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四章:南湖边的初遇 ...
-
1999 年的春天像是被冻了整整一个冬天才终于挣脱束缚,慢吞吞地挪进长春。正月里还能没过脚踝的积雪,到了三月末已缩成墙角下一块块灰扑扑的残雪,在正午的太阳下淌着浑浊的水,顺着马路牙子汇成细流,把柏油路面浸出深色的印记。林晓棠放学路过巷口时,发现张奶奶家窗台上的酸菜缸终于撤了,取而代之的是几盆刚冒芽的蒜苗,嫩绿色的芽尖顶着鹅黄色的种皮,在风里轻轻晃着,像一群刚睡醒的小娃娃。
“晓棠,放学啦?” 张奶奶正蹲在门口翻晒冬天的棉鞋,看见她便直起腰,手里的竹棍指着东边,“听说南湖的冰化得差不多了,周末让你爸妈带你去逛逛,湖里的野鸭子都回来了。”
林晓棠应着,心里却莫名地跳了一下。自从去年腊月陈屿离开后,她总在不经意间想起那个穿着军绿色大衣的少年 —— 想起他递冻梨时指尖的温度,想起他教自己叠纸飞机时耐心的模样,想起他离开那天,自己偷偷藏在衣柜里的那个空冻梨盒子。她原以为陈屿只是沈阳来的远房表哥,像每年冬天来串门的亲戚一样,走了就不会再回来,可正月里妈妈和姑姑打电话时,她偶然听见 “工作调动”“转学” 这样的字眼,心就一直悬着,既期待又不安。
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自习,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斜斜地照进来,在课桌上投下长长的光斑。林晓棠把课本摊开,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手里的铅笔在草稿纸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纸飞机。同桌李雪凑过来,戳了戳她的胳膊:“晓棠,周末去南湖不?我哥说湖边的柳树都要发芽了,咱们去放风筝吧。”
林晓棠犹豫了一下,刚想答应,就听见讲台上传来班主任的声音:“同学们,安静一下,给大家介绍一位新同学。”
全班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门口,林晓棠也抬起头,心脏猛地缩紧 —— 门口站着的少年,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运动服,背着一个黑色的帆布书包,正是她朝思暮想的陈屿。他似乎长高了一些,原本略显稚嫩的脸庞轮廓清晰了些,额前的碎发被风吹得微微翘起,看见教室里的人时,眼神里带着一丝局促,却还是礼貌地朝大家鞠了一躬。
“这是陈屿同学,从沈阳转学过来的,以后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了。” 班主任拍了拍陈屿的肩膀,指了指林晓棠旁边的空位,“你就先坐那里吧。”
陈屿抱着书包走过来,经过林晓棠身边时,脚步顿了一下,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露出一个浅浅的笑容。林晓棠感觉自己的脸颊发烫,赶紧低下头,假装整理课本,却能清晰地听见他拉开椅子、放下书包的声音,甚至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肥皂味,和去年冬天一模一样。
“好久不见。” 陈屿坐下后,轻声说,声音比去年低沉了些,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澈。
林晓棠的指尖攥着课本的边角,小声回了句 “好久不见”,耳朵却红得像熟透的苹果。李雪在旁边看得真切,凑过来挤眉弄眼:“你们认识啊?”
林晓棠刚想解释,上课铃就响了,她赶紧把注意力集中在课本上,可眼角的余光却总是忍不住往旁边瞟。陈屿正认真地听老师讲课,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着,阳光照在他的侧脸上,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好看得让她心跳加速。
好不容易熬到放学,林晓棠收拾书包的动作慢了半拍,陈屿已经背上书包站在她旁边:“你家还在原来的地方吗?我妈说周末要去拜访你爸妈。”
“嗯。” 林晓棠点点头,跟着他走出教室。校门口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自行车铃声、大人的叮嘱声、孩子们的笑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很。陈屿走在她旁边,脚步刻意放慢,和她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
“你怎么转学过来了?” 林晓棠终于忍不住问。
“我爸工作调动,从沈阳调到长春了。” 陈屿踢着路边的小石子,“我们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租了房子,以后上学可以一起走。”
林晓棠心里一甜,刚想说话,就听见李雪在后面喊她:“晓棠,明天去南湖别忘了啊!”
陈屿停下脚步,看向林晓棠:“你们明天要去南湖?”
“嗯,李雪说去放风筝。” 林晓棠点头,犹豫了一下,鼓起勇气问,“你要一起去吗?”
陈屿的眼睛亮了一下,立刻点头:“好啊,我还没去过长春的南湖呢。”
第二天早上,林晓棠起得格外早。她打开衣柜,翻来覆去挑了半天,最后选了一件粉色的外套,又扎了两个小小的麻花辫,对着镜子看了好几遍,才背着书包出门。陈屿已经在巷口等她了,穿着一件浅灰色的夹克,手里拿着一个崭新的风筝,是蓝色的雄鹰图案。
“我妈昨天给我买的,说南湖风大,适合放风筝。” 陈屿把风筝递给林晓棠看,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
两人走到公交站时,李雪已经到了,手里拿着一个蝴蝶形状的风筝,看见他们一起过来,笑着打趣:“哟,你们俩还真一起啊?”
林晓棠的脸又红了,陈屿却很自然地接过话:“我们住得近,以后上学放学都可以一起。”
公交车晃晃悠悠地往南湖开,车窗外的景色渐渐变得开阔起来。路边的柳树已经抽出了嫩黄色的枝条,风一吹,像绿色的丝带一样飘着;路边的野花也开了,紫色的、白色的、黄色的,星星点点地散在草丛里,像撒了一把彩色的星星。林晓棠趴在车窗边,看着外面的景色,心里像灌满了蜜糖,甜丝丝的。
到了南湖公园,人比想象中还多。湖边的冰已经完全化了,湖水清澈见底,阳光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的,像撒了一层碎金子。几只野鸭子在湖里游着,时不时把头扎进水里,叼起一条小鱼,引得岸边的孩子们拍手叫好。湖边的空地上,到处都是放风筝的人,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天上飞着,有蝴蝶、有老鹰、有孙悟空,还有长长的蜈蚣,把天空装点得格外热闹。
“我们去那边放吧,那里人少。” 陈屿指着湖边的一片空地,那里靠近一座石拱桥,风很稳,适合放风筝。
三人跑过去,陈屿先把风筝的线理好,然后让李雪拿着风筝,自己往后退了几步:“我喊一二三,你就把风筝往上扔。”
李雪点点头,紧紧地抓着风筝。陈屿握着线轴,眼神专注:“一、二、三,扔!”
李雪立刻把风筝往上一抛,陈屿拽着线轴飞快地往后跑,风一吹,蓝色的雄鹰风筝一下子就飞了起来,越飞越高,在天上稳稳地飘着。林晓棠看得眼睛都亮了,拍手叫好:“飞得好高啊!”
陈屿回头看了她一眼,笑着把线轴递给她:“你试试?”
林晓棠接过线轴,心里有点紧张。她按照陈屿教的方法,轻轻拽着线,风筝在天上很稳,风一吹,线轴在手里轻轻震动,像有生命一样。陈屿站在她旁边,耐心地指导她:“风大的时候稍微松一点线,风小的时候就拽紧一点,别让线缠在一起。”
林晓棠认真地听着,慢慢地掌握了技巧,风筝在她的操控下,飞得更高了,几乎要飞到云里去。李雪在旁边放着自己的蝴蝶风筝,时不时过来和他们一起玩,三个人的笑声在湖边回荡着,像春天里最动听的歌。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太阳升到了头顶,暖洋洋的。三人坐在石拱桥的台阶上,拿出带来的面包和牛奶,一边吃一边聊天。李雪说起学校里的趣事,引得两人哈哈大笑;陈屿说起自己在沈阳的生活,说起冬天在结冰的河面上滑冰的经历;林晓棠也说起自己小时候在南湖边的趣事,说起有一次不小心掉进湖里,被爸爸救上来的经历。
“那时候我才五岁,以为湖面的冰很结实,就跑上去玩,结果冰裂了,我一下子就掉进去了。” 林晓棠笑着说,“我爸吓得赶紧跳下来救我,把我抱上来的时候,我还哭着要我的小铲子呢。”
陈屿听得认真,眼神里满是温柔:“以后可不能再那么调皮了,多危险啊。”
林晓棠点点头,心里暖暖的。她抬头看向湖面,阳光照在陈屿的脸上,他的眼睛亮晶晶的,像湖里的波光,又像天上的星星。她突然觉得,这个春天,因为陈屿的到来,变得格外美好。
吃完午饭,三人又在南湖边玩了一会儿。李雪的风筝不小心挂在了柳树上,陈屿踮起脚尖,努力了半天,才把风筝取下来,衣服上沾了不少柳絮,像撒了一层白糖。林晓棠拿出纸巾,轻轻帮他擦掉肩膀上的柳絮,陈屿的身体顿了一下,转过头,眼神里带着一丝惊讶,随即露出一个温柔的笑容。
夕阳西下的时候,三人准备回家。湖边的人渐渐少了,风也变得温柔起来。夕阳把湖水染成了橘红色,天上的风筝也收了起来,只剩下几只晚归的鸟儿,在天上慢慢地飞着。
“今天真开心。” 李雪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回头对他们说,“下周我们还来啊!”
林晓棠和陈屿对视一眼,都点了点头。走到公交站,李雪的公交车先到了,她挥挥手,上车走了。站台上只剩下林晓棠和陈屿,两人并肩站着,看着夕阳慢慢沉下去,把天空染成了粉红色。
“明天上学,我还在巷口等你。” 陈屿轻声说。
“嗯。” 林晓棠点点头,心里像揣了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
公交车来了,林晓棠上车前,回头看了陈屿一眼,他正站在站台上,朝她挥手,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像给她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林晓棠笑着朝他挥手,心里暗暗想着,这个春天,一定是她最难忘的一个春天。
车窗外,南湖渐渐远去,可林晓棠的心里,却装满了南湖边的阳光、笑声,还有那个穿着浅灰色夹克的少年。她知道,属于她和陈屿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