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同学的“成功学” ...
-
姑姑那通充满“智慧”的电话,像最后一瓢冰水,彻底浇灭了颜锦轩心中那点关于血缘温情的残存幻想。他像个被抽空了填充物的破玩偶,在燕都寒夜的街头又游荡了许久,直到双腿如同灌铅,饥饿感转化为一阵阵胃部的灼痛,才不得不再次面对那个冰冷的天桥洞。
这一夜,他睡得比前一天更加不安稳。桥洞外呼啸而过的车流声,仿佛都化作了姑姑那句“认命吧”的回响,夹杂着HR总监冰冷的面孔、同事们沉默的背影、王浩轻佻的嘲笑、林薇决绝的眼神……它们像一群无形的梦魇,在他的脑颅内开了一场喧嚣而绝望的派对。
“系统警告:精神污染值持续升高,即将突破安全阈值。建议采取紧急措施——比如,找个地方把自己埋了?” 他在半梦半醒间,对自己发出荒诞的警报。
天光再次吝啬地透过桥洞的缝隙时,颜锦轩几乎是带着一种求生的本能,强迫自己爬了起来。他不能坐以待毙,不能真像姑姑说的那样,直接“认命”去某个电子厂把自己“处理”掉。他需要钱,需要住处,需要一份能让他像个人一样活下去的工作,而不是像阴沟里的老鼠。
通讯录,再次成了他最后的救命稻草。尽管这根稻草,看起来已经脆弱不堪。
他的目光,停留在了一个名字上——张伟。
大学时的同班同学,住在他隔壁宿舍。关系算不上铁磁,但也一起组队做过课程设计,一起在期末考前熬夜复习,一起在篮球场上打过配合。张伟家境普通,但脑子活络,为人处世比他圆滑得多。毕业后,张伟进了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听说混得不错,前两年就已经是某个业务线的部门经理了,朋友圈里经常晒一些行业峰会、团队建设、以及各种看似高大上的“认知提升”课程链接。
“也许……张伟能理解?” 颜锦轩抱着最后一丝侥幸。他想,张伟毕竟是在职场摸爬滚打过来的,或许能给他一些实际的建议,或者,哪怕只是提供一个靠谱的招聘信息渠道也好。他不需要同情,只需要一个可能的机会。
他斟酌着词句,给张伟发了一条微信,语气尽量显得轻松平常,只说好久不见,想约着聊聊,取取经。
出乎意料,张伟回复得很快,语气也很热情:“哈哈,锦轩!稀客啊!行啊,正好上午我有个空档,咱们公司楼下咖啡馆见?我请你喝杯咖啡,咱们好好唠唠!”
这热情的回应,让颜锦轩死寂的心湖,再次泛起了一丝微澜。“看来,同学情谊还是有点温度的?” 他刻意忽略了内心那点微弱的不安,赶紧收拾了一下自己——尽管也只是用冰冷的自来水胡乱抹了把脸,试图把皱巴巴的衣服捋平一些——然后拖着行李箱,朝着张伟公司所在的那个高端CBD区域出发。
那家咖啡馆位于一栋甲级写字楼的一层,装修是时下流行的工业风混搭着原木元素,空气中弥漫着现磨咖啡豆的醇香和轻柔的爵士乐。穿着时尚的都市白领们端着笔记本电脑或拿着手机低声交谈,整个环境都透着一股颜锦轩此刻极其陌生的“体面”和“秩序”。
他到的稍早一些,找了个靠窗的角落位置坐下,把那个碍眼的破行李箱紧紧靠在身边,仿佛那是他无法摆脱的、昭示着落魄的烙印。
没过多久,张伟来了。他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深蓝色西装,没有打领带,衬衫领口随意地敞开一粒扣子,手腕上是一块低调但价值不菲的机械表。他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那种长期处于决策层培养出来的自信和从容。看到颜锦轩,他立刻露出一个热情洋溢的笑容,大步走过来,用力拍了拍颜锦轩的肩膀。
“锦轩!可以啊,还是这么……呃,个性!”他目光飞快地扫过颜锦轩那身与咖啡馆格调格格不入的行头,以及那个破行李箱,笑容不变,但语气里那一瞬间的停顿,却像一根细小的刺。
“伟哥,混得可以啊!”颜锦轩努力挤出一个笑容,用大学时的外号招呼道。
“嗐,瞎忙,瞎忙。”张伟摆摆手,语气谦逊里透着掩饰不住的得意。他招手叫来服务员,熟练地点了两杯最贵的招牌手冲咖啡,然后身体微微前倾,摆出一副认真倾听的姿态,“怎么样,老同学?最近在哪儿发财呢?听说你之前自己搞项目?牛逼啊!”
颜锦轩的心稍微放松了一些。他深吸一口气,准备简单说一下自己的处境,希望能得到一些真诚的建议。
然而,他刚开了个头:“我那个项目……唉,出了点问题,后来工作也……”
张伟却立刻抬手,用一个不容置疑的手势打断了他,脸上露出一种“我懂,我都懂”的、高深莫测的表情。
“锦轩啊!”他声音提高了一些,仿佛要开始一场重要的演讲,“听到你这么说,我一点都不意外!”
颜锦轩愣住了。张伟身子往后一靠,翘起二郎腿,手指在桌面上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开始了他的“布道”:“你知道你最大的问题在哪儿吗?”他自问自答,根本不需要颜锦轩的回应,“你就是思维没转变过来!还停留在学生时代那套‘技术至上’的旧观念里!”
他端起刚刚送来的咖啡,像品鉴红酒一样嗅了嗅,然后继续:
“在这个时代,我告诉你,光有技术,屁用没有!”他语气笃定,带着一种洞察世事的优越感,“技术是什么?是底层工具,是个人都会两下子。重要的是什么?是包装!是借力!是懂得如何变现!”
他开始滔滔不绝,唾沫横飞:“你要学会打造个人IP!把你的经历,哪怕是失败的经历,包装成一种‘探索精神’,一种‘不畏风险的勇气’!你要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借势!你看我,”他指了指自己,脸上洋溢着成功的红光,“当年在学校,技术比你差远了吧?但现在呢?”
他如数家珍般地开始列举自己的“成功”轨迹:如何通过一次关键的“站队”获得上司赏识;如何通过“精准汇报”让老板看到他的价值;如何利用公司平台资源,为自己积累人脉;如何把一个个项目“包装”成亮眼的业绩,最终在激烈的内部竞争中脱颖而出……
“关键是要让老板觉得你‘有用’,而且‘好用’!要懂得向上管理!要让你的价值‘可视化’!”他嘴里不断蹦出一个个时髦的管理学术语和互联网黑话,什么“闭环”、“赋能”、“抓手”、“沉淀”……构建起一套逻辑自洽、金光闪闪的“成功学”体系。
颜锦轩默默地听着,像一尊逐渐风化的石雕。他面前的咖啡渐渐冷掉,一口没动。他感觉自己不像是在和老同学叙旧,而是在参加一场针对他个人的、单方面的“成功学”讲座。张伟的目光虽然偶尔落在他脸上,但那眼神里没有关切,没有询问,只有一种展示和布道的快感。仿佛他颜锦轩的存在,只是为了印证张伟那套理论的正确性,只是为了成为一个鲜活的、反面的失败案例展览品。
张伟不需要知道他具体经历了什么,不需要了解他被背叛的痛苦,被驱逐的绝望,流落街头的狼狈。他只需要一个“失败者”的符号,来衬托他自己的“成功”,来实践他那套“思维转变”的理论。
“所以,我这些天的遭遇,在他眼里,只是一场源于‘思维落后’的必然结果?” 颜锦轩内心一片冰凉。“我被背叛,是因为我不懂‘借力’?我被开除,是因为我不懂‘向上管理’?我流落街头,是因为我不懂得把失败‘包装’成勇气?”
荒谬感像浓稠的沥青,包裹了他。
张伟终于结束了他长达半小时的“成功学”输出,心满意足地喝完了最后一口咖啡,看了看手腕上那块名表。
“锦轩,老同学,我说这些,可都是掏心窝子的话!”他语重心长地总结道,“听哥一句劝,赶紧把你那套学生思维扔了!找个地方,脚踏实地,从‘变现’开始做起!以你的基础,只要思路转变过来,将来肯定没问题!”
他站起身,拿出钱包,抽出几张百元大钞放在桌上(远远超过两杯咖啡的价格),动作潇洒而熟练。
“我还有个会,得先上去了。这单我买了!”他拍了拍颜锦轩的肩膀,力道很重,像是要把他的“成功学”理念拍进颜锦轩的骨头里,“记住哥的话,思维决定出路!有啥需要帮忙的,随时微信我!”
说完,他再次露出那个自信满满的笑容,转身,迈着轻快的步伐离开了咖啡馆,融入了写字楼那些光鲜亮丽的人流中。
颜锦轩独自坐在角落里,面前是冷掉的咖啡和那几张刺眼的红色钞票。
咖啡馆里依旧弥漫着咖啡香和爵士乐。
但他只觉得周围的声音都在远去,只剩下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嘲讽。
他看着玻璃窗上自己模糊而狼狈的倒影,又看了看窗外那个被张伟们定义和主宰的“成功”世界。
他忽然明白了。在张伟们构建的这套功利主义的价值体系里,他的痛苦,他的挣扎,他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一切,都被简化、被扭曲、被异化成了一种可供分析的“案例”,一种可以归因于“思维”的“失败”。
人情?同学情?在那套“变现”、“借力”、“包装”的逻辑面前,不堪一击。他低下头,无声地笑了笑。
然后,他伸出手,没有去动那几张钞票,只是端起了那杯早已冷透的、价格不菲的咖啡,像饮酒一样,一饮而尽。
苦涩的液体滑过喉咙,带来一种近乎自虐的清醒。
“思维决定出路?”
“呵呵。”
“那如果,我连‘思维’的资格,都被剥夺了呢?”
他拉起行李箱,没有再看这个“成功学”布道场一眼,径直走了出去,重新汇入了街头的寒冷与陌生之中。背影,在咖啡馆温暖的灯光映照下,显得愈发孤单,却也愈发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