。他尝试挤出一个微笑,镜中的脸却扭曲成一个怪异的鬼脸。太久不笑了,面部肌肉已经忘记了如何做出友善的表情。他想起在工地上,人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很简单——愤怒就骂,高兴就吼,痛苦就忍。没有人需要微笑,那是一种奢侈品。
      “你好,我是颜锦轩。”他对着镜子练习,声音干巴巴的,像在念悼词。
      不行,太僵硬了。他深吸一口气,想起大学时参加辩论队的经历。那时他站在台上侃侃而谈,笑容自信,举止得体。可那段记忆遥远得像上辈子的事。
      “放松,自然点。”他告诉自己,但镜中人的眼神依然像只受惊的野兽。敲门声打断了他的练习。是房东太太,一个精明的中年女人。
      “小颜啊,物业费该交了。”她在门外说,声音透过薄薄的门板传进来,带着不容商量的坚决。
      颜锦轩打开门,努力挤出一个练习过的微笑:“好的,我明天去交。”
      房东太太上下打量着他,目光在他身上的西装停留了片刻:“哟,这是要去面试啊?”
      “嗯,去看看机会。”
      “挺好。”房东太太点点头,“年轻人就该找个正经工作,总比在工地强。”她的话像一根针,轻轻刺破了他刚刚建立起来的自信。原来在别人眼中,他依然是个“工地来的”。
      关上门,他沮丧地坐回床上。西装紧绷的肩膀让他呼吸困难,就像这套衣服也在拒绝他。他想起庄子那个“邯郸学步”的典故——燕国少年去赵国都城学优雅的步态,结果不仅没学会,连自己原来怎么走路都忘了。
      “我不会也变成那样吧?”他苦笑。但他没有退路。父亲的腿伤需要持续治疗,家里的债务像雪球越滚越大,他不能再靠体力活勉强糊口。他必须回到那个他曾经逃离的“正常世界”,即使那意味着要戴上一张不属于自己的面具。
      接下来的几天,颜锦轩开始了他的“复健计划”。每天清晨,他都会去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馆坐一个小时,不是为了喝咖啡——那太奢侈了,他只是去听那些创业者和白领们的谈话。
      “我们的商业模式要跑通闭环。”
      “这个KPI需要拆解到具体执行层面。”
      “投资人要看的是增长曲线,不是情怀。”
      他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些曾经熟悉现在却陌生的词汇。他甚至还买了一本《职场沟通艺术》,在夜深人静时偷偷研读,像高中生备战高考。
      但最难的还是改变身体语言。多年的体力劳动让他的脊背微微佝偻,走路时习惯性地低着头,仿佛随时准备扛起重物。而现在,他需要挺直腰板,目光平视,步伐从容。
      有一次,他在练习走路时不小心撞到了一个路人。“没长眼睛啊?”对方怒斥。颜锦轩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用工地上的口气道歉:“对不起大哥,我没注意...”
      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那种卑微的语气,那种防御性的姿态,立刻暴露了他的来历。
      “算了算了。”对方摆摆手走开了,但那眼神里的轻蔑像刀子一样扎在他心上。
      那天晚上,他站在镜子前,狠狠地抽了自己一个耳光。
      “记住,你不再是工地上的颜锦轩了。”他对镜中人说,“你要忘记怎么扛水泥,忘记怎么砌砖,甚至要忘记怎么和底层的人打交道。”
      镜中人沉默地看着他,眼神复杂。转变的契机出现在一个周末。颜锦轩去商场买衬衫,正好遇到一家科技公司在做路演。主讲人是个年轻的CEO,正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的新产品。
      “我们要用技术打破信息壁垒,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便利...”这话如此耳熟,颜锦轩愣在原地。那不就是他当年做“邻里通”时的理念吗?只不过眼前这个CEO说得更加华丽,更加符合投资人的口味。
      他站在人群外围,听着那些熟悉的理念被包装成崭新的故事,心里五味杂陈。就在这时,一个工作人员走过来:“先生,有兴趣了解我们的产品吗?”
      颜锦轩本能地想退缩,但突然想起了这些天的练习。他挺直腰板,露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微笑:“我在听,讲得不错,不过商业模式似乎还有优化的空间。”
      他用了刚从书上学来的术语,语气平静而自信。工作人员立刻肃然起敬:“您是做投资的?”
      “关注这个领域。”颜锦轩含糊其辞,心跳如鼓。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像个成功的骗子,但也第一次尝到了“体面”的甜头。原来只要穿上合适的衣服,用合适的语气说话,人们就会用完全不同的态度对待你。
      回家的路上,他特意绕道去了老陈记面馆。陈姐看到他时愣了一下:“哟,这是谁啊?我都没认出来。”
      颜锦轩苦笑:“这么夸张吗?”
      “整个人都不一样了。”陈姐围着他转了一圈,“像换了个人似的。”
      他点了一碗面,吃得小心翼翼,生怕汤汁溅到新衬衫上。陈姐看在眼里,叹了口气:“何必呢?做自己不好吗?”
      颜锦轩放下筷子:“陈姐,在这个城市,真实的自己是最不值钱的。”
      离开面馆时,他在玻璃门上看到了自己的倒影——西装笔挺,发型整齐,表情克制。确实像个普通的都市白领,如果不仔细看眼睛里的沧桑的话。
      回到隔断间,他再次站在镜子前。这一次,他练习的不再是微笑,而是一种介于冷漠和友善之间的表情,既不会太过热情显得廉价,又不会太过冷淡显得傲慢。
      他想起《庄子》里“虚舟”的比喻——最好的船是空的船,不会被攻击,也不会伤害别人。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成为这样一艘“虚舟”,没有过去,没有个性,没有威胁。
      镜中人渐渐变得陌生,但也越来越符合这个城市的期待。当他的积蓄只剩下最后五百块时,颜锦轩知道,是时候了。他穿上最好的衬衫,打好领带,对着镜子做了最后一次练习。
      “你好,我是颜锦轩。”这一次,声音平稳,表情自然,眼神里带着适度的自信。
      镜中人看起来像个标准的求职者,一个可以被社会接受的“正常人”。只有他知道,这张脸背后,藏着多少不愿回忆的过去,和多少被迫放弃的真实。
      他关上门,走进燕都的晨光中。阳光照在他擦得锃亮的皮鞋上,反射出刺眼的光。那光芒,和他此刻的眼神一样,明亮,却不温暖。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