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缔结同盟 ...
-
在苏家吃过一顿还算融洽的午饭后,廖三丽放下筷子,对弟弟廖三强说:“三强,我这次回来,也想顺便看看现在双河的山货行情,你带我去转转。”
“我陪你们一起去吧。”程少芬主动请缨,她心思剔透,看出这位香港来的“三姑”绝非只是闲逛。弟弟程少杰在跑香港航线,能与这样一个在香港底层社会混得开、且有自己营生的“地头蛇”处好关系,建立起人脉,将来对少杰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廖三强自然是听姐姐的,于是三人便出了门。他先带着姐姐去了双河市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四方井。
在双河市通自来水之前,市民的饮用水就靠市里的几口古井,其中尤以这口清朝就打下的四方井最为重要。
以此井为中心,辐射开去的四条街道,历来就是双河的商业核心,商铺林立,摊贩云集。来自双河上游的农产品和下游的工业品在此交汇,历史上便是岭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这里迅速恢复了往昔的喧嚣与活力。
普通人口中的“山货”多指香菇、桂圆干、茶叶、龟苓膏等土特产。
但廖三丽与廖三强出身中医世家,他们口中的“山货”实指中药材。
廖三丽目标明确,只逛中药房,进去后也不多话,仔细看,偶尔问价,但连着问了几家后,都是连连摇头,显然对看到的药材品质或种类不甚满意。
程少芬立时明白了,廖三丽此次回乡祭祖是幌子,考察内地中药货源、寻找进货渠道,恐怕才是她真正的目的。
香港、南洋乃至欧美,有大量享受不到完善医保的华人,生病时,相对廉价且源于文化传统的中医往往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即便是有医保的,面对医院昂贵的仪器检查和西药费用,也有不少人转向中医。这无疑给了传统中医很大的生存空间。
廖三丽能在香港码头区立足,开的中医推拿房能混出点名气,正是因为她懂中医,满足香港下层市民生存需求。
反观大陆这边,虽然医疗条件很差,医院缺乏检查设备,但通过公费医疗体系和赤脚医生网络在全国普及了西医,虽然有滥用抗生素问题,但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保障了大陆百姓健康。
按廖三丽私下略带刻薄的评价:“大陆是个连蠢蛋都能靠靠着政府关照活下去的地方。”
当然,大陆政府对医疗福利的投入及对百姓健康的关注也挤压了民间对传统中医的需求空间,中医也在这三十年里没落了。
廖三强见姐姐对正规药房失望,便引着她转向另一条街,说道:“姐,这里面,可能有你想看的东西。”
那条街,卖的乃是“野味”。在1980年,动物保护的概念还非常淡薄,野生动物在许多人心目中,首要价值便是“食用”,若不能吃,便考虑“入药”。
一踏入野味街,廖三丽原本有些意兴阑珊的眼神瞬间亮了,如同猎人发现了宝藏。
“这鹿茸……这虎骨,竟然是真货!”她拿起一块虎骨,手指细细摩挲,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
“还有这蛇,是银环蛇,个头这么大!竟然成筐成筐地卖?在香港想寻到一条都极为困难!取蛇胆入药,治疗风湿痹痛是上品!”她低声对弟弟感慨,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师傅果然没说错,这双河是动物药材的圣地,香港那些通过各种渠道走私进来的中药远不如双河产的。双河闭埠那三十年,离开了双河药材,很多方子药效都就只剩七八成!”
从四方井区域出来,廖三强又带着她们去了更具市井气息的“牛屎码头”。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曾有艄公助一神牛过河,神牛无以为报,上岸后拉了一坨牛屎,屎中竟有黄金,此地因此得名。
在依赖水运的年代,周边乡镇的农副产品,多是在这个码头靠岸,涌入双河市区。
果然,他们在这鱼龙混杂码头市场,不久就有了意外收获。
“姐姐,看那边,有好货。”廖三强眼尖,瞥见一个背着大箩筐、正在叫卖山货的老农。除了常见的山笋、野木耳,他那根磨得光亮的扁担上,还挂着一串晒干了的蛤蚧,个头饱满,颜色纯正。
“看到了,稳住,别露相。”廖三丽经验老到,远远一瞥,就看出这批蛤蚧干品质极佳,属于难得的极品,在香港根本是有价无市的宝贝。
她压下心中的狂喜,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慢悠悠地踱到老农的摊前,先是漫不经心地翻看那些山笋。
“大姐,买点山笋吧?今天早上刚从山里挖出来的,新鲜得很!”老农热情地招呼。
廖三丽这才仿佛刚注意到扁担上的蛤蚧,随口问道:“哦?你还有蛤蚧啊?这个怎么卖?”
老农打量了她一下,犹豫着摊开一个巴掌,试探性地报了个价:“五块钱一个。”这价格在当时不算低。
廖三丽心中窃喜,这价格远比她预估的要低,但脸上却丝毫不露,反而皱起眉头,嫌弃地说:“太贵了,买不起。”作势欲走。
老农连忙问:“那你出多少?诚心要的话,可以便宜点。”
廖三丽停下脚步,伸出三根手指:“三块钱一个。”
老农面露难色:“大姐,三块太低了,再加点吧?你看这品质,三块你到哪里能买得到?”
廖三丽摆摆手,语气笃定:“就三块。你要是肯卖,你这扁担上挂着的,我全要了。”
老农一听“全要了”,心里飞快盘算。这东西四到五块是常价,但本来很不好卖,如果卖不出去放坏了就亏了,能一下子全部出手,二十个蛤蚧换成实实在在的六十块钱,可是笔不小的收入。
他不再犹豫,生怕顾客反悔,连忙点头:“成!三块就三块,全给你了!”
交易完成,廖三丽小心地将那串极品蛤蚧干收好。
走在回去的路上,程少芬低声问她:“三姐,这蛤蚧,在香港大概要卖到什么价钱?”
廖三丽心情极好,也不隐瞒,低声回道:“在香港,品相比这个差得远的卖两百港币左右。这种极品在香港没货,我也不知道能卖多少。蛤蚧是治疗哮喘和一些虚劳咳嗽的经典方子里不可替代的一味药材,虽然用量不大,但蛤蚧本身的品质,直接决定了方子的最终疗效。非得找到这种生长年限足、炮制得当的极品,才能有奇效。”
隔行如隔山,程少芬对中药一窍不通,但廖三丽话中透露出的巨大利润空间,让她心中一震。那高达数十倍的利差,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她脑海中一个更庞大的商业蓝图。
一个连接内地资源与香港贸易计划,开始在她心中迅速酝酿、勾勒。不过,此事关系重大,涉及渠道、资金、风险,她还需要回去静静地、仔细地计算和筹划。
回去后的几天,程少芬几乎废寝忘食。她伏在苏家祖宅那张宽大的红木书桌前,就着台灯昏黄的光线,在稿纸上写写画画,反复计算着成本、利润、资金流转周期。一个远比胶卷批发更为庞大、也更为大胆的计划,在她脑海中逐渐清晰、完善,最终接近完成。
这个计划的核心,是将与苏家有姻亲关系的程家、廖家、何家,以及苏家自身潜在的影响力与资源,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初具雏形的商业联盟.
首先要说服廖三强从那个看不到前途的制药厂临时工岗位彻底辞职,利用他祖传的中药知识和鉴别能力,深入双河市乃至更上游的山区乡镇,专门负责采购品质优良、价格合适的中药材。他是唯一具备这项专业能力的人。
然后借程少杰的船运到香港。廖三丽在香港取货。双方利润分成。不仅能吃到卖药的利润,还以货物交易形式将人民币转化成了具有国际购买力的港币。
有了港币,胶卷就不再需要羊城进货,而是在羊城的上游货源——香港港口区直接拿货,成本进一步压缩,确立何阿辉胶卷配送生意绝对价格优势和利润空间。
何阿辉在内地销售胶卷,将商品再次转化为人民币现金,实现资金回流。
得到的人民币再供廖三强采购药材。
这样就形成了人民币购买药材药材,药材卖成港币,港币购买胶卷,胶卷卖成人民币的一个完美的资金物流闭环。
药材和胶卷都是小件、高附加值的商品,几乎不占用额外的运输成本,让程少杰的船“不空跑”,实现双向升值,利润倍增。
一切计划妥当,程少芬趁着现在程少杰的船现在还在双河装货,请何阿辉、程少萍、程少杰、廖三丽、廖三强吃饭。
酒过三巡,菜尝五味,包厢里的气氛融洽。程少芬觉得时机成熟了,她放下筷子,目光沉静地扫过在座的每一位——他们是这个计划能否成功的核心参与者。
她清了清嗓子,开始清晰、有条理地公布她构思已久的全盘计划。她讲得细致,连可能的困难和风险也坦诚布公。
说完,她看着众人:“这就是我初步的想法。事关我们四家未来的生计和发展,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这事,需要我们同心协力才能做成。”
何阿辉是立刻问道:“大姐,按这计划,如果在香港用港币直接拿胶卷,成本能比在羊城便宜多少?”
廖三丽对香港行情了如指掌,接过话头:“如果按黑市汇率折算成人民币比较,走水货进来,一卷大概能便宜六块钱左右。如果正常报关缴税,也能比羊城便宜至少三块。但关键是,香港那边只认港币结算。”
何阿辉一听,眼睛都亮了。跳过羊城中间商,直接从香港源头拿货,这利润空间远超他的想象!他几乎毫不犹豫,当即表态:“如果能便宜这么多,那这事绝对能干!我赞成!”
在程家,母亲王世蓉是旧式妇女,没有文化,也没什么主见。程少芬作为长姐,实际上是既当姐又当妈,程少萍和程少杰向来是听姐姐的。不会提任何意见。
现在,最关键的意见,落在了廖家姐弟身上。
廖三丽说:“不瞒你说,我早就劝过我弟弟,别在那个破制药厂耗着了,没出息。我原本的打算,也是让他帮我在内地收药,然后想办法托人带到香港。我们姐弟俩自己干。”
程少芬哈哈一笑:“英雄所见略同,三仙姑,我们想到一块去了。”
廖三丽也露出了今天第一个真心的笑容,她摆摆手,语气带着佩服:“我想过在大陆采购,运到香港卖,赚取差价。却没想到,这条路走下去,必然会面临‘人民币不够用,赚来的港币在内地花不掉’的死结。如果直接港币兑换人民币,还要承受汇兑损失,这条路迟早走不通,做不大。倒是让你先想到了利用港币采购胶卷再销售,让港币回流成人民币,中间还能再赚一道利润!有了这一笔,把这盘棋彻底下活了!”
她端起面前的酒杯,郑重地看向程少芬:“程家妹子,你是这个脑子清楚,格局也大。好!既然你看得起我们廖家姐弟,那没说的!祝我们合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