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事业起步 ...
-
何阿辉关闭了濒临倒闭的照相机修理店时已经一穷二白。
程少芬给了他一万块多块钱做启动资金。其中一千是程少芬炒更攒下的。而还有一万块钱是苏建华、冯淑芳两位老人毕生存款的大部分。
当程少芬向老人提起要帮二妹一把,借钱给何阿辉做生意时,向两位老人讲出了整个商业策划。苏建华老爷子戴着老花镜,听得异常认真。
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随着程少芬的讲述,渐渐闪烁起一种久违的、锐利的光芒。似乎梦回到了少年时跟父亲苏翼丰从商的岁月,体内儒商血液在沸腾。
“好!好!还是你这脑子活络!这种门道,亏你想得出来!”
他与冯淑芳低声商量,然后走进了里间。他打开那个一直锁着的、颜色暗沉的红木箱子在箱子最底层,小心翼翼地摸出一本银行存折。
苏建华将存折郑重地放到程少芬手中“我们这辈子没把轻王、轻侯、轻妃他们三个教好。他们都不是能干大事的料。我们原本想着,这笔钱就留着将来给苏凡,也许苏凡才是能撑起苏家的人。”苏建华老人到现在才敢袒露露他被压抑三十年多年,重振苏家的勃勃雄心,奈何年华易逝,只能期待后人。
“钱放在银行没人会用总归是死钱。幸好媳妇你来了,我们信你能将钱能活起来。这钱你拿去吧!怎么用,用在何处,你全权做主!我们信你!”
程少芬投入启动资金,撮合弟弟程少杰和妹夫何阿辉成了生意上的合伙人。何阿辉销售,程少杰采购。程少萍财务,一个家族企业开始有了雏形。
程少杰从羊城大批发市场以低价购进胶卷。何阿辉负责开拓销售,在双河本地及周边县镇,开展起了“送货上门”的胶卷批发业务,收入两人按约定比例分账。
生意开始运作几个月后,到了1980年的元旦,冯淑芳老太太在邮局兢兢业业工作了大半辈子光荣退休;而程少芬,也按照当初的约定,前往程家泊在江边的船上,准备将已经一岁多的儿子苏凡接回苏家祖宅。
踏上那条熟悉的旧船,程少芬立刻感受到了与一年前截然不同的气息。
生活的改善直接写在了人脸上。妹妹程少萍一改之前面黄肌瘦、愁眉不展的模样,脸上有了的红润光泽,身上也穿起了时新的碎花裙子。
虽然船体依旧,但内部却增添了许多新鲜玩意儿。程东来老爷子那台用了十几年,一直当作为宝贝的电子管收音机,如今被移到了角落,取而代之的,是摆在船舱正中矮柜上的一台九英寸黑白电视机!小小的屏幕,黑白的画面,正咿咿呀呀地播放着节目,却牢牢吸引着船上和邻船孩子们羡慕的目光。
程少杰颇为得意地告诉大姐,这是他从香港朋友送的。
弟弟天生就是个不安分的性子,船抵达香港后虽然按规定大陆水手不能离开码头区,但他硬是在码头周边混熟了脸,结识了一些生活在香港社会底层的本地人,这些人大多是当年逃港者的后代。他们聚集成群,互相照应。
在香港,处理大件垃圾需要缴纳费用。朋友买了新彩电要扔掉原先黑白电视,程少杰表示想要,两人一拍即合,对方便乐得做个顺水人情,让他免费搬走。
船上带些旧货垃圾,在当时的认知里根本算不上走私,香港海警也懒得过问。
自此,程少杰每次跑船回来,都会想法设法捎带些“洋垃圾”。东西五花八门:色彩鲜艳的塑料桌椅、小巧的儿童三轮车、半新的自行车、能发光发声的电子玩具。只要看起来成色还新,他就往家里搬。至于那些太旧,出了香港海域,他就帮那些香港“朋友”直接扔进大海处理掉。
能成为这附近江面上第一个看得上电视的船民之家,天天晚上都有孩子来蹭电视,着实让程东来老爷子在船民间自豪了好一阵子。果然如程少芬所说的,跑香港航线收益远远不是跑上河航线可比。
程少芬要来带走苏凡,程东来老爷子心里是一万个舍不得。但他心里清楚,这孩子是苏家的嫡孙,终究要回到他该去的地方。他叹了口气,小心翼翼地将苏凡交到程少芬怀里。
当程少芬在船上吃过晚饭,抱着孩子准备转身下船时,程东来突然开口,用惯有的强硬语气说出请求的话:“以后家里的规矩改一改。你们两个,每个周末休息都可以回家来吃饭。”他顿了顿,目光贪婪的看着苏凡,补充道,“最好都带上孩子。”
这话让程少芬和程少萍都愣了一下,老爷子亲自打破了自己的规矩。程少芬更是惊讶,上一世时老爹到死都一如既往的倔强,但这一世,是自己的改变带着身边所有人都在变,包括顽固家长程东来。
紧接着,程东来的目光落在二女儿程少萍身上,语气里甚至带上了一点催促的意味:“少萍,你跟阿辉也该考虑要个孩子了。趁着我这身子骨还硬朗,还能动弹,也能帮你们带一带。”
父亲这是彻底对出身社会底层的何阿辉改观了,从二女婿百般不到把他当成了自家人,将他与名门望族苏家嫡子相提并论。
1980年的春节在爆竹声中渐远,大姑子苏轻王与廖三强的婚事也尘埃落定。婚后廖三强便住进了苏家祖宅,成了实际上的“上门女婿”。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正是扫墓祭祖的时候。廖三强那位远在香港的大姐——廖三丽,风尘仆仆地回来了。她此行一是回家看望分别了二十年的亲人,二是为了祭拜祖先,三来也是想亲眼看看弟弟的亲家是什么样的人。
苏家对此番接待颇为重视,让程少芬负责张罗接待,自然担起了迎接这位特殊亲戚。
廖三丽被弟弟引着,踏入修缮一新的苏家祖宅。
她年纪其实不算太大,但常年的奔波劳碌在她脸上刻下了比实际年龄更深的风霜。
由于父亲廖炳成家早,十八岁便有了她,而儿子廖三强直到他三十五岁才出生,这十七岁的年龄差,让姐弟俩站在一起,外貌上竟有几分母子的错觉。
当年,年仅十七岁的廖三丽,正是趁着那场声势浩大的“逃港潮”,凭借着一股狠劲和过人的水性,硬是游过大海踏上了香港的土地。
廖家祖上本是游方郎中,她自幼耳濡目染,懂得不少中医药理和推拿手法。到了香港,她先在一家中医馆里做学徒,吃苦耐劳,熬到三十岁才终于出师。之后,她在码头附近盘下一个小铺面,开了家中药推拿房,主要服务于那些看不起正规医院的香港底层民众。
她医术尚可,收费公道,为人又带着几分江湖义气,渐渐地在那个圈子里积累了名声,江湖上的人称她“三仙姑”。
长年混迹于香港社会的底层,廖三丽练就了犀利的眼光和极为现实的头脑。这次回乡,她给亲戚们都带了礼物——无非是些电子表、尼龙袜之类的舶来品,也给父母叔伯后代包了些红包,算是尽了心意。
但她打心里看不起廖家的亲戚,他们“保守”和“落后”,完全与时代脱节,而且顽固不化,几乎无法点化。说句难听的,廖家亲戚除了能说话跟牲口没差别。唯有弟弟廖三强没有被那么蠢的家庭毒化,还有上进的可能。
对于弟弟的这桩婚事,廖三丽内心是矛盾的。
喜的是,苏家确实是本地曾经的望族,看这祖宅的气派和复苏的迹象,显然家道正在中兴。弟弟能娶到这样的人家长女,即便是住在女方家,在经济和门面上也绝对是高攀,是桩合算的婚姻。
然而,当她真正见到苏轻王本人,简单交谈后,那份喜悦便被忧虑冲淡了。
苏轻王全然不懂人情世故,在廖三丽看来,简直。她趁着空隙,一把拉过廖三强到角落,压低声音,带着急切和不满说道:“你怎么找了这么个老婆?这种人,脑子笨嘴巴臭,要是在香港,三天就得饿死!”
转念一想,廖三丽又不得不佩服大陆政府——全球华人都得拼尽全力才能活着,只有在大陆,哪怕是蠢蛋都有人保他们一辈子平安。
与程少芬的短暂交谈,则让廖三丽感受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压力。
三言两语,便能感受到程少芬跨越时空的远见,缜密的心思。廖三丽试探程少芬,她眼神沉静,透着主见和底气,身上露出一股女中豪杰君临天下的王霸气。
哪怕在香港,廖三丽也只有面对那些白手起家的商业巨子才会感到恐怖如斯的压力。
廖三丽感叹道:“这就是一颗埋藏于乡野的明珠啊。”
这非但没有让她安心,反而加深了她的担忧。
待程少芬转身去准备茶点,廖三丽再次拉住弟弟,语气更加严肃:“小弟,你听姐一句劝,趁早跟这个苏轻王离了!苏家这个儿媳妇太厉害了,绝对不是等闲之辈。等苏家两位老人将来不在了,你和轻王根本斗不过她,迟早得被她排挤出去!你想指望沾苏家的光?门都没有!”
廖三强看着一心为自己打算的姐姐,心里却异常清醒和坚定。他摇了摇头,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姐,我是真心喜欢轻王,才和她结婚的。我和她在一起,从来没想过要占苏家什么便宜。至于二嫂程少芬,”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真诚的敬佩,“她是很能干,也很有主意,但她为人正派,处事公道。你多接触一下就知道了。”
廖三丽初登门时给苏家两老,三兄妹每人一个大红包,一共封了总共350人民币。程少芬替苏轻侯将二弟那份收了,回屋以后,也替苏家全体还了一个见面红包,。在上厕所时廖三丽打开程少芬回的红包看,里面竟然是1400港币,当时香□□市汇率1:4计算的,刚好跟自己给的人民币数目刚好对得上。
在香港与南洋华人之间,送红包是讲规矩的。
初次见面互赠红包,若对方回礼金额少于自己所赠,是示弱,暗示自认家世不如,愿意处于被照顾的位置;若回礼远超,则是示威挑衅,彰显“我比你强,该我来关照你”。唯有不多不少、价值恰恰对等的回礼,才表明对方秉持的是不卑不亢、平等交往的态度。
而这之后,临别时往往还有一轮“补充红包”,若前一轮有差额,少给的一方会在此时补足,最终达成完全对等。
这就是高手第一次见面隔空过招相互试探,一把便知对方懂不懂人情世故,知不知晓江湖规矩,以后能不能做朋友。
她这次回乡,在廖家亲戚中,多是别人伸手问她要钱,或坦然收下红包却无回礼,像苏家程少芬如此懂行、且能做到分毫不差、公整体面的,还是头一遭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