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生娘不及养娘亲 ...

  •   母亲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尤其是在姐弟俩都在的饭桌上:

      “别人家都是重男轻女,咱们家是重女轻男。”

      她说这话时,筷子正把唯一一块红烧肉夹到女儿碗里。眼角瞟着儿子瞬间垮下去的小脸,又忙不迭补上半句:“我对你们俩都是一样的。”

      可那颤抖的尾音暴露了她的心虚。给女儿买新裙子时说的“女孩子要打扮”,给儿子穿旧衣服时说的“男孩子糙点没关系”——这些日常的偏袒,都是她无声的忏悔。

      直到孩子们都长大了,直到女儿从巷子口的闲言碎语里拼凑出自己的身世。母亲的话锋就变了。

      她开始反复念叨,像是说给女儿听,又像是说给自己听:
      “生不如养恩情大啊……”

      这句话出现在女儿顶嘴时,出现在女儿晚归时,更出现在女儿用沉默对抗时。它成了一把钥匙,总在关系最紧绷的时刻被掏出来,试图打开那扇名为“感恩”的门。

      女儿已经听懂了这句话里所有的隐喻。

      当母亲又一次在亲戚面前说出“生不如养”时,女儿正低头剥着橘子。她的手指微微一顿,然后继续慢条斯理地撕去白色的橘络。

      她知道的。知道这句话是母亲最后的武器,是维系她们之间脆弱纽带的救命稻草。知道母亲在深夜辗转反侧时,需要靠重复这句话来确认自己的付出没有被辜负。

      橘子的清香在空气中散开。
      女儿把剥好的橘子一分为二,大的那半递给母亲。

      这个动作里藏着所有没有说出口的话:我知道我是你偷来的圆满,我知道你偷了一个儿子的人生。我知道你的偏爱是赎罪,你的“重女轻男”是自我安慰。

      我都知道。

      但她只是轻轻说:“妈,吃橘子吧。”

      生恩与养恩的天平,在每一个这样的瞬间失去了重量。剩下的,只是两个互相知根知底的女人,在这个拥挤的家里,用伤害与包容编织出的、疼痛又坚韧的联结。

      母亲接过橘子,指尖有些发抖。她终于明白,女儿早已不是那个会被“生不如养”这句话绑架的小女孩了。而她们之间,早已跳出了生恩与养恩的简单较量,走进了更复杂、也更真实的羁绊里。
      悠然——这个名字承载着父母对她一生从容安逸的期许,却成了她青春期里最大的反讽。

      她的脾气确实不好,像夏日午后的雷阵雨,来得猛烈而毫无预兆。那些埋藏在心底的敏感、不安、怀疑,与一无所有的恐惧,在她进入青春期后,与荷尔蒙混合,发酵成一种极具攻击性的姿态。她变得虚荣爱美,近乎执拗地关注自己的外表,衣柜里塞满了用节省的饭钱买来的廉价流行服饰和化妆品。那是一种笨拙的自我保护,仿佛用光鲜亮丽的外壳,就能包裹住内心那个听到“捡来的”三个字就瞬间破碎的小女孩。

      有了弟弟之后,那种被抛弃的感觉不仅没有因时间流逝而淡化,反而变得更加具体。她冷眼看着父母的精力与本就有限的资源向弟弟倾斜,哪怕只是一点点,在她敏感的内心中也会被放大成确凿的“证据”——看吧,我终究是外人。

      因此,当母亲一次又一次,在争执后、在饭桌上、在亲戚来访时,有意无意地重提那句 “生不如养恩情大” 时,悠然内心的火山便会濒临喷发。

      她嘴巴上或许不说,但那股瞬间涌上的**厌烦,几乎能将她淹没。那是一种混合着恶心、愤怒与无边委屈的情绪。

      她觉得这句话虚伪。如果恩情真那么大,为何需要反复强调?真正的恩情,难道不是无声的,如空气般自然存在吗?
      她觉得这是一种绑架。母亲在用这句话,堵她的嘴,捆绑她的手脚,剥夺她表达不满和悲伤的权利。仿佛她只要流露出一丝负面情绪,就是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她感到窒息。这句话像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她试图挣扎、试图呼吸的胸口上。它不断提醒着她的“来路不明”,提醒她在这个家“受恩惠”的地位,让她所有因不安而产生的叛逆,都仿佛成了罪过。

      她会猛地别过脸去,用力摔上房门,或者用冰冷的沉默作为对抗。她厌恶这句话,更深一层,是厌恶这句话所指向的那个、她无法选择也无法摆脱的出身,以及由此带来的、如影随形的不安全感。

      母亲那句本想维系情感的“生不如养”,在已然知晓真相的悠然心里,变成了一根反复刺向旧伤的针,不断提醒着她的“不同”与“亏欠”,让她的坏脾气与虚荣,在青春期的外衣下,更添了一层源于生命根源的悲剧色彩。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