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8、被记住的名字 ...
-
燕都的秋天来得猝不及防,仿佛一夜之间,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就黄了头。颜锦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黄色的外卖服外面多了件深色外套,那是他在二手市场花三十块钱淘来的“职场精英皮肤”。
自从那个雨夜后,他的生活轨迹发生了一个微妙的偏转。就像行星绕着恒星运转,他的送餐路线总会不自觉地经过“老陈记面馆”所在的那条街。即使不顺路,他也会找个借口绕过去。
第一次回去,是在三天后的下午。那天他刚送完一单去燕都大学的外卖,回程时电动车电量告急,他告诉自己:只是去充个电,顺便还那碗面的钱。
面馆里没什么人,只有老板娘在柜台后面算账,计算器发出“归零、归零”的声音,像是在为谁的人生做总结。
“欢迎光临...”老板娘抬起头,看到他时眼神有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淡淡的笑意,“哟,是你啊。”
颜锦轩站在门口,突然有些手足无措。他准备好的说辞全都卡在喉咙里,最后只挤出一句:“我...我来还钱。”
老板娘放下计算器,双手抱胸:“多少钱来着?”
“十五块。”他急忙从口袋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纸币,崭新的票子被他攥得有些发皱。
老板娘没接,只是歪着头看他:“我怎么记得是十块?”
“阳春面十五,菜单上写着。”颜锦轩指了指墙上的价目表。
“那天搞活动,打折。”老板娘面不改色地说,“收你十块。”
颜锦轩知道她在说谎,但不知道怎么拆穿这个善意的谎言。两人僵持在那里,像在进行一场奇怪的博弈。
最后是老板娘叹了口气:“行吧,十五就十五。不过得再消费点别的,我这不提供免费充电服务。”
颜锦轩如释重负,点了杯五块的豆浆,坐在角落里慢慢喝。电动车在门口充电,他则贪婪地汲取着这间小面馆里的温暖。
从那以后,这就成了他们之间心照不宣的约定。
每周总有两三天,颜锦轩会来面馆坐坐。有时点碗最便宜的面,有时只要杯豆浆,偶尔奢侈一点,会加个卤蛋。老板娘从不催促,也不特别热情,就像对待任何一个老主顾。
转变发生在一个月后。那天颜锦轩特别狼狈,送餐时被一辆突然开门的轿车撞到,人没事,但餐撒了,还被顾客投诉。他到面馆时,额头还有一块擦伤,制服也破了。
“今天有点惨啊,”老板娘一边下面一边说,“先坐着,我给你消毒。”
她拿出医药箱,动作熟练得像是专业的护士。碘伏擦在伤口上,刺痛让颜锦轩倒吸一口冷气。
“忍着点,总比感染强。”老板娘说着,突然问,“对了,你叫什么名字?总不能一直叫你‘喂’吧。”
颜锦轩愣住了。在燕都这几个月,几乎没人问过他的名字。在平台系统里,他是“骑手00786”;在顾客那里,他是“送外卖的”;在房东口中,他是“503的”;在前公司,他是“那个被开除的”。
“颜锦轩。”他说出自己的名字,声音有些干涩。
“哪个yan?哪个jin?哪个xuan?”老板娘认真地问。
“颜色的颜,锦绣的锦,气宇轩昂的轩。”
老板娘点点头,在便签纸上写写画画,然后递给他看。上面是三个歪歪扭扭的字:颜锦轩。
“这么写对吗?”她问。
颜锦轩看着那张便签纸,突然鼻尖一酸。在燕都,第一次有人如此郑重地对待他的名字。
“对。”他轻声说。
从那天起,一切都变了。再次光临时,老板娘不再说“欢迎光临”,而是自然地招呼:“锦轩来了啊,今天还是阳春面?”
就这一声“锦轩”,让颜锦轩在门口愣了三秒钟。他忽然意识到,在这个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超级都市里,终于有一个地方,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名字。不是代号,不是编号,是他父母翻了好几天字典才取定的、承载着期望的名字。
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你一直以为自己是透明的,突然发现有个人能看见你。
“您怎么称呼?”有一次他鼓起勇气问老板娘。
“叫我陈姐就行。”老板娘说,“大家都这么叫。”
“陈姐。”他试着叫了一声,感觉彼此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一些。
他们的对话也开始超越客套,有了更实在的内容。
“今天单子多吗?”
“还行,就是平台抽成又涨了。”
“这些资本家,心比我的锅底还黑。”
“陈姐,您这面汤的配方能透露一下吗?太好喝了。”
“想偷师?行啊,先交学费,不多,也就十万八万的。”
颜锦轩发现,陈姐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那种在底层摸爬滚打多年淬炼出的智慧,辛辣又温暖。
有一次,他忍不住问:“陈姐,您对每个客人都这么好吗?”
陈姐正在擦桌子,头也不抬:“那得看人。有的人吧,你给他再多,他也觉得是应该的。有的人呢,你给他一点,他能记一辈子。”
她停下动作,看向颜锦轩:“你是后一种。”这话让颜锦轩沉默了很久。他想起林薇,想起王浩,想起那些在他落魄后避之不及的“朋友”。也许陈姐说得对,人性本就如此,重要的是你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深秋的一个傍晚,颜锦轩送完最后一单,照例来到面馆。今天是他生日,没有人知道,他也不打算告诉任何人。
“锦轩,今天气色不错啊。”陈姐招呼他,“吃什么?”
“老样子吧。”
面很快端上来,却是一碗牛肉面,厚厚的牛肉铺了满满一层,旁边还卧着一个荷包蛋。
“陈姐,这...”
“今天牛肉买多了,不吃明天就坏了。”陈姐轻描淡写地说,“快吃吧。”
颜锦轩低下头,默默地吃面。热气蒸腾中,他的眼睛有些湿润。他知道,陈姐一定看出了什么。也许是他今天在朋友圈发的那句“又到这一天”的隐晦感慨,也许是他比平时更加沉默的表现。
这就是被“看见”的感觉吗?不是作为成功者被仰视,不是作为失败者被怜悯,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被理解和关怀。
吃完面,他正要扫码付款,陈姐却拦住了他。“今天免单。”
“为什么?”
“店庆。”陈姐面不改色。
颜锦轩笑了:“您上次说是初一十五免单,这次又是店庆,这店怎么这么多节日?”
“我开的店,我爱哪天免单就哪天免单。”陈姐理直气壮,“有意见?”
“没意见。”颜锦轩收起手机,“谢谢陈姐。”
走出面馆时,夜幕已经降临。颜锦轩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站在门口,看着玻璃门上自己的倒影。
这几个月,他变了很多。皮肤黑了,手上长了茧,眼神也不再是当初那个大学生的清澈愚蠢,而是多了几分沉稳和沧桑。但他还是颜锦轩。那个来自云水市,怀揣梦想来到燕都的颜锦轩。他忽然明白,陈姐给他的不只是几碗面,更是一个锚点。在这座容易让人迷失的大都市里,这间小小的面馆成了他的坐标原点。无论他在外面经历了什么,总有一个地方可以回去,总有一个人会叫出他的名字。
这让他想起海德格尔说的“此在”,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名字就是存在的证明,当有人呼唤你的名字时,你才真正地在那个关系中存在。
在平台的系统里,他是可替代的代码;在燕都的茫茫人海中,他是无名的尘埃;但在这间面馆里,他是颜锦轩,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这种认知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力量。
第二天送餐时,他破天荒地主动和顾客交流:“您好,您的餐到了,祝您用餐愉快。”不再是机械的背诵,而是真诚的祝福。
有一个住在老小区的独居老人,每次点外卖都会要求他帮忙带瓶酱油或者一袋盐。以前他会觉得麻烦,现在却欣然答应。
“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有一次老人问他。
“颜锦轩。”他微笑着说,“颜色的颜,锦绣的锦,气宇轩昂的轩。”
老人点点头:“好名字。锦轩,谢谢你啊。”
那一刻,他突然理解了陈姐的坚持。在这个冰冷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往往就是从记住一个名字开始的。名字是最短的咒语,它连接起两个独立的灵魂。
当晚,他再次来到面馆。陈姐正在收拾,准备打烊。
“锦轩,今天怎么这么晚?”
“刚送完最后一单。”他在老位置坐下,“陈姐,我想跟您商量个事。”
“什么事?”
“我以后,能常来给您帮忙吗?不要工钱,就是...打打下手。”
陈姐停下手里的活,看着他:“怎么,外卖不想送了?”
“不是。”颜锦轩摇头,“就是觉得,这里挺好的。”
陈姐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行啊,正好我缺个洗碗的。”就这样,颜锦轩在燕都有了第二个身份:老陈记面馆的兼职洗碗工。没有报酬,但他收获了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归属感。
有时他会想,命运真是奇妙。他本想用科技改变世界,最终却在一间面馆里找到了救赎。也许真正的改变,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这样一点一滴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传递。
就像那碗热腾腾的面,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能给你继续前行的力量。
而在这个过程里,你记住我的名字,我记住你的善意,我们就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了印记。这或许就是对抗虚无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