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投桃报李 ...

  •   苏建国在双河市住了约莫半个月。这半个月里,他仿佛要将中断的三十年时光拼命补回。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大哥苏建华的陪同下,带着香烛纸钱,前往苏家祖坟,在父母长满青草的坟茔前,长跪不起,老泪纵横,诉说着三十年的离愁别绪与无法尽孝的愧疚。他一个个抚摸着三弟、四弟、五弟那只有衣冠冢的墓碑,喃喃念着他们的名字,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随后,他提出想去母校双河市第三中学看看。在王万山书记的亲自指示下,第三中学的校长陈长松不敢怠慢,全程亲自陪同、讲解。
      走在熟悉的校园小径上,看着那一排排依旧在使用、饱经风霜的民国时期青砖教室,苏建国老人百感交集。墙体斑驳,木窗陈旧,与他记忆中的模样几乎重叠。岁月仿佛在这里凝固,又无情地流逝。他轻轻叹了口气,望着学校里标志性的“红楼”,随口吟出两句即兴而作的诗:“青砖红楼在,不见授业人。”语气中充满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陈校长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询问:“苏先生,您是有什么特别想见的故人吗?我们可以试着帮您联系。”
      苏建国摇摇头,浑浊的目光扫过那些简陋的教室,声音低沉:“我想说的其实是,当年教导我的恩师们,恐怕都已不在了。可这校舍,竟还如我当年读书时一般简陋。几十年过去了,孩子们的学习条件,还是太艰苦了啊。”
      他顿了顿,提出要求:“陈校长,你带我去看看现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吧。”
      当走进那所谓的“实验室”时,苏建国老人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所谓的实验室,不过是几间空屋子,里面物、化、生器材混杂摆放,只有一些最基础的力学演示器材,诸如滑轮、斜面之类,至于像样的化学实验器皿、试剂,或者生物解剖模型、显微镜,几乎看不到。
      老人的眉头紧紧锁起,脸上露出了痛心疾首的神情,他拄着拐杖的手痛心疾首的说:“中华民族要想真正崛起,工业必须先行!你们现在中国工业落后比美国日本德国落后多少年吗?而工业的根基,在于数理化人才!少年强,则国强!初中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实验室的条件怎么能简陋到这等成都?!”他的声音带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焦灼。
      陈校长面露尴尬,搓着手,无奈地解释:“苏先生,您批评得对。可是,现在国家刚刚改革开放,百废待兴,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教育经费确实紧张。目前也只有一些省城的重点中学才配备得起像样的实验室。我们双河只是个偏远小城,一时半会儿,实在没那个条件啊。”
      苏建国听完,沉默了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他抬起头,对陈校长,也是对陪同的王书记派来的工作人员,斩钉截铁地说:“请政府派一位公证人过来。我要捐款。”
      几天后,在□□王万山的亲自见证下,一场简单而郑重的捐赠仪式在第三中学举行。苏建国老人与第三中学签订了捐赠合同,他个人捐出三万美金,并指定这笔款项必须且只能用于建立和完善学校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要求专款专用,接受监督。
      当时,国内绝大多数人对于“三万美金”究竟是多少钱,完全没有概念。爱国华侨苏建国捐款助学消息登报后,在家里读报的苏轻王,压低声音好奇地问旁边正在织毛衣的程少芬:“弟妹,你见识多,路子广。这三万美金到底是多少钱啊?是不是就相当于三万块钱?”
      程少芬头也没抬,手中的织针不停,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回答:“按官方汇率,1美金大概能换一块五毛钱。三万美金,差不多就是四万五千块人民币。”
      苏轻王闻言,惊讶地咋舌:“四万五?!我的天老爷,这么多钱!要是存进银行里吃利息,咱们全家人是不是都不用上班了?”
      程少芬嘴角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声音更低了:“大姐,那官方汇率是给外人看的,有价无市。实际在黑市上,或者在香港,一美金起码能换到八块多人民币。这三万美金,要是能拿到那边去,换成二十五万人民币都不成问题。”
      “二……二十五万?!”苏轻王震惊得眼睛瞪得溜圆,下意识地掰着手指头开始算,自己那每月三十六块五的工资,到底要干多少年才能挣到二十五万这个天文数字,算了半天,只觉得头晕目眩,彻底失去了概念。
      半月后,苏建国老人启程返回美国。王万山书记再次亲自到码头送行。
      临行前,苏建国老人紧紧握着王万山的手,不仅再次感谢家乡政府的热情接待,还郑重承诺:“王书记,请放心。我回到美国后,会尽我所能,在当地华人圈子里为母校募捐,争取能再筹集一些资金和物资,进一步改善三中的教学环境。孩子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啊!”
      王万山动容地说:“苏老先生,我代表市委市政府,代表双河市的父老乡亲和孩子们,感谢您的慷慨义举!您还有什么话要交代的吗?”
      苏建国老人看着王万山,眼神复杂,最终,他用一种近乎恳求的语气,低声说道:“王书记,千错万错,都是我苏建国一人之错。历史问题,责任在我。恳请政府,无论如何,善待我的家人。”这是他此行归来,深藏心底最大的牵挂。
      王万山心领神会,郑重地点了点头,语气诚恳而有力:“苏老先生。请您一万个放心,我们一定认真改进工作,落实好各项政策。”
      苏家因苏建国的这次归来和后续影响,境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万山的承诺,很快便化为了实际行动。送走苏建国后不久,苏家祖宅便被市政府正式列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由政府出面,协调房管等部门,很快为仍居住在楼内的另外三户人家找到了新的安置房,并协助他们顺利搬迁。随后,政府拨出专款,聘请能工巧匠,对苏家祖宅进行全面的修缮,旨在恢复其民国时期的旧观。
      早已腐朽吱呀作响的木楼梯,被换上了新的实木踏板,并请工匠重新雕琢了精美的扶手;破损的落地玻璃长窗被更换,还特意配上了带有民国风情的五彩斑斓的压花玻璃;外墙的浮雕装饰被细心清洗、修补;
      那些早年被抄没、后来流散到市内各个单位的红木家具——太师椅、八仙桌、雕花大床等,被一一追查找到,悉数归还,搬回了苏家老宅。
      苏建华老爷子做了一辈子基层税务工作者,却在临退休几年被火速提干,而且是一年升一级。这次破格入党提干意味着苏老爷子再过几年当退休时,能享受到国家干部的退休医疗待遇。

      没有人知道苏建国老人捐献的三万美金是他最后的救命钱,回到美国后,他就放弃了治疗,不顾病体,积极奔走,果然不负承诺,又在当地爱国华人中募集到了五万美金的捐款,以及一大批价值不菲、国内急需的初中理科实验器材。然而,就在他准备亲自护送这批物资回国时,病情急剧恶化。

      一年后,护送着这批满载老人临终牵挂的实验器材回国的,是苏建国的两个女儿。与器材同船抵达的,还有一个沉甸甸的紫檀木骨灰盒。苏建邦,这位半生漂泊、最终魂归故里的老人,终究没能再次亲眼看到母校实验室建成的样子。
      他的两个女儿遵照父亲遗愿,将他的骨灰安葬在了双河苏家的祖坟旁,紧挨着他的父母和为国捐躯的兄弟,终于实现了叶落归根的夙愿。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